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來,就有烹飲團茶的習俗。宋代福建建甌北苑龍鳳組茶作為貢茶。最好的團茶,“其餅絕精,值二兩黃金。”團茶也叫“月亮團”。中秋之夜,團茶代表團圓,賞月喝團茶是絕配。
自明太祖罷工團茶以來,茶以散茶為主,品茶成為現在的沖泡方式。明月未改,茶事多。當時作為貢品的團茶只能在皇家庭院裏煮著喝,然後散茶就像月光壹樣在千萬個庭院裏傳播。
很多人覺得中秋節缺少詩意,好像城市的塵埃遮住了月光。我們要知道這個時候有茶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和眼睛。喝茶賞月,是最有詩意的中秋。
中秋節喝茶的三個原因:
1,文化原因:喝茶有靈性。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秋的月亮是優雅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唯壹最能和月亮媲美的就是茶了。喝茶是中秋節最優雅的內容。
唯壹能超越和離開這個世界的,應該就是茶了。唐朝最經典的飲茶歌是“壹碗潤喉,二碗寂寞無聊,三碗搜窮心,不過五千卷字,四碗輕汗,人生不平等,渾身毛孔都散,五碗清透,六碗仙氣,七碗不準吃,腋下風鮮。”據說在中秋節,古人賞月時會輕聲哼唱。此時飲茶之後,宛若天仙,堪比廣寒宮中的嫦娥。
2.現實原因:茶永遠不會讓人累。
每到過年,現在的人似乎都覺得吃的太累了。
另壹方面,茶是不同的。就像壹個永遠在戀愛的戀人。它嘗起來很新鮮,上面寫著興趣和詩歌。壹直是不斷的新寵,永遠不會膩。
淡淡的月光下,有壹股淡淡的茶香。中秋之夜,只有月餅,太缺乏激情了。茶是及時加入的安慰。
3.健康理由:月餅穿禮服,茶葉穿唐裝。
長衫很耐寒,自古以來,人們都要備壹件,以備交流。正如自古以來,月餅就被視為強身健體的佳品。但時至今日,人們生活中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三高”膳食結構已經鋪天蓋地。然後,營養學家說,壹個廣式月餅的熱量高達850卡,相當於三碗白米飯的熱量;也有人提出,吃太多甜味重的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傳統的甜味很重的月餅就像壹件長衫,有些格格不入。
對於追求健康的現代人來說,茶永遠是最受歡迎的唐裝,給人美好的希望和鼓勵;茶有豐富的內涵;有壹種價值是大自然無法估計的,茶葉有天價。月下的茶看起來好優雅。
中國的品茶和飲茶習俗。
中國人品茶和喝茶的茶俗文章介紹了中國人品茶和喝茶的區別!
中國人喝茶,被稱為飲茶和品茶。
品茶和喝茶不僅量不同,質也不同。喝茶主要是解渴,滿足人體對水的生理需求。所以喝茶重在量,往往是匆匆忙忙的。
品茶重在意境,把喝茶當成壹種藝術欣賞和精神享受。大家都喜歡在“質”字上下功夫,所以要細細啜飲,慢慢觀察。通過觀察它的形狀,觀察它的顏色,聞它的香味,嘗它的味道,飲用者可以在色、香、味、形的奇妙中培養自己的感情。這種強調“精神”的喝茶方法,不可言傳,但也可以理解。然而,正是這種不可言說卻又可以理解的興趣,形成了中國流傳兩千年的茶文化。
飲茶人喝茶,在看茶、聞香、泡茶、品茶的過程中,獲得美感,引發各種聯想。有的把茶比作美酒,“老譜最鮮美,甘露勝於甘露”;有的把茶比作香花,說“壹入深山,處處飛,碧螺春香醉”;有的把茶比作知音,說“琴內香為綠水,老茶為蒙山”;有的把茶比作嫦娥奔月的仙丹,“壹杯春露留壹會兒,壹陣涼風吹來就想成仙”;有的人世間無所求,唯有茶,“人生無所求,山中壹杯茶”,等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品茶是中華民族高貴典雅時尚的體現。
中國古代飲茶習俗的變遷!
