如果在家裏處理發燒,首先要選擇物理降溫的方法,比如夏天開窗通風,降低空調溫度,自己喝點涼水,甚至可以用冰敷。現在主流認為不建議冰敷,因為容易誘發驚厥和癲癇。
也可以在家裏吃壹些退燒藥,比如對乙酰氨基酚,壹些中成藥就有這樣的退熱作用。如果服藥或使用上述方法後三兩天還不能控制體溫,還是及時去醫院比較好。
擴展數據:
在人的體內,有專門負責管理體溫調節的部位(大腦皮層和下丘腦),我們稱之為體溫調節中樞。它通過神經、體液等因素調節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在正常範圍內波動,所以健康人的體溫可以保持相對恒定。
壹些外來的或內源性的物質可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擾亂產熱與散熱的動態平衡,機體就會出現發熱。醫學上把這些能引起發熱的物質稱為熱原。
當然,體溫調節中樞本身的功能障礙也會引起發熱。根據發熱程度(口腔溫度)可分為:低熱:37.4℃~ 38℃;中熱:38.1℃~ 39℃;高熱:39.1℃~ 41℃;超高熱:41℃以上。
由於機體的熱能主要來自骨骼肌,在熱原的作用下,骨骼肌的收縮特別強烈,所以患者在體溫升高前常出現畏寒、寒戰,繼而出現高熱。
發燒本身並不是壹種疾病,它只是某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在對發熱進行對癥治療時,不要忘記根據發熱原因進行進壹步治療,必要時去醫院治療。
百度百科-體溫
百度百科-人類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