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幹眼癥的壞處是什麽,是怎麽造成的?

幹眼癥的壞處是什麽,是怎麽造成的?

幹燥綜合征是壹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外分泌腺中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最常見的癥狀是口幹,但其臨床表現遠非如此,而是壹種全身性疾病,任何系統或器官都可能受累。腎臟受累導致腎小管間質疾病。幹燥綜合征最常見於自身免疫性風濕性疾病,惡性淋巴細胞增生是另壹個特征。

命名和分類

Mikulicz在1892報道了壹例雙側腮腺和淚腺腫大,腮腺活檢顯示高淋巴細胞浸潤,後被稱為Mickulicz綜合征。在1933中,Henrick Sjogren首先詳細描述了19例口幹癥和組織學檢查結果,但在當時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1953中,Morgan認為Mikulicz綜合征的組織病理學改變與幹燥綜合征壹致。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研究增多,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逐漸加深。Talal在1980中提出了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疾病這壹術語,從概念上表達了幹燥綜合征的含義。65438-0995根據臨床和免疫病理學研究進展,Moutsopouios建議將該病命名為自身免疫性皮炎。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名稱會逐漸統壹。目前國際上仍普遍使用幹燥綜合征,在中國譯為幹燥綜合征。

幹燥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幹燥性角膜結膜炎和口幹燥癥。以前英語裏有個詞叫幹燥綜合征,漢語裏叫幹燥綜合征。這個英文名詞含義模糊,只能指幹燥性角膜結膜炎或口幹癥或兩者兼而有之。每個人的意思不壹樣,導致混亂,不推薦。

幹燥綜合征壹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指幹燥綜合征,不與任何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並存,後者指幹燥綜合征,與某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並存,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約20% ~ 30%的患者有幹燥綜合征。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和繼發性幹燥綜合征在臨床癥狀上有相似之處,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所不同,這將在後面討論。

目前幹燥綜合征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壹個統壹的、國際公認的分類標準。所以幹燥綜合征的含義眾說紛紜,確診的患者也不壹樣。問題的壹端,如Fox提倡的聖地亞哥標準(表25-1),強調疾病的自身免疫性,因此要求分類必須有壹些與自身免疫性相關的血清學和組織病理學指標。符合這壹標準的稱為幹燥綜合征,口幹眼幹無自身免疫表現的稱為幹燥綜合征。福克斯主張,他所指的幹燥綜合征患者應更直接、更統壹地被選擇用於研究目的,他認為將幹燥綜合征與幹燥綜合征區分開來有助於醫生註意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口幹和眼幹,也有助於患者註意他們的主訴,如疲勞、關節痛和皮疹,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由此,又出現了壹個命名和譯名的問題。目前國內把幹燥綜合征、幹燥綜合征、福克斯所謂的幹燥綜合征都翻譯成幹燥綜合征,但是看國際文獻壹定要註意。

在問題的另壹端,歐盟委員會標準既不要求血清學條件也不要求組織病理學條件,這與FoX標準相差甚遠(表25-2)。

另壹個常用的標準是哥本哈根標準(表25-3),源於1984第壹屆幹燥綜合征國際會議。當時決定不將患者主訴納入標準,但若幹年後,歐盟委員會國家制定前述標準時,將患者主訴納入。以上是常用的三種分類標準,有些國家(如日本、希臘)有自己的診斷或分類標準,更增加了混亂。

表25-1聖地亞哥幹燥綜合征診斷標準

首先,原發性幹燥綜合征

(壹)眼部癥狀和客觀體征

1.席爾默試驗< 8毫米濾紙濕/5分鐘,加上

2.孟加拉紅角膜結膜炎染色顯示幹燥性角膜結膜炎。

(2)口幹的癥狀和客觀體征

1.腮腺內唾液流量減少(通過拉什利杯或其他方法),加上

2.唇黏膜活檢異常(平均計算4個小葉,淋巴細胞浸潤病竈≥2個。壹個病竈等於≥50個淋巴細胞的聚集)

(3)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證據

1.類風濕因子≥ 1: 320,或

2.抗核抗體≥ 1: 320,或

3.有抗SS-A (RO)或抗SS-B (LA)抗體。

二、繼發性幹燥綜合征具有上述幹燥綜合征的特征,有充分證據診斷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系統性紅斑狼瘡或多發性肌炎或硬皮病或膽汁性肝硬化。