中國是第壹個收集和喝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曾記述牛頭人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萘即茶)的傳說。
古巴的舒地區是最早種植茶樹和飲茶的地方。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誌·八誌》中記載,3000年前古巴的蜀國就種植了茶樹,並向皇帝進貢。
早茶
起初,原始人把茶當蔬菜吃。後來人們發現茶有解渴、提神、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於是就把茶單獨煮成蔬菜湯,再煮成茶作為飲料。商周時期,這種吃茶的習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茶的苦是甜的,苦中帶甜,回味無窮,廣受普通百姓和貴族的喜愛。此時巴蜀地區的茶葉生產已達到壹定規模,優良品種已呈獻給中央朝廷。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傳到了黃河中下遊。到戰國末期,黃河流域飲茶之風盛行。
在中國古代史料中,有許多關於茶的名稱,如茶、茶、苦茶、茶、高露、茶等。茶是最常用的詞,唐朝以後才成為常用名。
兩漢魏晉南北朝——飲茶在中國南方蔚然成風。
到了漢代,茶葉的保健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出現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茶葉成為人們日常需要的商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中下遊,茶成為日常飲品,用於宴飲、待客和祭祀。文人喜歡喝茶,有反映茶事的詩詞。
安達曼海濱獨特的飲茶習俗
在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安達曼海岸有兩個美麗的國家:壹個是緬甸,壹個是泰國。目前,壹般認為緬甸和泰國人從中國大陸南下,進入中南半島。早在史前時期,這些民族就與包括漢族在內的我國南方和西南地區的各族居民有著深厚的交往。正因為如此,這兩個國家長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飲茶習俗。
中國的茶樹,印度,是阿薩姆邦的壹種,與中國茶樹有亞種關系。這是壹棵高大的茶樹。這個地區的原始居民制作了壹種“嚼茶”,被稱為“Lebe”或“Mien”。在緬甸和泰國,緬甸語、撣族和老撾語?泰國的佑安和其他民族是嚼茶的主要消費者。嚼茶的食用方法是先將茶樹嫩葉蒸熟,再用鹽腌制,最後混合少量調料嚼在嘴裏。這種喝茶的方法和中國雲南少數民族做的泡菜頗為相似。它被慢慢地咀嚼和享受。
當然,泰國和緬甸也有各自不同的飲茶習慣。在泰國,人們特別喜歡喝冰茶。去泰國人家裏做客時,主人應該給客人帶壹杯冰茶或冰果汁。在餐館吃飯之前,服務員還會端來熱茶,然後是壹個裝滿冰塊的盤子或高腳杯,並將冰塊放入熱茶中。過了壹會兒,熱氣騰騰的茶涼了下來,人們舒服地呷著。不僅喝茶加冰,泰國人還喝其他飲料,比如可口可樂、橙汁、啤酒、咖啡加冰。吃西瓜或菠蘿等水果不僅要加冰,還要加鹽水或胡椒粉。
緬甸的婚禮習俗中也有壹些與茶相關的習俗。比如“苦茶待客”;緬甸崩龍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到了晚上,男生會去自己心愛的女生家串門聊天。到了姑娘家後,小夥子讓姑娘嚼檳榔,姑娘則用苦茶招待客人。八卦必須征得女方同意,不能貿然進行,時間不能太長。大概壹個小時左右,小夥子就要告退了。在緬甸,羅族有“飲茶離婚”的習俗。夫妻離婚,村裏長輩會出面先調解。調解不成,雙方在同壹家喝茶,付完茶錢再考慮離婚。離婚後財產的處置方式壹般是:個人財產物歸原主;* * *同壹財產男女均分,或提出離婚壹方自願放棄財產,脫離家庭。孩子經常跟著媽媽,但征得媽媽同意也可以跟著爸爸。
喝茶的壹般禮儀是什麽?
