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學習標準,也比不上孩子的學習意識。古語有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些家境殷實的孩子,會缺乏壹種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所以做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不慌不忙。很多家長還在為該不該讓孩子知道家裏窮而發愁,也有人相信“再窮也不能是窮孩子”的意識。其實貧窮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盡早讓孩子知道家裏的真實標準,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增強家庭責任感,變得更“聽話”。
註意孩子的選擇
好孩子肯定不是被父母逼出來的。王馨漪有廣泛的個人愛好,喜歡繪畫、唱歌和閱讀課外書。她的母親從未限制過王馨漪的個人愛好,她也從未強迫過王馨漪學習,即使是在填誌願的時候。作為壹名理科生,王馨漪壹言不發地填報了北京大學歷史系。正是因為這種漫不經心的學習標準,讓王馨漪的處境更高更獨立,讓他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寫出“感謝貧窮”的語文作文。
教孩子幫助別人。
對於孩子來說,壹個學校的好與壞,不在於教室有多幹凈整潔,教學設備有多精良,老師的技術職稱有多高。如果說有壹件事可以完全危及孩子在校園裏的學習地位,那就是孩子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只關心自己學習的學生,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師生的關系也會生疏,所以要教會孩子享受。在長期擔任學校小組成員期間,王馨漪積極幫助她的同學解決困難問題。每壹個和她訂了座位的同學都會在學習上有壹定的進步,從而為她在班裏積累了極高的人緣值。她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怎麽可能不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