三、除結節病外,現有淋巴瘤、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及其他已知原因引起的角膜幹燥或唾液腺腫大。

肯定幹燥綜合征需要壹項中的(1)、(2)、(3)。很可能幹燥綜合征不需要唇黏膜活檢,而是需要腮腺唾液流量減少,其他幹燥綜合征也是壹樣。

表25-2幹燥綜合征的歐盟標準

1.原發性幹燥綜合征:至少具備以下四項。

(1)眼部癥狀(至少存在其中壹種)

1.持續3個多月每天眼睛幹澀難受。

2.有壹種沙子反復揉進眼睛的感覺。

3.每天需要使用淚液替代品3次以上。

(2)口腔癥狀(至少存在其中壹種)

1.至少3個月每天都感到口幹。

2.反復唾液腺腫大

3.喝流質幫助送幹糧。

(3)幹眼癥的客觀證據(至少存在壹項)

1.席爾默試驗

2.孟加拉紅角膜染色

3.淚腺活檢顯示淋巴細胞浸潤病竈≥1。

(四)唾液腺受累的證據(至少壹種存在)

1.唾液腺掃描

2.腮腺造影術

3.無刺激性唾液流量≤ 1.5ml/15min。

(5)實驗室異常(至少壹種異常)

1.抗β-A或抗β-B抗體

2.抗核抗體

3.IgM類風濕因子(抗IgG FC)

表25-3幹燥綜合征的Co-Penhagen分類標準

幹燥性角膜結膜炎:以下三項至少兩項陽性。

席爾默試驗

(2)淚膜幹燥時間

(3)孟加拉紅角膜染色:采用Van Bijste-rveld半定量評分法。

二、口幹癥:以下三項中至少有兩項為陽性

(A)無刺激性的唾液流

(2)異常腮腺造影

(3)唇粘膜活檢

根據上述標準,任何患有幹燥性角膜結膜炎和口幹燥癥的人都可以被解讀為幹燥綜合征。

任何標準都不應該泛泛而談標準,而應該明確其目的。比如福克斯倡導的聖地亞哥標準,看起來主要是為了研究目的,不可能對每壹個被調查者都進行唇黏膜活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另壹方面,任何標準都需要經過充分的前瞻性驗證(多中心、大系列患者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其他無幹燥綜合征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患者和正常人),以確定其敏感性、特異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國內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診斷標準,但缺乏嚴格的驗證。缺乏國際知識估計會存在壹段時間。

流行病學

由於缺乏統壹的標準,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流行情況長期不明。壹些關於患病率的數字是從臨床數據而不是人口調查中估計出來的。比如Fox對來其單位就診的患者進行回顧性計算,結果顯示該病患病率約為1: 1250(聖地亞哥標準)。他從另壹個角度計算,獻血者中抗SS-B抗體陽性率為1: 2500,而原發性幹燥綜合征中抗SS-B抗體陽性率為30% ~ 40%,因此估算患病率為1: 1000 (0.1%,聖地亞哥標準)。1992北京協和醫院通過提問和壹般檢查血液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抗SS-A、抗SS-B抗體,對北京郊區2060名成年人進行調查。任何抗體陽性和/或有明顯口幹的人將被重新檢查為可疑患者,並按照哥本哈根標準的要求客觀檢查口幹和眼幹。結果按哥本哈根標準患病率為0.77%,按聖地亞哥標準患病率為0.29%。這可能是壹個低估。有16例幹燥性角膜結膜炎,唾液流量減少(< 1.5ml/15min),但腮腺造影正常,本應再次檢查唇黏膜活檢,但均被拒絕(16例中有6例類風濕因子陽性),故未納入患病率計算。這項人口調查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可見,我國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病率高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中居首位(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病率為0.36%)。

