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江
麻木是壹種常見的疾病,表現為皮膚和四肢麻木,螞蟻行走或意識不清。很多古代醫書都是獨立論述的。病因病機以風、濕、熱、痰、瘀、虛為主,壹般治療以補益氣血、調和營衛、祛風除濕化痰、活血化瘀為主。然而,抑郁癥引起的麻木的治療長期以來在臨床上被忽視。雖然有古代聖賢的零星論述,但至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於有些麻木無法愈合,但不知道為什麽。有些麻木治好了之後,還是不知道為什麽。
1麻木病因病機分類
清代顧景元在《顧松元醫鏡》中全面總結了麻木的病因病機:“麻木的癥狀...也都是由於氣虛、血虛、氣滯、血死、濕痰不同,各有各的癥狀。仔細檢查和管理不會出錯。”
1.1氣虛氣滯李東垣在《續醫案》中指出:“麻木者,氣也弱,不充經脈,不能行。”在《藍室秘藏》中是這樣說的:“如果妳被繩子綁久了,妳會感到麻木,不敢動彈,但久了妳就是妳自己。根據這個檢測,不是普通感冒,是氣。適應癥,當肺中的氣得到補充時,麻木就會消失。”清代吳倩《醫宗金鏡》載:“氣虛麻木,用黃芪益氣湯。”此外,氣滯也會導致麻木。《病因學·風邪論》認為風邪之所以邪,是因為“衛氣”...使血液流動不公開”。《醫宗金鑒·雜病心治要目》、《論語治法》中有根據“氣痹”、“氣滯麻木”辨證論治的。
1.2血虛失節明代王績《醫理弼門》說:“因氣虛而麻木者,不能導血養筋,因血虛而麻木者,不能養筋,使其受隧道而凝。”明代張介賓《凈月全書》載:“非風不敏之證,因氣血不足而不相關。氣虛則麻木,血虛則麻木。”認為氣虛血虛與麻木關系密切。
1.3魏瑩不同意蘇文的觀點,他說:“榮威此行很澀...他的皮膚不是營地,所以他是無情的。”《論蘇文與逆調》曰:“榮氣虛則無情,魏氣虛則不必,則不足,故無情而無用。”明代徐春福《古今醫學體系全集》說:“今夫麻木之證,不痛,久病深,榮威之行澀,經脈疏,故不痛。”氣虛、氣滯、血虛、營衛失調的病因病機相互密切相關。
1.4痰瘀阻滯氣虛氣滯可導致痰飲血瘀;痰瘀成立,可因氣血運行受阻所致。根據麻木的持久性,明代李倩《醫學概論》將相關病機分為瘀血和痰濁:“木不僅淡漠,氣也不旺,木常為瘀血所阻,木為濕痰。”清代張魯《張儀彤麻木》按麻木程度將病機分為瘀血和飲痰:“麻木屬痰虛,木屬濕痰,血死。”清代於震的古今醫案也持類似觀點:“若同時麻木,則有寒濕蘊痰而死血之別。”
1.5風濕痹阻
1.5.1風寒濕痹晉代張子《儒林外史》載:“夫麻木如麻,為風寒濕合而成。”宋代《太平惠民和記局方》曰:“寒濕為邪,客留體內,手足無力麻木。”明代李倩《醫學引論》說:“覆麻猶痹,雖不知痛,猶覺氣微通,手滿風濕,足滿寒濕。”
1.5.2風濕痹阻許《普濟術方卷壹》:“風熱成歷節,襲指,使其腫而麻木。”明代徐春浦《古今醫術全集》說:“三妙丸用於治療濕熱,腳麻,或熱如火。”明代龔欣《古今醫鑒》說:“麻木,因風濕熱,困於血,中陰不能助陽...治療腎氣助陽,當歸助陰道,二術,苓、甘、白消濕熱,柴、升、芍藥舉之。”
1.6情誌抑郁、氣滯所致的麻木,為郁證麻木。其中情誌不遂為病因,氣滯為病機,還包括氣滯、氣虛、痰瘀衍生的各種病機。情誌抑郁癥的辨證論治有其獨特的規律,以下作為本文的重點進行論述。
2.抑郁癥麻木證的辨證論治概況
2.1病因學《內經》早就提出,驚恐可引起麻木。《蘇文行誌》載:“形數驚,經脈不通,病生非人,治之以推拿。”隋代醫生楊尚山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評論說:“慌傷腎,多形駭人,邪能奇於筋脈,筋脈不通。腎臟要對它有反應,疼痛在筋脈之間,是木然的,所以用按摩來治療。”清代醫家薛雪在《醫經原旨》中也有評論:“驚恐則氣機紊亂,驚恐則氣血散亂,經絡不通,則病之無情。不近人情者,固執而懦弱。”《中國藏經》進壹步指出,憂、慮、怒等七情的壹切變化都會導致麻木:“氣滯、憂、怒、過,會使氣積於上身,久則傷肺,肺傷則氣漸衰,邪氣愈盛...如果妳沖向右邊,右邊就會無情。慎獨憂養氣,慎獨誠為上策。”金元時期,朱丹溪的《丹溪手鏡》認為煩惱可以使妳麻木:“煩惱之人,筋疲力盡,麻木無情。”
