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山藥
學名:山藥
別稱:山藥,山藥,山藥。
科及藥用部位本品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山藥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經、脾經。
功效健脾和胃,益肺腎。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胃虛弱,厭食,乏力,腹瀉,婦女白帶。
山藥性平不燥,功效溫和。是壹味補脾胃的藥,所以無論脾陽虛還是胃陰虛都可以用。臨床用於治療脾虛厭食或腹瀉,常與黨參、白術、扁豆等健脾和胃藥配伍。治婦女白帶,常與芡實、白術、茯苓同用。
2.用於肺虛久咳、腎虛遺精、尿頻。
山藥益肺氣,養肺陰,故可用於肺虛久咳。如有肺陰虛癥狀,可與沙參、麥冬等量使用。本品還能補腎澀精。如可與熟地黃、山茱萸、龍骨等配伍。小便頻數,可與益智仁、桑螵蛸同用。
此外,還適用於解渴,可與生地、黃芪等同用。
處方用名優山藥,山藥,山藥(去皮,洗凈,烘幹,打碎。)
壹般用量及用法三錢壹至二粒,水煎。
山藥,原名懷山藥,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能補脾胃陰,是壹種滋補脾胃的藥。至於其補肺益腎的功能,則較弱,只能作為輔助品。
方劑實例有俞曄湯《仲仲郤詵錄》:山藥、黃芪、知母、生雞內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治口渴。
摘自文獻《本經》:“主傷中,補虛損,祛寒熱邪氣,補中焦,生肌強陰。」
《大明本草》:“主射精,健忘。」
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瀉止瀉,化痰生津,潤皮毛。
原產地分布
分布於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
形態特征
根莖粗直,長度可達1米。葉互生,與中部或上部對生,罕見或3輪,通常在葉腋間有珠芽,葉的形狀各不相同,從三角形卵圓形到三角形寬卵圓形,通常3裂到深裂。花雌雄異株,非常小,綠色和白色,都是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在下面。膠囊有三個翅膀。
生長習性
耐寒,喜光。適宜在排水良好、肥力疏松的壤土中生長。避免洪水。地下莖呈圓柱形,肉質肥厚。莖為圓柱形,蛋形的珠芽著生於葉腋之間。葉片三角狀卵形到三角狀寬卵形,基部戟形。雄花序穗狀,不下垂,長軸多為鋸齒形,雄花近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短於花被,花被片6片,卵形,雄蕊6枚,正在發育;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子房柱頭3裂。蒴果有3個翅,果翅是寬的幾倍,柄短,每室2粒種子,種子放在中心;種子卵圓形,周圍有栗殼色的薄翅,翅寬約6毫米,寬度不等。花期6-8月,結果期8-65438+10月。
園林用途
山藥可作為園林中攀緣圍欄的垂直綠化材料。塊莖通常作為蔬菜食用。塊莖(山藥)和珠芽(Reiyoshi)可以入藥,可以健脾。
育種和栽培
通過播種和種植珠子或塊莖(切成4-7厘米長的小片)進行繁殖
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目前種植的山藥主要品種有細毛長山藥、二毛山藥和日本“大和太郎”山藥。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屬於普通山藥的長柱狀品種。日本山藥是壹個適應性強、品質好、抗病性強、產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品種。彭是日本“大和芋頭”山藥品種。
選擇土地,開溝和平整邊界