有報道稱,幹燥綜合征在老年人群中可達2% ~ 4.8%,但對此應慎重。國外有報道,部分老年人口幹眼燥,但沒有典型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那樣的血清免疫學改變。北京協和醫院對死亡後無臨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同年齡人群的唾液腺進行了檢查。發現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唇粘膜小葉萎縮、導管擴張、間質纖維化和淋巴細胞浸潤增加。這些可能屬於衰老性改變而非真正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在京郊被調查的2060人中,只有5%的人年齡在50歲以上,所以本次調查的患病率不受年齡因素的影響。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比較Fox所指的幹燥綜合征(有自身免疫性表現)和Sicca綜合征(無自身免疫性表現)的遠期預後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確定幹燥綜合征的確切含義。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更常見於30-50歲的女性,約占所有病例的90%,但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包括兒童和青少年(表25-4)。許多研究表明,白種人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與HLA-DR3相關,而HLA-DR3與許多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活動性肝炎、重癥肌無力和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大多數男性患者是HLA-DRw52而不是HLA-DR3。白種人患者中也報道了HLA-B8和HLA-DW3。不同種族患者的遺傳背景不同,希臘HLA-DR5,以色列HLA-DR1(亞型DR5),日本HLA-DRw53,中國DR3,DR52,DR2。FoX用同樣的方法測量了美國、日本和中國患者的自身抗體表達和HLA分型。據報道,雖然這三個國家的患者在HLA分型上有所不同,但自身抗體的表達是相同的,這表明疾病的HLA分型似乎與自身抗體的產生無關(表25-5)。

從預後來看,本病外分泌腺的高淋巴細胞浸潤在大多數患者中仍局限於淚腺和/或唾液腺,病程為慢性、良性、穩定或進行性。有的患者累及其他外分泌腺,有的人數年後淋巴組織惡性增殖發展為非霍奇金淋巴瘤。與性別、年齡相匹配的正常人群相比,惡性淋巴組織增生的相對風險率是正常人群的44倍,在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中更為突出。

表25-4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年齡分布

北京病人公園

年齡(65,438+086例)% (47例希臘患者)%

l~10 0.9 0

11~20 2.6 0

21~30 9.5 4.3

31~40 22.4 12.8

41~50 27.6 19.1

51~60 24.1 40.4

61~70 11.2 17.0

71~80 0.9 6.4

表25-5原發性幹燥綜合征與HLA的關系

國家HLA連接

白種人HLA-B8

HLA-DR3(意大利家族病例,腺外表現)

HLA-DW3

希臘文HLA-DR52,HLA D5

以色列HLA-DRll(DR5亞型)

日本HLA-DR53

中國HLA-DR3,DR2,DR53*

*美國福克斯報道

致病原因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液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有些是器官特異性的如唾液腺上皮細胞,有些是非器官特異性的如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抗SS-A和抗SS-B抗體(表25-6)。這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壹樣,反映了患者體內B細胞的高活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不同,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外周血B淋巴細胞體外培養,並不自發表現出免疫球蛋白產生的增加。因此,活性B細胞可能局限於侵入的外分泌腺。唇粘膜活檢中的b細胞已被證實分泌大量具有類風濕因子活性的免疫球蛋白來支持這壹觀點。

從免疫學角度看,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整個過程似乎是由多克隆B細胞激活,然後發展為寡克隆激活,最後轉化為單克隆激活,即臨床表現最終發展為非T細胞淋巴瘤(惡性淋巴增生)。值得研究的問題是B細胞的激活是否依賴於T細胞功能的改變。

