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麥凱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楊振宇說,骨骼發育最早可以追溯到胚胎時期,從媽咪懷孕第六周就開始了。在胚胎由簡單的三層細胞結構確定之前,未來肢體發育的位置將進壹步確定,最原始的肢芽將從四個生長點長出;第八周左右,肢芽不僅長度增加,而且分化為四肢的關節結構,四肢是最原始的軟骨骨架。通過壹系列的骨成熟過程,鈣和其他無機鹽開始沈積在軟骨上,使細胞逐漸被堅硬的骨細胞取代。
骨骼生長將在整個懷孕期間持續。嬰兒出生前,四肢的脊柱、脊椎、頭骨已經成型。寶寶出生後,四肢的長骨不斷變硬變厚,連接骨骼兩端與脊柱的生長板軟骨細胞也會分裂增殖,起到骨骼延長的作用。在生長過程中,兒童生長板附近的骨化中心依次出現並變大,生長板在青春期前後逐漸消失,直至閉合。當生長板完全消失時,說明孩子的骨頭已經熟了,定型了,也就是身高不會變了。通常男性長骨生長緩慢在16歲左右,女性長骨生長緩慢在14歲左右。
壹些父母擔心他們的孩子是否不夠高。家長可以根據《嬰兒手冊》中的表格或者厚生省出版的《兒童生長曲線圖》來做出判斷。只要生長指標(體重、身高、頭圍)落在第3和第97百分位之間,就在觀察範圍內。如果兒童低於第3百分位或超過第97百分位,或在短時間(幾個月)內從壹個年級快速變化到另壹個年級,這意味著生長狀態需要。
4運動+8疾病,寶寶骨骼發育的關鍵點,顱骨
新生兒的顱骨實際上並不是壹個整體固定完整的結構,而是幾塊骨頭碎片的組合。新生兒骨骼較軟,骨骼可以輕微活動,使頭部在通過狹窄的產道時可以忍受輕微的擠壓變形,使生產更加順利。骨頭碎片的接合處摸起來軟軟的,好像只有壹層沒有骨頭的皮革覆蓋,有時甚至能感覺到脈搏,因為頭骨還沒有完全愈合;骨頭碎片有兩個主要關節。壹個是頂骨和額骨之間的空隙,叫做前囟。出生時約2.5 ~ 3厘米,約9個月至1歲半會逐漸合攏。另壹個是頂骨和枕骨之間的間隙,稱為後囟門。比較小,出生後6 ~ 8周左右閉合。如果沒有發現縫隙,可能是囟門關閉過早,可能會限制和減少大腦的發育空間,需要兒科神經科醫生進壹步評估。
軀幹骨
軀幹骨包括脊柱和胸肋。在媽媽懷孕的第三周,胚胎分化成神經脊索,神經脊索後來會發育成脊柱和脊髓神經系統。在第八周結束前,已經可以看到壹根脊柱的雛形,每根脊柱都有自己的生長板,出生後繼續生長擴大。
因為肌肉緊張,新生寶寶的脊柱彎曲度接近媽咪的體態,呈現出完全的駝背,側面看起來像駝背。寶寶在3 ~ 4個月左右學會擡頭時,頸椎會形成第壹個前凸,脖子可以後仰;坐8、9個月左右,然後形成胸椎第二次後凸;第三腰椎後凸是在站立或行走時形成,直到身體逐漸成熟,脊柱彎曲的角度逐漸固定,接近成人的曲度。
因為脊柱和脊神經的發育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寶寶在走路前表現出不在上述彎曲角度的脊柱彎曲,無論是駝背還是脊柱側凸,都可能伴有神經發育障礙或發育異常等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小兒神經內科或者小兒骨科的介入和評估。
四肢骨
嬰兒出生時,四肢已發育完全,骨骼已有基本結構。影響嬰兒骨骼長度、形狀和角度的最大因素是生長板的存在。根據年齡和外力的重力,四肢和脊柱中部的骨骼不斷硬化增厚,生長板會不斷分裂增殖,使靠近關節的部位不斷生長。人之所以能長高,與下肢骨骼和椎骨的發育密切相關。出生後的第壹年,寶寶長得最快,壹個月可能長到2厘米。之後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緩慢生長,進入生長穩定期,青春期後再次加速生長,高峰時壹年可長8 ~ 9厘米。家長要想寶寶骨骼發育好,壹定要註意四肢和椎骨的生長角度,多讓孩子鍛煉筋骨,讓生長板生長起來。
嬰兒的骨骼特征