山藥的種植應盡量避免重茬,壹般三年輪作壹次,避免種植花生和紅芋茬。最好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塊,土質要上下壹致。下層有粘性土層和白沙崗土層,挖溝時要徹底打碎。至少1 ~ 1.2米的土層不能有粘土、土、砂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和質量。土壤應該是中性的。目前壹般采用機械開溝。山藥種植宜南北向,可種植兩行或單行(可根據個別地塊需要加寬行距)。兩行種植時,大行距為1.7 ~ 1.8m,小行距(山藥兩次在溝中的行距)為40cm,株距為20 ~ 25m,溝深為85 ~ 10。平整應在整地和平整邊界時進行,以防止澆水不均勻。另外要做好排水設計,保證場界沒有積水。單行種植時,行距80 ~ 100厘米,溝寬30厘米,溝深90 ~ 100厘米,株距20 ~ 25厘米。
適宜播種期
壹般山藥都是元旦前後大棚種植。壹般要求9 ~ 10℃以上5cm地溫穩定。播種前將山藥苗晾幹,可以活化種薯,起到殺菌和高發芽率的作用。如果把山藥莖切下來做種薯,可以及時在切口處蘸石灰粉消毒。播種的時候,芽要種在有芽的壹塊下面,芽要種在壹般大小的壹塊下面,這樣芽才會均勻。另外,種子要用500倍的多菌靈、1,000倍的三唑酮和72%的百菌清,1,000倍浸種3-5分鐘,晾幹後即可播種。
山藥主要由有機肥(如腐熟餅肥、雞糞、鴨糞或人畜糞便等)制成。),輔以無機肥。壹般用量可為每畝2000 ~ 4000公斤,加高鉀復合肥40 ~ 60公斤,或山藥專用生物有機肥200 ~ 300公斤,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防止燒苗。
田疃管理
1,淺追肥。如果基肥施得多,就需要少追肥或不追肥。為了保證山藥高產,壹般追肥2 ~ 3次,地上植株長到1米左右追肥壹次,以後每隔壹周左右追肥壹次,共追肥3次。山藥膨大期以磷鉀含量高的多元復合肥為主(山藥對氮磷鉀的需求比為1.5: 2: 5),每畝30公斤左右,最好沖施。可在生育後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1%尿素,防止早衰。特別要註意的是,山藥的吸收根系淺,發生早,橫向延伸。施肥時要施淺土層,便於山藥根系吸收。
2、框架要牢固。查加、除草山藥播種後用6 ~ 10 cm浮土覆蓋,澆水後用“山藥專用除草劑”150 ~ 200 g噴灑100 kg水,再用塑料薄膜覆蓋。出苗後及時豎立框架,高約2米,正面呈“人”字形,兩邊每隔7 ~ 10°對角交叉。
3.熟練地澆水。山藥怕澇,不宜太幹。如果太幹燥,會嚴重影響山藥的膨大,尤其是塊莖膨大期,從4月中旬持續到5月下旬。在此期間,壹般每65,438+00天澆水壹次,5月下旬以後,根據土壤墑情適當澆水。
4、病蟲害防治要跟上。連作地塊病蟲害比較嚴重,第壹年種植的地塊不太嚴重。山藥藤上架後,開始噴藥防治。
山藥的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屬於真菌性病害。老百姓稱之為脫葉,表現為前期葉子發黃,葉子出現小斑點,最後莖幹枯死,葉子掉落。這種病主要是預防。做好輪作,選擇無病害的馬鈴薯,播種前用25%多菌靈粉500倍浸種25-30分鐘消毒種子,栽培後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物抗病能力。
壹般在發病初期可交替噴灑70%代森錳鋅500 ~ 600倍液和50%甲基硫菌靈700 ~ 800倍液。病情嚴重時可使用日本“大和芋”山藥專用配方農藥,發病初期每隔7 ~ 10天噴壹次,連續噴2 ~ 3次。
收獲
正常露地山藥采收期很長。8月20日至次年4、5月,山藥在地裏不腐爛變質。壹般來說,初霜前後是春節市場的集中收獲期。但是溫室裏的山藥不壹樣。因為采收時間在6月20日左右,山藥本身澱粉含量低,水分含量高,所以不能長時間存放。大棚山藥收獲後應及時出售。另外,由於種植規模等因素,現在大棚山藥多為人工挖制。因為山藥皮很薄,挖山藥要防止機械損傷,山藥堆著泥包皮賣。
名稱:土豆,土薯,紅薯,番薯,山藥,玉顏。
氣味:(根)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1,心口脹滿,手足暈厥,食欲不振。炒半輩子盾葉薯蕷。每次兩元,米湯就關了。壹天吃兩次。
2、禁口痢疾。處理方法同上。
