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電視劇《漢武大帝》的導演定義為“歷史劇”,根據史記和《漢書》也稱之為“改編”。所以人們在對漢武帝那個時代的歷史充滿熱情的同時,自然會思考劇中的情節是否真的符合歷史真相。
比如該劇第34集就有張騫與匈奴鐵匠鋪工匠的對話。張騫問:妳在這裏加什麽?工匠回答:這是鍛造精鋼的寶刀。
秘密材料,大月氏國的寶物,必須用來打造寶刀。第44集,張騫對嶽皇後說:這是我從匈奴那裏得到的提煉精鋼的添加劑。我想邀請女王...
觀眾因此對所謂的匈奴“精鋼點頭”產生了疑問。有記者就劇中的壹些問題采訪了漢武大帝的歷史顧問秋實先生,於是有了這段對話:
“精鋼”來自西域嗎?
《漢武大帝》中,劉徹驚見匈奴大使王惠呈上的匈奴包道“小路”,並派張騫前往月氏國帶回精鋼技術。張騫出使西域的誘因真的與武帝想引進精鋼技術有關嗎?但由於鐵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甚至商周時期,因此有觀眾疑惑落後的遊牧民族匈奴的制刀技術怎麽會比漢代高。
據現實介紹,中國的“劍”最初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小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包道的稱呼,它的合唱是“劍”。據考證,這個詞可能來自伊朗語或突厥語。中國鐵器時代發生較晚,戰國時期的武器仍以青銅為主,秦陵兵馬俑的武器就是明證。煉鐵技術的真正突破是在西漢時期。
秋實先生接著說,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實際上促成了西漢“鋼鐵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
就世界冶金史而言,西亞、印度、北非和歐洲大約在公元前十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制造高質量鋼鐵武器的技術早於中國。西漢時期,中國進入大規模應用鐵的時代,鋼鐵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應該與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據記載,此時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壹種新型鋼材,稱為“熟鐵”,又稱“金剛”或“精鋼”。這種鋼熟鐵也在中世紀傳入歐洲,西方人稱之為“印度鋼”。
法國學者坎布爾指出:“阿富汗(即月氏/貴雙)出產西方人所說的最珍貴的‘印度鋼鐵’。最好的劍是波斯和敘利亞鑄造的。古印度鋼鐵聞名天下,人爭我奪。”實事求是,引用著名科技史家馮家聲的著作指出:“自漢晉以來,中國所說的熟鐵是精鋼,即西域波斯傳來的印度鋼。”這些史料是張騫在話劇《漢武大帝》中從大嶽(阿富汗人)那裏獲得精鋼煉制技術的歷史依據。那種黑色添加劑,叫“金絲範”,用來做鋼刀能大放異彩。當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並不僅僅是為了引進精細的鋼鐵技術。張騫出使西域的根本原因是漢武帝為討伐匈奴尋求盟友的戰略計劃。
秋實先生說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動機是“為討伐匈奴尋求盟友”,這是符合歷史真相的。而“獲得精細的煉鋼技術”,按照秋實先生的說法,似乎又是壹種收獲。
人們對漢武大帝的歷史顧問的解釋仍然心存疑慮。似乎有必要討論壹下所謂的“熟鐵”以及它傳入中國的時間。
其實“戰國兵器仍以青銅為主”的說法是需要證明的。由於秦始皇陵兵馬俑陣體現了特殊的軍事成分,兵馬俑的性質至今未明,有觀點認為兵馬俑陣具有儀式性的意義。所以“秦陵兵馬俑的武器”不足以證明當時軍隊使用武器的整體情況。就像雖然皇家衛隊的騎兵表現舉世聞名,但也不能誤認為今天的英軍以騎兵為主。
歷史事實是,西漢時期,中原在冶鐵技術上超過了匈奴。匈奴史研究者指出,“匈奴最重要的手工業是冶鐵業”,“當時匈奴的冶鐵業可能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但“從許多劍與中國風相似的情況來看,既反映了匈奴的鐵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大,也推斷出當時的鐵匠多為來自中原的漢族工匠。”(甘霖:修訂版《匈奴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1版;還有匈奴人民出版社通史(八月1986)至於西域諸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壹些國家有煉鐵工業。比如羌國“山有鐵,兵有弓、矛、刀、劍、甲”,卻很難贏得國家“銀、銅、鐵,兵同他國”。但通過這些話,顯然很難斷定“引進精鋼技術”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誘因之壹。以及《史記?《大宛傳》記載西域壹些國家從漢朝引進煉鐵技術:“自大宛西來安息,境內無絲漆,不知如何生財。而漢朝讓死去的士兵投降,教他們鑄造,作為他的武器。這裏所說的“前器”,是在《裴解集》中引用的,也寫成“鐵”。漢書?”《西域傳》是這樣記載的:“不知鑄鐵。而漢朝把死去的士兵送去投降,教他們鑄造成武器。"
史記?《鄭績傳》說,漢朝與匈奴的物資往來,有嚴格的禁止制度:“邪靈到了,賈人和城裏人坐為五百多死人。”汲黯道:“安知愚民在長安買東西,官員卻以為與財物有關?"裴《解集》有這樣的解釋:"應劭說,'停,其荒謬也。法律:“在湖市,官員和平民不得攜帶武器外出。”雖然是在京城買的,但是它的方法也是壹個。“對於漢律規定“在湖師,官民不得帶兵器出關”,《漢書》?《汲黯傳》顏師古引用應劭的話,明確指出禁止出關的物資包括“鐵”,即“兵器鐵”:《法》:“官民不得帶兵器鐵出關。””可見,匈奴人在鐵器技術上並不比漢朝更先進,真實情況可能正好相反。
