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膽湯的組成來看,本方屬於化痰清熱、調和肝膽、除虛除煩、寧驚安神之方。其作用在於清熱,而不在於溫,這與溫寒利膽方藥明顯不同。那這個方子為什麽不叫“清膽湯”而叫“溫膽湯”呢?中醫認為肝剛臟,性喜寬避郁,膽喜靜煩。
《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說:“怕腸者,主肝。肝合氣與膽,膽清其內腑。”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通的。因為肝膽之氣有生而升的特性,平則舒,古人比喻肝膽之氣溫和如春氣,而膽經溫煦則可達。痰熱邪在肝膽,肝膽失和則病。欲復其性,必先除其痰熱,痰熱除之,膽自和而溫,故以“溫膽湯”為方名。
壹、病因、病機和適應癥
痰氣郁結,肝膽相泄。久而久之,熱化為火,使痰、氣、火郁結,形成“溫膽湯”之證。
溫膽湯臨床應用廣泛,涉及多種疾病,但根據臨床發現,其主要脈象為頭暈或疼痛、失眠、心煩、惡心、嘔吐、胸脅脹滿或疼痛、膽小怕事、易慌張。舌質深紅,體胖,苔黃、白、膩,脈滑或有數。
另外,痰是百病之母,也是火上澆油。病不宜在少陽樞機,氣機升降失常,各種證候多見,或有濕熱牽扯;或者飲食停滯;或陽亢;或風陽入絡。
二、臨床應用特點
無論誰用溫膽湯,都要掌握其加減的基本規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此方治療各種疾病和證候的關鍵。
1)柴芩溫膽湯:治少陽氣抑火,經氣不利較為嚴重,如胸脅脹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痛或氣竄疼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可助少陽樞機。如果皮膚腫硬,加生蠔、川楝子;胸痛、脅痛者,加姜黃、紅花。
2)黃連溫膽湯:治痰熱擾心且熱勢較重,主要為心煩或失眠。熱盛者加黃芩,以清利膽腑實熱之邪。
3)歸芍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兼陰血虛。肝是藏血的臟部,身體是陰陽並用的。氣滯化火,最易耗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四肢麻木,四肢抽筋或顫抖,或全身疼痛,舌質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入當歸、白芍,滋養肝血。如果經期頭暈或頭痛特別嚴重,以上加白薇、黨參;頭部腫痛者加夏枯草,心尖頭痛者加川芎、蒺藜,腦痛者加桂枝;陰虛嚴重,舌紅明亮者,可加生地、烏梅。
4)龍牧溫膽湯:用於治療氣虛焦慮引起的驚悸失眠。加入龍骨和牡蠣可以鎮靜安神,增加茯苓的用量以增強其鎮靜作用。嚴重者可加首烏花、夜交藤、龍牙。
5)桃紅溫膽湯:治少陽痰熱血瘀脈阻,神疲乏力或健忘,舌邊有瘀斑者,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重者加川芎、赤芍。
6)丹梔溫膽湯:用於治療痰熱蘊結,少陽火郁,心煩或熱汗出等。少陽火加牡丹皮、梔子。若五人心煩熱,加知母、黃柏;下午低燒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7)郁金溫膽湯:治療痰熱壅滯於胸膈,氣滯胸悶胸痛等。,加入玉瑾、菖蒲化痰,益氣除痹。如果太好或抑郁,加佛手、香附;若因痰濕而目瞪口呆或語無倫次,也可加這兩味清痰開竅。嚴重者可加遠誌、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8)蒼柏文唐丹:治濕熱下註痰熱,但見腰膝酸痛,小便短赤,婦人帶下多等。,加蒼術、黃柏,清下焦濕熱。加入土茯苓和香椿根皮;濕重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9)岱葛溫膽湯:治少陽痰熱,火郁擾心侵肺,煩躁,狂,多夢,或咳嗽痰多,加青黛、蛤殼清肝涼血,化痰散結。痰中加瓜蔞和枇杷葉;吐不好,加浮石。
10)苓茍溫膽湯:用於治療少陽痰熱型肝陽上亢,頭暈耳鳴或嗜睡,腰膝酸軟,四肢麻木震顫,加羚羊角、鉤藤平肝風。
11)僵蠶溫膽湯:治痰熱動風入絡所致的肢體麻木、落枕疼痛或肢體急性痙攣,加全蠍、僵蠶搜采之品,疏經活絡。
12)黃丹溫膽湯:治少陽痰熱夾胃脘痛,癥見腹脹、大便幹燥或不適,加黃芒硝或風化芒硝,清腑泄熱,調和胃氣。
上述12種兼證常與主證同時出現,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內在聯系。如果能把上述辨證論治的規律和特點背在心裏,臨床時就能觀察到病機的變化,病證有偏,但加減變化不不拘壹格,那麽藥方就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