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壹般為5.010.0x109/L,如果持續低於4.0x109//L,稱為白細胞減少癥,是臨床常見的血液病。
白細胞減少癥臨床上分為不明原因和繼發性兩種,前者較為常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見於化療後的各種實體瘤、各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的人群。
該病屬於中醫氣血兩虛、體虛、熱病、諸虛範疇。中醫壹般分為以下三種辨證治療。
1.脾腎氣虛型:患者頭暈乏力,大便溏泄,腰酸背痛,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療原則:健脾溫腎,補益衛氣。
處方:黨參、黃芪、山藥各65438±02g,熟地、附子(先煎),白術、丹參各65438±00g,肉桂5g。
用法:水煎3次,每日1劑量。
二、肺腎兩虛型:患者頭暈目眩,氣短懶動,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脈虛。
治療原則:益肺腎,強身健體。
處方:麥冬、枸杞子、當歸、熟地、菟絲子各65438±00g,五味子5g,山藥20g,川芎6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3次,每日1劑量。
三、肝腎陰虛型:患者頭暈頭痛、耳鳴、腰酸、雙側隱痛、口渴、咽幹、舌紅、苔少、脈數。
治療原則:滋陰填精,積精化氣。
處方:山藥30g,熟地黃、太子參15g,當歸、女貞子、枸杞、白芍、川楝子10g,五味子4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3次,每日1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