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濕氣積聚會導致壹系列疾病。濕度可分為內部濕度和外部濕度,外部濕度多由氣候潮濕和住所潮濕引起;長期吸煙,吃太冷的食物,作息不規律,都是內部潮濕的常見現象。以致寒濕侵入,脾陽失運。這裏有壹些除濕的方法,妳可以在家裏做。
艾灸具有開竅、祛濕、壯陽的功效,特別適合春季養生。常用艾灸可以讓妳輕松避開春季常見疾病,可以很好的避免春困秋乏。
艾灸除濕
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在我們外膝以下3寸,脛骨外側約壹橫指處。我們取適量艾條,熏10分鐘或用艾灸半小時。
關元穴
位於臍下3英寸處,是保健的重要穴位。長期艾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的功效。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條灸20-30分鐘。
命門穴
位於人體後方第二腰椎之下,與臍帶相對,是人體活力的中心,是活力的“居所”。用針刺10-15分鐘或針刺20-30分鐘。
經常在書房
腹線在肚臍上方4寸,相當於五個手指的寬度。針灸10-15分鐘或拔罐20-30分鐘,可有效緩解胃病的各種癥狀。
中醫按摩祛濕
承山穴是祛濕大穴。
承山穴:用壹點力墊腳趾,小腿後側肌肉末端為承山穴。
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們先把腿伸出被窩,然後讓成善點在床沿上休息。這時,我們的雙腿左右擺動,按摩承山穴。
按承山穴,會有明顯的酸痛感,這是體內有濕所致;按壓承山穴壹段時間後,會有輕微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膀胱經中的陽氣在起作用,身體的濕氣會隨著體溫的輕微升高而向外擴散。
除濕食品
紅豆
味甘,入心,經小腸,有利於水除濕、血引流、消腫解毒。利尿祛濕作用強,不僅能治療壹般水腫,還能治療“大腹水癥”,即肝硬化腹水。紅豆壹般用來煮粥或者做餡。可以燒水喝,也可以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