嬰兒骨骼的特點,包括柔軟性、可塑性、愈合力、再生能力等都比成人強,這與骨骼中膠原蛋白比例較高、骨膜較厚、骨小梁結構較簡單、有生長板存在有關。其中,生長板是存在於骨骼壹端或兩端的壹組軟骨細胞,不同於關節軟骨。是壹組負責精確分工,決定骨骼生長方向和長度的細胞,這也是四肢骨骼在出生後還能繼續拉長的主要原因。骨膜是覆蓋在硬骨外層的壹層膜,富含血管和神經。血液通過骨膜將營養物質輸送到骨骼中,也起到了創傷後修復骨骼的作用。嬰兒的骨膜較厚,血管較多,可以提供更多的血液供應,這也是嬰兒受傷後修復能力比成人快的原因之壹。
4運動+8疾病,寶寶骨骼發育的關鍵點!強化骨骼發育針對嬰幼兒各階段反射、爬行、站立等姿勢的發展變化,楊振宇博士解釋說,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是壹個持續的動態過程。嬰兒在爬行、站立、行走甚至彈跳時,背部會經歷壹系列復雜的變化,不僅手掌中傳遞信息的大腦要足夠成熟,傳遞信息的周圍神經要足夠健康,肌肉力量要穩定,骨骼的支撐要良好,身體的平衡感要充分。壹般來說,寶寶在1歲左右會嘗試站立。如果到了1歲半還沒有任何征兆,他必須找醫生進行評估和治療。家長可以參考保健福祉部國家衛生管理局的每個發展階段的行動指示。(表格1)
表1:不同階段嬰兒的動作發展
年齡(月)
發展行動
1
俯臥時,頭部可以微微擡起。
2
俯臥時,擡頭45度。
三
俯臥時,擡頭90度。
四
坐起時,頭部可以固定;側臥
五
幫忙引體向上的時候會稍微貼合頭部,但不會後仰。
六
能完全翻身,雙手坐能支撐30秒。
七
摸著肚子爬行
八
坐姿好;雙膝爬行
九
拿著壹個物體站著。
10
可以幫助文章行走。
11
能自立10秒;可以手拉手走路。
12
4運動+8疾病,寶寶骨骼發育的關鍵點。嬰兒期到青春期是骨骼生長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骨骼的大小、長度和密度都在不斷增加。家長可以通過各種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每周三次30分鐘的鍛煉,幫助孩子加強肌肉發育,訓練肢體協調性。熱身和拉伸也必須在每次運動前後進行,這對骨骼肌的發育有積極的影響。楊振宇博士補充說,對於嬰幼兒來說,運動可以通過與身體密切相關的體育遊戲來實現身心功能的發展。因此,家長可以通過各種遊戲來引導寶寶做運動,從而引起寶寶的興趣,提高寶寶的身體素質。
負重運動明顯有助於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進行時必須承受身體或其他重物的力量,對骨密度和肌肉力量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如走路、跑步、體操、球類運動等。遊泳和騎自行車雖然可以增加整體協調性,加強心肺功能,但由於身體靠水的浮力支撐,身體總重量較低,對加強肌肉力量和骨密度沒有明顯作用。
徒步
嬰幼兒剛學走路時,雖然有基本的平衡感,但整體協調性尚未成熟,可能會出現重心輕微偏移或著地不穩的情況。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學會走路,即使摔倒也要鼓勵自己爬起來,讓孩子逐漸找到感動。
奔跑
孩子兩歲半左右就可以自己跑了,跑姿在四到五歲時已經成熟。家長可以帶寶寶去合適的地方,和孩子壹起跑步,鍛煉軀幹穩定性和肌肉耐力。
體操
孩子3歲左右,語言和聽力逐漸成熟。家長可以帶領孩子接觸體操,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孩子的身體發育、柔韌性和肌肉耐力,也可以通過音樂、遊戲和各種運動器材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加強身體協調能力。
球類運動
孩子2歲左右,也就是能簡單的傳球接球。4歲開始熟練地進行傳、接、投等動作。通過球類運動,他們不僅可以鍛煉肌肉耐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使全身動起來,從而強健筋骨。
