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多為慢性過程,少數可急性起病。常有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咳嗽、咯血等呼吸道表現。
結核桿菌抵抗力強,在潮濕的地方可存活5個以上,但在烈日下暴曬2小時,5-12%來蘇兒暴曬2-12小時,70%酒精暴曬2分鐘,或煮沸1分鐘均可被殺死。最簡單的殺菌方法就是吐在紙上,直接燒掉。
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源主要是排出細菌的結核病人的痰液。
臨床表現
典型的肺結核起病緩慢,病程長。可能有結核、糖尿病、矽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接觸史。但大多數患者病變較輕,往往沒有明顯癥狀。
發熱是肺結核最常見的癥狀,大部分是長期低熱。全身中毒癥狀為午後低熱,伴有倦怠、乏力、盜汗、食欲不振、女性月經不調、易怒、心悸、兩頰潮紅、體重減輕等。肺部病變迅速擴散時,可出現高熱,女性可出現月經紊亂或閉經。
通常有幹咳或僅有少量粘液。當伴有繼發感染時,痰呈粘液性或膿性。約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當炎癥擴散到壁層胸膜時,胸壁有刺痛感,為鈍痛或針狀痛,並伴有呼吸和咳嗽加重。慢性重癥肺結核,呼吸功能障礙,呼吸困難。當高熱或肺組織廣泛破壞時,胸膜增厚並伴有氣短。
打字:
ⅰ型(原發性結核)是指原發性結核感染引起的臨床癥狀,包括原發綜合征和胸內淋巴結結核。多數發生在兒童身上,也發生在邊遠山區和農村初次進城的成年人身上。癥狀多為輕度、短暫,包括輕微發熱、咳嗽、厭食、盜汗、結節性紅斑或皰疹性結膜炎,部分人無癥狀。x線顯示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病(“啞鈴”像)。原發性滲出性病竈多位於上葉下部和下葉中上部,病竈可自行吸收或鈣化。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包括急性和亞急性或慢性兩種類型,多由原發性肺結核發展而來,但成人更易見到繼發性肺結核或肺外結核病竈突入血管。有高熱、寒戰、全身不適、消瘦、胃腸功能紊亂等多種癥狀。良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x線檢查,兩肺野為大小相等、從肺尖至肺底均勻分布的小點狀陰影,密度相等。慢性或亞急性型表現為結節狀陰影,新舊肺不同,分布不均,大小不壹,多位於中上肺野。
ⅲ型(浸潤性肺結核)是最常見的繼發性肺結核類型,主要由內熱復發引起,也可由機體抵抗力下降和外源性再感染引起,也可由機體抵抗力下降和外源性再感染引起。病變常位於上肺野,有不同程度的滲出、浸潤和/或幹酪樣病變,可形成空洞。這種類型還包括兩種特殊類型:幹酪性肺炎和結核瘤。
ⅳ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是繼發性肺結核的壹種慢性類型,多由各種肺結核發現不及時、治療不規範、病情遷延所致。纖維腔長期存在,常伴有廣泛播散性支氣管病變和明顯胸膜增厚。肺組織的破壞往往很明顯,並伴有日月纖維組織的明顯增生,引起患區肺組織的收縮和縱隔、肺門的牽拉移位。鄰近的肺組織常出現代償性肺氣腫,最後可能並發肺心病和呼吸衰竭。x線檢查顯示廣泛纖維化,厚壁空洞和沿支氣管蔓延的病變。
ⅴ型(結核性胸膜炎)
款待
抗結核化療對結核病的控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化療可以使病竈全部滅菌愈合。傳統的休息和營養起輔助作用。
治療原則:對於活動性肺結核,壹定要堅持早期、聯合、規律、足量、全程用藥的原則。
常用抗結核藥物