表25-6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自身抗體

自身抗體陽性率%

類風濕因子43 ~ 61

抗核抗體(> 1: 20) 45.5 ~ 92

抗雙鏈DNA抗體0-20

抗SS-A抗體45 ~ 68

20-33種抗β-B抗體

抗唾液腺導管細胞抗體10 ~ 70

抗胰管細胞抗體6 ~ 33

抗胃粘膜細胞抗體5 ~ 15

抗甲狀腺細胞抗體50

抗線粒體抗體20

高丙種球蛋白血癥60.4 ~ 95

抗RNP抗體14

抗Sm抗體0 ~ 2

單克隆抗體用於研究患者的唇粘膜切片。浸潤淋巴細胞多為輔助性T細胞,尤其是輔助性T細胞誘導的細胞,TS/Th比值為1: 3。b細胞占浸潤細胞的20%,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不到5%。幾乎所有的浸潤細胞都表達HLA-DR,這表明它們已經被激活。值得註意的是,患者唇黏膜和唾液中IFN-γ明顯升高,而IL-4和IL-5未檢測到。免疫組化研究顯示,唾液中細胞因子表達相同,局部活性主要為Th1,而大量γ-幹擾素抑制Th2活性。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腺體破壞的機制仍不清楚。壹種可能性是CD4+細胞可能仍然是主要的負責細胞,因為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補體介導的體液殺傷、自然殺傷細胞或CD8+細胞毒性T細胞殺傷。另壹種可能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顯示,唾液腺上皮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這表明上皮細胞不僅僅是以前認為的被動受到免疫損傷的無辜旁觀者,還參與引起炎癥。原位雜交顯示上皮生長因子與EB病毒表達相關,提示上皮細胞病毒感染可能促進上皮生長因子和原癌基因(prot)的表達。癌基因)增加,然後自身免疫反應繼續。事實上,唾液腺導管和小葉上皮細胞不僅表達HLA-DR分子,而且對唇黏膜致癌基因表達的研究表明,c-myc而不是c-fos或c-jun不是由淋巴細胞表達,而是由腺上皮細胞選擇性表達。此外,這些上皮細胞還表達細胞間粘附分子-1 (ICAM-1)。在促炎細胞因子的影響下,ICAM-1也在人上皮細胞系培養物中產生。這些都提示上皮細胞的壹系列變化並不能只用其周圍的炎癥來解釋(如其周圍的幹擾素-γ增加,上皮細胞只是“旁觀者”受到影響),但它們似乎是壹群特別受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影響的細胞。這是Moutspoulos提倡使用自身免疫性皮炎的依據之壹。除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外,還應提及B細胞的活化和可能的自發增殖。據報道,可以從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周圍的血液淋巴細胞中培養出表達EB病毒核抗原的B細胞系。體外培養三天後,患者的B細胞可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2、3、6等。,說明B細胞可能由於T淋巴細胞的異常調節而不能充分分泌,也能保持較高的活性,從而產生大量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在1993中,意大利報道了壹例原發性幹燥綜合征中的Castleman病(壹種B細胞淋巴瘤),據報道這種淋巴瘤是B細胞自分泌和註射IL-6的結果。

總的來說,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可能像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有不同的亞型,但發病機制不盡相同,或者說關鍵環節不同。

病理

本清在各器官的病理生理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潛在進行性),從而影響受累器官的功能。除淚腺和唾液腺外,其他外分泌腺也可受累。研究最多的唾液腺表現為早期小葉內腺管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然後浸潤細胞集中,偶見生發中心形成,腺體萎縮(壹般與淋巴細胞浸潤程度成正比)。腺管壁細胞增生並有化生變化。這種彌漫性病變稱為良性淋巴上皮病變(良性淋巴上皮1 esion)。有時淋巴細胞的浸潤是局限性的,3 50個淋巴細胞聚集在壹起稱為壹個病竈。在壹些患者中,腺上皮被脂肪組織代替淋巴細胞。總的來說,雖然部分小葉被破壞了,但整個小葉結構還是保存了下來。在唇粘膜活檢(次級唾液腺)和其他外分泌腺中也發現類似的病變。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侵犯壹些器官,如腎、肺、肝等。,也就是所謂的腺外。根據Moutspoulos的觀點,這些器官的主要病變也影響上皮,因此提出了自身免疫性皮炎的名稱。腎內淋巴細胞浸潤類似外分泌腺,主要圍繞腎小管上皮,然後延伸侵犯腎間質,引起腎小管病變(伴或不伴腎小管酸中毒)。壹系列的肺支氣管活檢病理研究顯示毛細血管支氣管淋巴細胞浸潤。少數患者肺實質(濾泡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淋巴增生組織)有類似病變,但所有標本均無纖維性肺泡炎。可以推斷,本病對肺的侵犯始於氣道黏膜下外分泌腺周圍淋巴細胞的浸潤,外分泌腺的破壞引起氣管幹燥或幹燥性支氣管炎,進而發展為下氣道濾泡性細支氣管炎。僅在晚期,少數患者淋巴細胞擴散至肺泡結構,但未導致間質性纖維性肺泡炎。該病可累及肝臟,5%患者肝酶升高,7% ~ 20%患者抗線粒體抗體陽性。肝臟活力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自身免疫性膽管炎”,即肝臟結構正常。慢性肉芽腫性膽管炎涉及中小膽管和門靜脈區域周圍的炎癥,無昆蟲樣壞死,類似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由上可知,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腺外表現和唾液腺壹樣,也是針對上皮的:腎小管上皮、支氣管上皮和膽管上皮。至於這些上皮細胞攜帶什麽抗原,目前還不清楚。