3.更多的尿。將山藥(明礬煮)和茯苓分成粉末。每次兩元,送水。
4、痰風氣短。用半碗生山藥(搗碎),加入半碗甘蔗汁,拌勻,壹次性飲用。
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盾葉薯蕷、白術各壹兩,人參七塊半,磨成粉,加水調成糊狀,做成小豆大的丸子。每次吃四十到五十粒,送米湯。
6、濕熱虧虛。將山藥和蒼術均分,加入大米制成丸子米湯待用。
7、腫毒初起。將山藥、蓖麻子、帶泥糯米等分成等份,用水浸泡,研磨,攤勻。
8、手腳凍傷。有壹片山藥,研磨後塗抹。
根入藥,滋補強壯身體,治療脾胃虛弱等。,也可作為副食品和釀酒原料。
盾葉薯蕷,薯蕷科植物,根莖水平,形似生姜,也稱盾葉薯蕷。以根入藥。
盾葉薯蕷的根莖主要用於提取薯蕷皂苷元,薯蕷皂苷元是合成腎上腺皮質藥物的良好原料。目前,國內外以薯蕷皂苷元為原料生產的甾體激素類藥物有60 ~ 70種,廣泛用於治療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避孕藥等。
營養分析
1.脾胃,消化:
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壹味補益脾胃,是藥食兩用之品。脾陽虛和胃陰虛都可以吃。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厭食、乏力、腹瀉等疾病;
2.滋腎益精:
山藥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強身健體、滋腎益精的作用。壹般為腎虛遺精、尿頻等癥狀。可以取;
3.益肺止咳:
山藥含皂甙和粘液,有潤滑、潤燥的作用,故能益肺氣,養肺陰,治肺虛、痰多、久咳不愈;
4.降低血糖:
山藥中含有粘蛋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飲食。
5.延長壽命:
山藥含有大量的粘蛋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有效防止血脂在血管壁上沈積,預防心臟病,達到益心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6.抗肝昏迷
近年發現山藥有鎮靜作用,可用於抗肝昏迷。
相關人口
壹般人群都可以吃。
1.適用於糖尿病、腹脹、病後體虛、慢性腎炎、長期腹瀉患者;
2.山藥有收斂作用,大便幹燥者不宜食用;另外,中邪者不宜吃山藥。
食品階段克數
山藥和甘遂不宜同食;也不應與堿性藥物壹起服用。
生產指令
1.山藥切片後應立即用鹽水浸泡,以防氧化變黑。
2.鮮山藥切的時候會有黏液,容易滑,傷手。可以先用水和壹點醋洗,可以減少黏液。
3.山藥質地細膩,味道甘甜。但山藥的皮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最好去皮,去皮後不要用手摸。馬上多洗幾次手,不然會抓癢。
4.好的山藥皮無害,有粘液,白色斷層,粘液多,水分少。皮可以炒鮮,也可以曬幹做湯或粥。削皮吃,以免出現麻刺等異常味道。
5.鮮山藥多用於疲勞咳嗽、糖尿病,油炸熟食用於治療脾胃、腎虛。
食療
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不幹不膩;
具有補脾益肺、健胃益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安神益壽的功效;
主治脾胃虛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慢性腹瀉、肺氣虛燥、痰多咳嗽、腎氣不足、腰膝酸軟、下肢無力、口渴尿頻、遺精早泄、白帶增多、皮膚腫脹、肥胖。
其他相關
《本草綱目》總結了五大功效:益腎氣、健脾胃、止瀉止瀉、化痰生津、潤膚。用山藥煮粥或冰糖煮後服用,對身體不好、腸炎、腎虛等慢性病有療效。
1.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弱、腹瀉、體虛乏力、厭食多汗。
2.益肺滋腎:本品性寒不燥,味甘潤澤。可治療肺腎兩虛引起的口渴、遺精、帶下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