4運動+8疾病,寶寶骨骼發育的關鍵點小心!常見骨骼疾病骨骼是支撐人體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骨骼發育良好,身體才有穩定的支撐。因為寶寶的骨骼還處於生長階段,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運動、摔傷、撞擊或姿勢不佳而受傷。家長要註意孩子的骨骼是否正常發育。如有不良現象,應盡早就醫,抓住黃金治療時機。
1成長的痛苦
生長痛發生在學齡前兒童。這期間,大部分孩子白天活動正常,追逐、跳躍、嬉鬧都不是問題。但是他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會哭,有時候可能是膝關節或者小腿疼,有時候可能是大腿疼。如果x光或進壹步檢查未能發現異常,則可能判斷為生長痛。楊振宇博士補充說,成長疼痛實際上是壹種排除性診斷,即當醫生已經排除了所有危險或嚴重的問題時,他們仍然無法找到診斷的原因。壹般認為,這是兒童骨骼生長發育,外骨膜受累引起的疼痛。當骨骼發育速度減慢時,癥狀會逐漸消失。如果疼痛是持續性的,已經發生了好幾天,甚至白天就開始哭鬧或跛行,就必須去看醫生做進壹步的檢查。
2骨折
嬰幼兒的骨骼結構不同於成人,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再生能力。如果有輕微骨折,骨頭沒有完全斷,往往用石膏固定,隨著生長逐漸修復重塑。如果發生生長板嚴重骨折或損傷,需要手術治療,把握好矯正復位時機,避免日後愈合不良和彎曲變形的後遺癥。
3斜頸
斜頸是壹種頭部向壹側傾斜的臨床癥狀,通常由宮內壓迫引起。表現為頭部扁平,臉頰輕微凹陷,由多種原因引起,其中以頸部乳突肌纖維化最為常見,也有部分是由於斜視或頸椎異常引起。有時候,在寶寶5 ~ 6周大的時候,父母可以清晰地摸到脖子周圍像橡膠壹樣微微緊繃的肌肉塊。通常6個月左右肌肉僵硬會消失,所以大部分只需要觀察。但如果到1歲斜頸癥狀還沒有改善,就需要進壹步的藥物治療。
4.脊狀突起
新生兒常見的脊柱前突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因為身體比較柔軟,當身體前傾時,脊柱骨架會比較明顯,走動時有時會有側彎。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柱會有接近成年人的彎曲角度,脊柱前突不會那麽明顯。
5異常胸骨
胸骨的異常多是由於肋軟骨和胸骨發育不平衡,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不明顯。如果2歲以後癥狀沒有出現,甚至越來越明顯,像漏鬥胸或者雞胸,壹定要就醫檢查。
6 .下肢扭轉或變形
父母可能會因為寶寶有O型腿或X型腿而非常苦惱。其實這是正常的發展現象。大多數嬰兒在第壹次站立和行走時會出現膝內翻,即O型腿。3歲到3歲半的時候會出現膝外翻,也就是X型腿。直到7歲左右才會逐漸挺直,接近成年人的腿型。如果腿型只是輕微彎曲,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越來越明顯或者腿部不對稱,就要就醫了。
7骨和關節感染
寶寶偶爾會出現骨關節感染,大多是扁桃體炎或身體其他部位引起的菌血癥,會進壹步引起蜂窩組織炎、骨髓炎或化膿性關節炎。如果發現寶寶關節活動度差,拒絕別人動他的四肢,或者堅持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發燒哭鬧,壹定要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8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常發生於女孩、頭胎、臀位分娩和有家族史的嬰兒,通常可通過新生兒篩查得知。如果發現得早,可以用專門的吊帶治療,順利生長。如果等到寶寶學會走路才發現,他可能腿長腿短,大腿伸展受限,走路姿勢不穩。這個時候要去醫生那裏做復位手術,用石膏固定,保證髖關節的活動和發育。
楊鎮宇
教育背景: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現任職務:麥凱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