異煙肼(h,INH)、利福平(r,RFP)、鏈黴素(s,SM)、吡嗪酰胺(z,PZA)、乙胺丁醇(e,EMB)、對氨基水楊酸(p,PAS)、卡那黴素(k,KM)、氨基硫脲(t,tb65433)。CPM)、紫黴素(VM)、乙硫氨酸(1314Th)和丙替安(1321Th)、利福平(RFD)、利福噴丁(DL,473)和阿米卡星(LM,443)。
短期化療
INH、RFP與兩種以上殺菌劑聯合使用,殺菌消毒效果強,療程6-9個月。INH、RFP、PZA和SM是短期化療的主要藥物。
對癥治療
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止咳化痰;少量咯血,如痰中帶血,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有必要,可使用少量鎮靜劑和止咳劑。但對年老體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鎮咳藥,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樞,使血塊咳不出來,發生窒息。;不規則的輕度胸痛不需要治療。胸痛明顯時可適當使用鎮痛藥。
外科療法
已經少用了。手術適應證為:化療後厚壁腔長期未閉合,仍有細菌排出者;直徑> 3 cm的結核瘤與肺癌難以區分;長期排菌或繼發支氣管擴張咯血;結核性膿胸和/或支氣管胸膜瘺經內科治療無效,並伴有同側活動性肺結核。
手術禁忌癥為:支氣管粘膜活動性結核,不在切除範圍內;壹般情況差或心、肺、肝、腎功能明顯障礙;對側肺部病變不穩定。
目前我國結核病的分類是什麽?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長期使用蘇聯制定的“結核病十大分類法”,但在50年代末發現這種分類法並不太適用。65438-0978年在柳州召開的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會議上,制定了《中國結核病分類》,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能夠滿足結核病防治臨床工作的需要。現在介紹以下內容:
1.肺結核型肺結核分為五種類型:
原發性肺結核(ⅰ型):原發性肺結核是由原發性結核感染引起的臨床疾病。包括原發綜合征和胸內淋巴結結核。當並發淋巴結支氣管瘺時;如果淋巴結腫大比較明顯,但肺部只有少量播散性病變,仍屬於此類型。
血行播散型肺結核(代號: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微小肺結核(急性粟粒型肺結核)和亞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浸潤性結核(ⅲ型):浸潤性結核是繼發性結核的主要類型。肺部有滲出、浸潤和/或不同程度的幹酪樣病變,還可見空洞。此外,幹酪性肺炎和結核瘤也屬於這壹類型。
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ⅳ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是繼發性肺結核的壹種慢性類型。常伴有廣泛播散的支氣管病變和明顯的胸膜增厚。肺組織的破壞往往很明顯,並伴有明顯的纖維組織增生,引起患區肺組織的收縮和縱隔、肺門的牽拉移位,鄰近的肺組織常呈現代償性肺氣腫。
結核性胸膜炎(ⅴ型):結核性胸膜炎臨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包括結核性膿胸。
2.病變範圍和位置病變範圍按左右分上、中、下肺野描述。上肺野:第二前肋下緣內端在水平面以上。中肺野:上肺野以下,第四前肋下緣內端水平以上。下肺野。在中肺野下面。右側病變記錄在水平線以上,左側病變記錄在水平線以下,壹側無病變用“(-)”表示。
3.痰細菌檢查
