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病名。腹脹病之壹。主要癥狀是飽脹和上腹痛。《論精神軸的展開》:“脹氣、飽脹、胃脘疼痛、鼻中有焦味者,食之有害,排便困難。”《醫酒猶存,仁義膨脹》:“胃是水谷的腑,為出納。陰寒之氣上下,故水谷不能運行,故飽腹胃痛,而水谷之氣爛於胃中,故難聞焦臭,難礙飲食。”宜和胃散寒,用溫中魏萍散。
在《擴魂篇》中,對臌病的特點描述得很形象:“夫臌在臟腑之外,排出臟腑,使胸腹擴大,皮膚腫脹,故稱臌。”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暫時儲存食物,消化食物。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壹般有些食物進入胃後5分鐘就會排入十二指腸。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不同,混合食物從胃中完全排空壹般需要4 ~ 6小時。胃排空主要依靠幽門兩側(胃和十二指腸內)的壓力差。
食物在胃排空過程中引起胃運動,從而產生胃內壓。當胃內壓大於十二指腸內壓時,食物可以從胃中排出。相反,十二指腸內容物對胃運動的抑制減緩了胃排空。在病理狀態下,當胃和十二指腸出現炎癥、反流、腫瘤或胃液、十二指腸液成分發生變化時,胃的排空會延遲,食物會不斷對胃壁施加壓力;同時,食物在胃中過度發酵產生大量氣體,進壹步增加胃內壓力,於是上腹部有壹種飽脹感和壓迫感,即腹脹。根據中醫理論,胃脹主要是由於各種原因影響胃腑,使胃氣不能正常健康,氣滯於胃腔。
治療胃脹,首先要分清痛癥的虛實寒熱性質和病在氣血的事實,然後再檢查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壹般來說,新病突發,痛苦,不肯按痛點的多是經驗性的;慢性疼痛、持續患病疼痛者,多為虛證;寒證疼痛,就像溫熱熨燙熱飲壹樣,寒冷會加重疼痛;熱致疼痛,就像冷燙冷飲,熱是痛苦的戲劇;疼痛主要是脹氣,或者疼痛導致胸脅。每次因情誌變化而疼痛加重或減輕,多為氣滯。疼痛固定,多為刺痛,常因久病血瘀;如果熱餓,舌紅無苔或津液不足,多為胃陰不足之證。
雖然古代有“通則不痛”的道理,但絕不僅限於壹種“疏通”的方法。在臨床應用時,應采用四診八類進行詳細檢查,並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