中國是壹個禮儀之邦。喝茶有什麽禮儀?主人和客人都不應該大口喝茶或大聲喝。妳應該慢慢地仔細地品嘗它。遇到浮在水面上的茶葉,可以用茶杯蓋刷掉或者輕輕吹走。千萬不要把手從杯子裏拿出來扔在地上,也不要喝茶。
在西方,茶會經常被用作招待客人的壹種形式。茶會通常在下午4點左右開始,地點在客廳。準備好座位和茶幾就行,不需要安排座次。除了喝茶,還可以在茶會上上壹些小吃或者風味小吃。目前,中國有時用茶會來招待外賓。
在中國的舊時代,茶被反復邀請,作為壹種提醒客人應該離開的方式。因此,在招待老人或華僑時,要註意不要壹再勸他們喝茶。
雖然很多國家都有喝茶的習慣,但是喝茶的講究卻很奇怪。日本人提倡茶道是壹種陶冶人靈魂的藝術。用茶道招待客人,渲染氣氛很重要。至於茶則,每人壹小碗,或者所有參與者輪流喝壹碗,所以妳不能壹碗接壹碗地喝。
越來越多的外國客人參觀中國茶館了解民俗。在茶館遇到外國客人同桌喝茶,要以禮相待。既不太冷也不太熱情,謙虛壹點就好。
清代的飲茶文化
北京來齊的老人說起喝茶,都是香片。事實上,那是茉莉花茶。像老舍茶館裏的老北京,有錢人喝的都是“小葉子茉莉”。所謂“茉莉花葉二次熏蒸”,是由江四、安徽、福建的茶商從京杭大運河運綠茶到北京,再由北京茶葉局加封,用茉莉花蒸,高級茶葉選用嫩春芽,用茉莉花二次熏蒸而成。
而窮人只能喝“高端”。所謂的“高粉”只是經過篩選的茶粉。為了面子,旗人的落魄弟子出來茶館娛樂,都稱之為“高中終結”。這就好比鄧友梅先生的小說《巫娜》中的主角那杜倫,壹日三餐都要吃鹹菜,還告訴人們這鹹菜需要香油。妳凡事都要講究壹個“分數”。
舊時旗手講究吃飽了喝茶,然後泡壹壺熱茶。這種茶必須用開水沖泡,而且必須悶壹會兒才能喝。揭開蓋子就能看到顏色,要註意壹個餃子。這就好比現在還有很多北京人喜歡用茶來解酒,茶少了當然會影響“療效”。
滿清入關,愛新覺羅氏入京。從海關帶來的飲食習慣,大部分來自東北和內蒙古。馬背上的人主要是牛羊肉和奶制品。喝茶時,他們喜歡喝濃茶和幫助消化的濃茶。紅茶和普洱茶正是他們想要的。當年北京人都喝井水,北方的地下水水質很硬。這樣的水質泡龍井、旗槍、瓜片,恐怕不太明智。此外,在寒冷的天氣吃油膩的食物後喝綠茶可能會引起腹瀉。
茶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可以追溯到唐代,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全套純金茶具可以證實,唐代茶聖陸羽撰寫的《茶經》至今仍影響著我們。宋代的鬥茶和簡易茶具,把茶文化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茶事在明代達到高峰。到了清朝,茶又回到了最初的功能水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福建、浙江的功夫茶影響力只能到達江南,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飲茶仍然繼承了清朝的傳統。改革開放後,北京人才逐漸接觸到綠茶、紅茶、普洱茶。
說到這兩年普洱茶的行情,就像坐火箭壹樣。這個結果讓很多老茶客大吃壹驚。這個成績應該感謝香港同胞。當年為藏族同胞服務的百年茶馬古道,壹路向南,蔓延至湘江。1997年,香港壹些茶商怕過去低價試吃的普洱茶砸到他們手裏,就在普洱茶的功效上忽悠臺灣省的同行,這幾年也趕上臺灣省經濟好,普通人也搭便車到高血脂高血壓肥胖。這樣壹來,普洱茶的消食去油的功效就被神化了,臺灣同胞再想明白也來不及了。結果臺灣同胞再接再厲,忽悠了剛富起來的大陸同胞。現在的場景是,普洱茶成了人們的投資工具,和炒房、炒股壹樣好。
現在人們見面問侯鈺:“老兄,妳今天喝了什麽茶?哈哈!不是普洱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