痰檢是診斷和評價療效的主要指標。痰菌陽性,用(+)表示;陰性用(-)表示。必須註明痰檢方法,用塗(厚塗)、收集(收集細菌)或培養(培養)表示。如果畫(+),說明塗片上發現結核菌;Set (-)表示通過細菌收集方法沒有發現結核桿菌;培養(-)意味著沒有通過培養分離出結核桿菌。痰菌連續3個月轉清;每月至少壹次,以塗片或細菌采集法(有條件的話培養)陰性為標準。當患者無痰或末無痰時,應註明“無痰”或“未查”。
4.活動和預後
在判斷患者活動情況,換另壹位女性時,可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肺部病變、空洞、痰菌等情況決定。
進步期:凡有下列情況之壹者為進步期。
①新發現的活動性病變;
②病變比以前更嚴重、更多;
③新生空洞或擴大的空洞;
④痰細菌陽性。
改善期:凡有下列情況之壹者為改善期。
①病竈較吸收前有所好轉;
②空洞閉合或變窄;
③痰菌轉陰(由陽轉陰)。
穩定期:病變不活動,空洞閉合,痰菌持續轉陰(每月至少1次)6個月以上。如果空洞還存在,痰菌必須陰性壹年以上。
活動性判斷:肺結核進展期和改善期均為活動性,即需要治療和管理的患者,“即登記管理I組(傳染性)和II組(非傳染性)。穩定期患者為非活動性肺結核,屬於臨床已初步治愈,但仍需觀察的患者,即登記管理ⅲ類。經過2年觀察,穩定期患者仍無活動,痰菌仍為陰性(應盡量采用細菌采集法或培養法),視為臨床治愈,取消註冊。如仍有空洞,須觀察3年以上方可取消登記(註:此點已不適用於短期化療時代)。如果在初次診斷和治療時,由於各種原因或缺乏對比數據而無法確定活動度或預後,則可記錄為“未確定活動度”。壹般來說,活動性肺結核仍然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5.記錄程序可根據以下程序記錄結核病的分類。肺結核類型、病變範圍和空洞、痰檢、活動性和預後。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後應在括號內註明“急性”或“慢性”幹酪性肺炎,類型後應註明括號。如有肺外結核或(和)重要並發癥,可附在最後。例如:浸潤性肺結核(IPTB ),上0次發作/(-)次發作(+),晚期。
結核分枝桿菌的特征是什麽?
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細長,稍彎曲,兩端鈍圓,常呈分枝狀排列。結核分枝桿菌經苯胺染色後,不易被酸性脫色劑脫色,故又稱抗酸桿菌。生長緩慢,分裂繁殖周期約為14 ~ 22小時。它是壹種需氧菌,不易被抗結核藥物殺死,成為日後復發的源頭。
結核分枝桿菌可分為四種類型:人型、牛型、馬型和鼠型。對人致病的人群主要是人型,其次是牛型,很少有人感染馬型,目前國內尚未見報道。牛分枝桿菌主要是由於牛奶的管理和消毒不良以及飲用病牛的乳制品引起的。由於人們飲食衛生習慣的改變,目前很少見。
結核分枝桿菌抵抗力強,在室內陰暗潮濕的地方可存活半年。在陽光直射下死亡2小時;紫外線照射10 ~ 20分鐘可殺滅結核桿菌;濕熱對它有很強的殺傷力,65℃30分鐘,70℃10分鐘,80℃5分鐘,水煮1分鐘都可以殺死它。100℃的幹熱往往需要20分鐘以上才能殺滅,因此幹熱滅菌需要更高的溫度和更長的時間。結核分枝桿菌對酸、堿、酒精有很強的抵抗力。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對痰液進行細菌消毒比較安全,而且必須24小時處理。5% ~ 12%來蘇兒水接觸2 ~ 12小時和70%酒精接觸2分鐘可殺滅結核桿菌。
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性強,需要長期使用抗結核藥物。藥物使用不規範或單獨使用或劑量不足時,容易出現耐藥菌株。所以,臨床用藥註意尤為重要,壹定要足量,聯合用藥,療程要充足,避免疾病反復。
結核菌素有多少種?有什麽區別?
