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陽光明媚,為什麽要“養太陽”?冷飲過量對身體有什麽危害?有哪些合理的避暑方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避暑的方法。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夏天外界溫度高,為了適應大環境,毛孔擴張,熱量逸出;但是,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陽是壹定的。當體表陽氣增加時,五臟六腑的陽氣就會減少,五臟六腑就會進入壹種相對寒冷的狀態。
比如夏天從井裏抽壹桶水,會覺得很冷,甚至可以用來冰西瓜和啤酒,當時地面溫度很高。相反,冬天地面寒冷,但井水溫度相對較高。
中醫講究“以象比類”,人體與井水相通。夏天,人體表面熱,體內冷。冬天則相反,體表涼爽,身體發熱。所以冬天更容易咳嗽上火,夏天更容易腹瀉。
《黃帝內經》中記載:“齊伯曰”古人居獸與獸之間,移棲避寒,居蔭避暑...邪惡無法深入...今天,否則...他們失去了四季,他們適合寒冷和夏天。賊風繁,虛邪早晚,五臟骨髓傷,皮之虛。“坦率地說,人的行為是與季節和氣候相違背的,這不僅傷害了五臟六腑和骨骼,也損害了皮膚等外部感官。
夏天,五臟六腑都是涼的。如果喝冷飲,對脾胃系統的傷害最大。這就是為什麽夏天吃油膩、生冷、辛辣、不潔的東西容易引起腹瀉。
另外,人在夏夜睡覺,壹定要捂好肚子,因為胃是最容易受寒的。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要穿上中式的胸衣或者捂上肚子,避免晚上著涼。
所以,當我們想要祛暑降溫的時候,就要從體表入手,而不是從脾胃入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養陽的方式來降溫:
1.在陰涼的地方喝壹杯熱水,喝完出壹身汗。微風壹吹,涼意驟至。
2.洗個熱水澡或者用熱毛巾擦臉。原來夏天洗熱水澡比洗冷水澡更爽。
值得註意的是,夏天吃冷飲無異於攻擊人體最薄弱的環節。每次冷飲都能擊中要害,損傷脾土系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中招”?查找以下癥狀:
1.體寒,怕冷,手腳冰涼;
2.痛經過度,但喝姜水可以緩解;
3.肌肉無力、無精打采、易疲勞;
4.大便不正常,吃冷食容易拉肚子。
如果妳有以上癥狀,說明妳的身體受到了傷害。建議少吃或不吃生冷的東西,以免傷及臟腑。同時要註意調理,養好陽氣。
但是冷飲是壹種有效的解暑手段。如何在食用它們的同時減少危害?吃的時候可以註意以下幾點:
1.飯前飯後都不要吃;
2.出汗時不要吃東西;
3.晚上不要吃夜宵;
4.可以喝姜棗茶。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完全戒掉冷飲和食物,但既然知道它的危害,就要避免傷害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