2.2明清病機減少,更多醫家發現情誌衰竭可引起麻木。黃元禦《傷寒論》指出其病機在於肝氣郁結:“肝氣不達標,致生熱,歸於陰大腿,與下陰氣同郁,使身不仁。”
陳師鐸的《辯證錄》也持同樣的觀點:“人舌下牽強,大、中指麻木,手臂麻木,或大便不通,或皮膚紅暈。人們認為風熱病也是由憤怒引起的,但它幾乎是由抑郁引起的...不過,也不是沒有道理。因肝氣不舒,胃受阻,土弱,不能消化,故失於懷中。”
李《證治補》對精神營養不良所致麻木的病機進行了補充:“眩暈麻木,全身麻木,繼而頭暈目眩,神誌不清。長期治病的人,有三個癥狀,不是外有風,就是痰中有痰,就是心虛。蓋心之人之血,藏之神,氣虛不能運行,血稀,乃心失所至。”根據麻木伴頭暈、意識不清的描述,可能包括中風、痰厥(癔病發作)。
2.3治法對於郁證麻木的治療,陳士鐸《辨證錄》
提出“平肝補血”。明代薛基在《內科文摘》中記載:“女怒,舌強臂麻。於越:舌頭屬於大地,所以被木頭所束縛。當妳用六王加柴胡芍藥。”所用方藥也符合陳士鐸提出的辨證論治。明代龔廷賢《手氏保元》倡導疏肝理氣、解郁開結之方治療七情六郁所致手足麻木:“論女子七情六郁,氣滯經絡,手足麻痹。宜開解舒精湯(紫蘇、陳皮、香附、吳泰、川芎、蒼術、羌活、天南星、當歸、桂枝、甘草,銼,生姜三片,加姜汁、竹瀝)。”其在第四卷中進壹步解釋,開結舒靜湯主要用於“婦女情誌不舉,經絡氣滯,手足麻痹”。
《李倩醫學概論》提出用《太平惠民和濟局方》中的烏藥順氣散(烏藥、陳皮、麻黃、僵蠶、川芎、枳殼、甘草、桔梗、白芷、幹姜)治療手足麻木。其雲曰:“若感手腳麻木,肌肉蠕動,若有蟲,則心有所拘,宜用黑藥散之氣。”此方類似於開結舒靜湯,主要作用在於疏肝理氣,解郁六郁。
清代林《證治》指出:“女子氣郁則癱,氣郁則郁,逍遙散加香、川芎。”於震的《古今醫案》記載:“姜黃治南方寡婦。若月不調,常患寒熱,手腳發麻,心中充滿恐懼,或心熱,各種治療無效。當他被診斷為肝脈時,他知道自己抑郁了,想要沮喪,於是他吃了兩種藥,即烏藥和香附,所有的癥狀都減輕了。”
難能可貴的是,古人提出了壹種非藥物療法用於抑郁癥麻木綜合征。如明末清初李彥昌在《血氣行誌》蘇文中解釋“以揉醪治之”壹句:“身累驚懼,則不樂,經脈不通,則病也。”不知道冷熱,就疼。按摩治療的時候喝點酒和藥,血氣就會通暢。“中國藏經中明確提出‘慎憂養氣,慎喜為全真’是最好的方法”。對於抑郁癥引起的麻木(氣滯)的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謹慎愉悅可能比吃藥更有效。
3郁證麻木的臨床特征
3.1的特點是情緒病。正如古代文獻所指出的,
憂、怒、慌、肝氣衰、氣滯、怒、郁、心悸等七情均可引起麻木;病機依次涉及肝、心、腎、肺、脾、胃,與經絡不通有關。當代中醫對情誌衰竭引起或加重麻木的臨床報道也很多[19-21]。抑郁證麻木通常伴有失眠、多夢、焦慮、易怒、頭暈、心悸、胸悶、氣短、健忘、全身乏力、乏力等神經衰弱癥狀[22],具有臨床表現廣泛多樣的特點[23]。
3.2麻木癥狀伴“怪異”抑郁綜合征麻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怪異”的特征。①麻木部位異常,通常不符合神經支配區域或解剖分布的原則,如全身麻木[24]和麻木範圍及面積廣[25];(2)麻木的增減異常,徘徊[22],以“風”善多變為特征;(3)麻木程度變化異常,停時明顯,晝輕夜重,通常隨患者情緒或自身註意力的變化而變化[25];(4)麻木的起病和發作異常,如果躺下,全身麻木[24],或者出現周期性和反復性,如經期鼻、唇、舌麻木,經期後消失[26-27];⑤麻木伴心力衰竭,與烏藥、香附同用,服兩次癥狀全部減輕。"
難能可貴的是,古人提出了壹種非藥物療法用於抑郁癥麻木綜合征。如明末清初李彥昌在《血氣行誌》蘇文中解釋“以揉醪治之”壹句:“身累驚懼,則不樂,經脈不通,則病也。”不知道冷熱,就疼。按摩治療的時候喝點酒和藥,血氣就會通暢。“中國藏經中明確提出‘慎憂養氣,慎喜為全真’是最好的方法”。對於抑郁癥引起的麻木(氣滯)的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謹慎愉悅可能比吃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