有些患者,無論是唾液腺還是淋巴結或內臟,都有極其豐富的淋巴細胞浸潤。細胞是多形的,包括大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大網狀細胞。有的像原始細胞,聚集在壹起酷似腫瘤,但不符合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故稱為“假性淋巴瘤”。這是壹個模糊的術語,但從臨床的角度有助於醫生及時處理,預防真性淋巴瘤的發生。假淋巴瘤可以被認為是良性和惡性之間的中間階段。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真性淋巴瘤發病率比正常人高44倍,均為B細胞系惡性增殖。IgMk在細胞質中表達,壹般分為兩種:壹種是由高度未分化的B細胞形成,另壹種是高分化的免疫細胞瘤。血管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結病是中國最常見的疾病。真性淋巴瘤可以由所謂的假淋巴瘤演變而來,但也可以在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存在數年後突然發生。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許多臨床表現與血管炎有關。血管炎根據浸潤細胞可分為兩種組織病理學類型:單核細胞或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類型大多與高丙種球蛋白血癥、高效價類風濕因子、抗SS-A抗體和低補體有關。另壹種分類認為侵犯小血管者為過敏或白細胞碎裂,侵犯中血管者為急性壞死性血管炎,與結節性多動脈炎相似,但與結節性多動脈炎不同的是很少出現動脈瘤。亞歷山大研究了有神經系統表現的患者的腦活檢或死後腦組織,認為小出血和小梗死都是血管炎的結果,但血管的變化似乎不同,這可能是壹個漸進過程的不同階段。腦部最常見的損傷是血管上皮細胞,而血管周單核細胞的炎癥浸潤很少見,所以他稱之為腦血管疾病,而不是腦血管炎癥。炎性腦血管病確實存在,腦膜和腦實質都有單核細胞浸潤,而不是中性粒細胞。部分患者確實有大血管壞死性血管炎,如壹例發生於椎動脈前部並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死亡。另壹例脊髓神經根炎的發生是因為單核細胞性血管炎發生在向胸神經後根供血的中血管。

除腎臟間質改變外,北京協和醫院觀察腎活檢標本24例,其中腎間質性腎炎10例,間質性腎炎合並局竈節段增生性腎小球腎炎4例,硬化性腎小球腎炎4例,彌漫性系膜增生性腎炎1例,膜性增生性腎炎1例,膜性腎炎4例,說明原發性幹燥綜合征侵犯腎小球並不少見。

臨床表現

原發性幹燥綜合征通常是緩慢的,最初的癥狀直到幾年後才明顯或非常特異。國內很多患者不是因為口幹和/或眼幹(或沒有這種癥狀,或不重視這種癥狀,或不知道這種癥狀與自己主訴的其他癥狀有關)而去看醫生,而是經常因為關節痛、皮疹、發熱等其他主訴而去看醫生。發熱多為低熱,少數病例出現高熱,甚至39度以上。

(1)對北京地區口幹患者的分析表明,38%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有此主訴。嚴重者,需要時刻隨身攜帶壹個水瓶,或者吃硬物時喝液體幫助吞咽。反映唾液流量減少的重要標誌是嚴重的齲齒、牙齒脫落和牙根炎癥,是唾液減少後沖刷防禦功能減弱的結果,有利於牙周細菌的增殖和腐蝕性物質的增加。舌質幹紅也是常見的。

(2) 64%的北京幹眼癥患者主訴有此癥狀,多描述為壹種眼睛摩擦的感覺,好像有沙塵進入。嚴重的叫“欲哭無淚”。由於幹眼癥,患者經常進行眼部手術,導致角膜或球結膜長期磨損。部分患者淚腺腫脹或結膜血管充盈或角膜周圍充血。

(3)皮膚約1/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皮疹,最常見的是結節性紅斑。所謂高球蛋白血癥性紫癜,其實相當壹部分是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引起的紫癜等出血性皮疹。約30%有雷諾氏征,在其他癥狀出現之前已經存在數年。與硬皮病的雷諾現象不同,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很少出現指尖塌陷或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和抓撓也很常見。

(4) 78%的關節炎患者主訴關節疼痛,少數出現明確的關節炎體征(腫脹和水腫)。雖然關節癥狀長期存在,但大多數X線關節照片正常,關節畸形較少。Maini報告了壹例罕見的骨侵蝕患者。