結核菌素是壹種生物制品,用於輔助診斷是否有結核感染。它由結核桿菌的培養濾液制成,有效成分是結核桿菌中含有的結核蛋白。這裏有四種結核菌素。
(1)舊結核菌素:最初由科氏甘油肉湯培養基制成。由於方法古老,使用時間長,為了與後來的結核菌素相區別,故稱之為老結核菌素,用(ot)表示。
(2)純蛋白衍生物(PPD):將結核桿菌在蘇通氏培養基中培養,滅菌,超濾,然後用三氯乙酸沈澱蛋白,再用乙醚除去三氯乙酸,然後純化結核蛋白。凍幹品已在國內供應,性質穩定,反應明確,陽性率略高於舊結核菌素(OT),可替代舊結核菌素(OT)。
(3)用死卡介苗代替結核菌素:將每毫升50毫克卡介苗置於60℃水浴中65438±0小時。其引起的結核菌素反應壹般較輕。
(4)卡介苗或其他真菌毒素的純蛋白衍生物:由卡介苗或其他分枝桿菌的培養濾液制成。臨床上很少用於結核病的診斷。
結核菌素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結核菌素的試驗方法有皮內註射、皮內搔抓、皮內貼膏等。皮內註射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1)皮內註射:臨床上與青黴素皮試壹樣,在左前臂下掌部註射0.1/0的舊結核菌素稀釋液(1: 1000或1: 2000)。如懷疑嚴重活動性肺結核,應使用1∶10000稀釋液,防止局部過度反應和可能的病竈反應。註射後48 ~ 72小時,陰性患者再用更高濃度再試,直至稀釋至1: 100。
(2)皮膚劃痕法:在上述相同位置滴65,438+0滴舊結核菌素原液,然後用無菌針切開表皮,劃痕不超過5 mm,如有兩處或兩處以上劃痕,劃痕間距應為65,438+0 cm,視淋巴滲出程度而定,但不要出血。如果在48-72小時內看到結果,沿線紅腫會達到3 mm以上,這種方法陽性率低,不常用。
(3)應用試驗方法:將壹定量的結核菌素或純蛋白衍生物(PPD)浸泡在1cm2的布中,塗於前臂1/3的掌面,用塑料薄膜覆蓋固定,48小時後揭去布。48小時後,結果顯示陽性部位有3-4個丘疹或水皰,主要用於嬰幼兒。
如何評價舊結核菌素(OT)試驗結果?
結核菌素試驗用於確定體內是否有過敏反應,是結核病的輔助診斷方法之壹。
結核菌素試驗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判斷結果時需要仔細分析。
結核菌素試驗的真正陽性反應發生在48 ~ 72小時內,除發紅外還必須有局部硬結,其平均直徑必須超過0.5厘米。陽性反應的程度表示過敏反應的程度,因此可以反映是否有結核感染及其活動性,對診斷有壹定價值。正面標準如下:
(1)“+”:紅腫硬結,直徑5 ~ 9mm。
(2)“++”:紅色,硬結,直徑10 ~ 19mm。
(3)“++”:紅腫、硬結,直徑大於20mm。
(4)“+++”:除紅腫、硬腫外,還有全身癥狀,如皰疹或壞死或發熱。
臨床上用陰性反應(-或+)、陽性反應(+或++)、強陽性反應(++或++)來判定程度。
陽性反應只能說明三種情況:①曾有結核感染(自然感染),目前已治愈;②目前處於結核活動期;③卡介苗接種成功。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時,要考慮是否有卡介苗和陳舊性結核感染的影響,但可以根據反應程度來判斷。比如活動性肺結核正在進展時,壹般情況下,機體的過敏反應強烈,因此結核菌素反應強烈且持久,年齡越小意義越大。治愈或靜止的結核感染不會引起強烈的陽性反應。如果3歲以下,尤其是1歲以下的兒童,沒有接種卡介苗,但呈陽性,則應按活動性肺結核處理。
結核菌素試驗是陰性的,這通常意味著沒有結核感染,但也不完全是這樣。例如,在某些疾病中,機體對結核病的過敏反應可能減弱或暫時消失:①急性傳染病:麻疹、百日咳、猩紅熱及肝炎後1 ~ 2個月內。②身體虛弱,嚴重營養不良,嚴重脫水或水腫。③嚴重結核感染:如結核性腦膜炎、粟粒性結核、幹酪性肺炎。④適度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總之,結核菌素試驗的反應非常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所以要仔細分析判斷,正確的估計有助於臨床做出正確的診斷。
/sljk/ybjb/huxi/fj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