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膏藥的制備數千年來,中醫在膏藥的制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加工經驗。這些內容有的記載在相關的中醫典籍中,有的隱藏在老藥師的實踐經驗中,需要不斷地發掘、繼承、整理和應用。(1)配料1。配伍原則用藥膏治病,可以單用,也可以合用。根據疾病的需要和劑量,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的組合就是配伍。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藥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療效,減少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療方法上,單味藥簡單具體,針對性強;復方藥作用範圍廣,對較復雜的病證護理全面,應根據具體病情辨證用藥。(1)單用:單用壹味制成的藥膏,如脾氣虛證用白術,腎陰虛證用熟地黃,風濕用桑枝,涼血止血用地榆。(2)復方:根據病情和配伍原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組合成糊狀。如天冬、麥冬合用,可增強滋陰潤燥的功效;本方參與同時使用黃芪,可增強益氣健脾的功效;墨旱蓮和女貞子合用,能增強滋補肝腎的功能。同時,聯合用藥可以減少副作用。如舒膚膏中使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甜味止痛。許多滋補藥物如黨參、熟地黃、枸杞子、黃精等。用在補氣養血膏中,用陳皮理氣和胃,消除了養胃留胃的副作用。2.藥物劑量多在壹般湯劑方藥診治有效後使用,膏方在病情基本穩定或辨證明確的基礎上使用。醫家在用味和用量上習慣不壹,但每劑湯劑約100g,軟膏有效劑量增加10 ~ 15倍以上。這樣形成糊狀物的重量應該在65,438±0,000克以上,太少則難以制造。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膏體約1400克,可服用壹個半月。如果天氣溫暖,應酌情減少劑量。藥物的劑量是有區別的。壹般來說,量少的要少,量多的要多。雖然古今醫家對藥物劑量問題進行了大量考證,但至今仍難有定論。因此,古方中藥物的用量僅供參考,可根據方劑中各藥物用量的比例來理解配伍意義。臨床處方使用劑量應根據中醫和現代醫案使用劑量,結合地域、年齡、體質、病情等不同情況適當使用。(2)煉蜜有調味、潤燥、滋補的作用。此外,它還具有壹定的緩解和防腐作用。煉蜜的作用在於,既能驅走藥性的極端中和,又能去除蜂蜜中的水分和雜質,使藥物優質、豐富、長久保存。1.選擇優質的蜂蜜是保證面霜質量的關鍵。蜂蜜以其色澤濃、不凝固、味道香甜、鮮味美、粘性強而成為首選。但由於產地和氣候的關系,北方的蜂蜜含水量較少,所以棗花蜜和荊條花蜜壹般比蕎麥花蜜好。但南方蜂蜜含水分較多,所以荔枝蜜和巴子蜜更好。2.蜂蜜煉制法:將蜂蜜放入鍋中加熱,使其完全溶解。當它沸騰時,用網篩或絲網除去上面的浮沫,直至蜂蜜中大部分水分蒸發,變成老紅色時,視情況加入約10%的冷水,繼續加熱至沸騰,再加熱倒出,用絲網過濾除去雜質,即得到精制蜂蜜。目前蜂蜜煉的程度多靠經驗觀察,少煉則嫩,粘度不足;練多了導致老了,硬度不容易溶解。壹般來說,煉蜜是以500克生蜜,400克左右。第二,制作膏體的方法是經過浸泡、煎煮、濃縮、收集膏體、儲存等幾道工序制成。1.浸泡:首先檢查所有的藥品,然後把膠水類的藥品挑出來放好。然後將其余藥物全部放入相同容量的幹凈砂鍋中,加適量水浸泡藥物使其充分吸收膨脹,再加水至高出藥面約10 cm,浸泡24小時。2.煎煮:將浸泡後的原料用火煎煮。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煮約1小時,再轉小火煮約3小時。此時藥汁逐漸變稠,可以先用紗布過濾第壹次藥汁,再加水浸泡原藥渣,然後大火煎服即可。煎藥方法同前。到第三次煎的時候,氣味淡了,過濾後會把藥渣丟掉(比如藥汁還比較稠的時候,把前三次煎的藥汁混合在壹個地方,靜置,再沈澱過濾,藥渣盡量少。3.濃縮:將過濾後的藥汁倒入鍋中,濃縮。可以先用大火煎,加速水分蒸發,隨時撇去浮沫,使藥汁逐漸變濃,再用小火進壹步濃縮。這時候要不斷攪拌,因為藥汁變濃時容易粘底,燒起來,等藥汁滴在紙上不散開就可以停止煎煮了。這是濃縮清膏。4.收膏:將蒸發後的膠藥和糖(最好是冰糖和蜂蜜)倒入清膏中,小火慢燉,用鏟子不斷攪拌,直至能拉成旗子或滴成珠子(將膏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子,不散開)。5.儲存:將收集的膏體冷卻後,放入幹凈的瓷制容器中,先不蓋,用幹凈的紗布蓋住容器口,放置過夜。完全冷卻後,再次蓋上蓋子,放在陰涼的地方。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準備好的粉末(如鹿茸粉、人參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盤粉)可以同時放入膏體中,要求粉末極細,在膏體中充分鋪開。此外,核桃肉、龍眼肉、棗肉等。壹起煎取汁時可按需加入,收膏時也可壹起加入,充分發揮其功能。藥膏的制作比較復雜,有特定的程序和嚴格的操作流程。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壹般不提倡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