(5)胃腸道侵犯胃腸道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常見,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明顯的胃腸道癥狀。除口幹和咽、食管幹燥引起的吞咽困難外,萎縮性胃炎高達70.5%(纖維胃鏡檢查結果,而胃腸科常規胃鏡檢查總結果僅為7.6% (384/5082))。低胃酸和無胃酸分泌的患者分別為36.4%和13.6%。35%的患者抗壁細胞抗體陽性。空腸黏膜活檢44例,18例,雖然普通顯微鏡下僅顯示雙側絨毛萎縮,但掃描電鏡下絨毛腫脹、變短,數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20.5%的患者腸道吸收功能低下(D-木糖吸收試驗)。15%有胰腺外分泌功能異常(口服Bt-PABA法,卵分泌胰多肽刺激試驗,糞便脂肪含量定量測定)。雖然急性胰腺炎很少見,但由於1/4患者血澱粉酶升高,亞臨床胰腺受累似乎並不少見。由於上述腸道和胰腺原因,少數病例出現吸收不良綜合征(脂肪性腹瀉、假性腸麻痹、惡病質)並死亡。

(6)肝臟的病理變化在肝臟病理學壹節中已經提到。總的來說,雖然有些肝病變得像慢性活動性肝炎,但主要是肝內膽管的慢性炎癥,幾乎所有的肝活檢都顯示門靜脈區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浸潤。即使病理顯示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表現也沒有病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嚴重,只有20%的患者肝功能異常(血轉氨酶升高)。黃疸少見;相反,部分病例長期高黃疸(膽紅素高達342 umol/L,主要為直接膽紅素),抗線粒體抗體陽性,血堿性磷酸酶升高,轉肽酶也升高,提示硬化性膽管炎的可能。超聲檢查和/或逆行膽管造影術可以顯示異常,如膽管狹窄和擴張。值得註意的是,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中,約壹半的人有口幹和/或癥狀(10%重度幹燥),幹燥綜合征的共存率很高。

(7)10%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存在明顯的腎臟疾病,但約35%的患者存在最常見的腎性尿酸血癥。嚴重者出現低鉀性腎小管酸中毒、周期性癱瘓和腎結石。亞臨床腎小管疾病多無癥狀,只能通過氯化銨負荷試驗和反復尿液pH值檢查發現。以上為遠端腎小管疾病,但近端腎小管酸中毒和範可尼綜合征也有報道。此外還有腎小管性酸中毒、腎性糖尿病、尿崩癥、腎病、腎小球腎炎等。也可能發生,有些病人最終死於腎衰竭。根據國內病例分析,包括各種腎臟疾病在內,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的發病率可高達40%。

(8)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可從氣管侵犯到胸膜。患者可無癥狀或僅有因氣管幹燥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或因肺間質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無論患者是否有呼吸系統癥狀,72%以上的患者都表現出呼吸功能的改變,表現為小氣道阻塞,與肺泡-動脈氧差降低有關,而與壹氧化碳彌散的改變無關。x線胸片因病史長短而異,約有壹半顯示間質性改變。高分辨率CT掃描顯示肺段支氣管壁或分布於間質內的毛細支氣管增厚。這與病理切片中描述的肺活檢結果壹致。纖維性肺泡炎,壹種肺活檢材料,是罕見的。

(9)神經系統的外周知覺或運動神經受累最常見,多為神經血管炎的結果。腦神經全部累及壹個分支,如三叉神經或視神經。近年來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報道增多,如偏癱、驚厥、運動障礙、橫貫性脊髓炎等。也有報道稱,可出現廣泛性腦病、精神分裂癥和無菌性腦膜炎。在中國,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因精神癥狀被精神病院收治。似乎神經系統的損傷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彌漫性的,後者不如前者常見。病理壹節中提到,神經系統損害的病理基礎可能是不同血管的病理損害(阿萊克桑德描述的腦血管病到明確的壞死性血管炎),這也可以解釋神經系統損害的多樣性。

(10)血管炎臨床上,約5%的原發性幹燥綜合征患者可見血管炎,可累及中小血管。最常見的是皮膚紫癜

  • 上一篇:治療蕁麻疹的藥方有哪些?
  • 下一篇:會陰神經痛應該怎麽治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