作為漢武帝歷史顧問的秋實先生說,“西漢時期,中國進入大規模應用鐵的時代,鋼鐵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應該與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據記載,此時從西域傳入了中國的壹種新型鋼材,稱為‘熟鐵’,也叫‘金剛’或‘精鋼’。”認為西漢“鋼鐵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與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熟鐵”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是在舒威發現的?《西域傳》中關於“波斯國”的記載:“波斯國,蘇裏城的首府,在國之西,古文章養國。替換24228裏。城市在十裏之外,有10多萬戶人家,河水向南流過它的城市。土地平整、黃金、白銀、石頭、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少珍珠、梨子、琉璃、水精、響動、金剛、火漆、熟鐵、銅、錫、朱砂、水銀、絲綢、織錦、重疊、漂流、織錦。此時離漢武帝時代還挺遠的。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在舒威對波斯產品的描述中,“金剛”與“熟鐵”並列,與“熟鐵”與“金剛”或“精鋼”的說法不同。元稹的詩《鉆石錐穿玉,鐵藝劍吹發》(全唐詩423卷)也表現出同樣的理解。
據《金太祖實錄》記載,“遼朝之名為鍛鐵。熟鐵雖強,終有售罄之時。”“黃金歷史?太祖紀曰:“遼以濱鐵為名,取其力。“可見來往於草原大漠的契丹人掌握了這種特殊鋼的冶煉技術。真正“引進”這項技術,可能是基於“元石?選舉記錄三中看到的“設鐵局”的記錄就是壹個標誌。秋實先生說,“據記載,這時從西域傳入了中國的壹種新型鋼材,叫做‘熟鐵’。書中所謂的“此時”,認定漢武帝時代已經“引進”了“熟鐵”。如果沒有確鑿的考證,必然會被認為是背離了歷史研究的基本年表標準。
楊寬先生曾指出:“波斯薩珊王朝的‘熟鐵’,是用熟鐵加壹定量的滲碳劑和催化劑,密封加熱制成的優質鋼材。這種熟鐵制品在北魏時期傳入中國(中國古代冶金技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0,第212頁)美國學者謝弗也談到了唐代外來文明中的“熟鐵”和“印度鋼”:“在中世紀,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了“大馬士革鋼”。根據六世紀的記錄,據說這種鋼是在波斯生產的。但是到了七世紀,據說是客的產物。人們認為,這種金屬是“固體,可以切割金玉”。中世紀在印度生產的高碳“印度鋼”也有和大馬士革鋼壹樣的波浪形條紋。在中國,這種金屬被稱為“熟鐵”。“鎿”這個詞可能來自壹種伊朗方言,類似於印度帕拉克語中的“皮娜”。如果唐人得到了大馬士革刀,那麽可能是印度或者某個印度民族調停的。”(《唐代外國文明》,吳玉貴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月,1995,第574頁)需要註意的是,根據謝弗先生的看法,中國人直到中世紀才知道“熟鐵”或“印度鋼”,唐朝是否傳入,還需要考察。楊寬先生認為是北魏傳入的。即便如此,距離漢武帝時代也有五六百年了。
對了,還需要指出的是,與鐵藝劍制作加工有關的所謂“金絲扇”應該是“金絲礬”的錯誤“金絲礬”見於明代曹昭的《葛古要論》卷和方以智的《物理知識》卷七。但“金礬”並不是“精鋼精煉技術”中使用的“黑色添加劑”。據古代文獻記載,“金礬”並沒有“用其制作鋼刀,可大放異彩”的作用,而是用來鑒別是否為熟鐵。看起來這其實是壹種“假”用。《葛古要論》曰:“鐵藝出西番,面有旋花,有芝麻雪花。刀劍打磨拋光的地方,用金絲明礬制作,便見其花。銀的價格太高了。古語有雲,‘知鐵不如知金’。偽造者是壹朵黑花,應仔細審查。”《物理要訣》寫道:“哈密魏徵”雲:磨刀不誤砍柴工。今有螺旋花,芝麻雪花,萬劍皆明,花見立即用金絲明礬,假者為黑花。“《格致經院》卷五十《明礬》壹文引《事》曰:“黃礬為金礬。燒鐵可以煉成金線。”由此可見,“金礬”應該是黃色,而不是“黑色”。劇中的“黑添加劑”,如果解讀為楊寬所說的“定量滲碳劑和催化劑”,可能更合理。
就史料而言,“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似乎不僅沒有“從西域(包括伊朗、印度)引進鋼鐵技術”的動機,而且當時西漢冶鐵業的進步(實事求是,所謂“鋼鐵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似乎也與張騫西征沒有直接關系。
曾有學者認為中原的“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產生這種觀點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春秋以前的劍沒有找到。”上世紀50年代,陜西長安張家坡、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了西至春秋早期的劍。林守敬先生的《論周代青銅劍的起源》(考古,第1963號,第11號)指出,中國周邊古文化的劍,與中國劍的形制無關,或晚於中國的,不能作為中國青銅劍使用。楊紅先生在《劍與刀(論中國古代兵器)》壹文中分析,陜西保德林於哲發現的青銅劍可能是殷末所制,其風格“散發著北方草原民族的氣息”,而張家坡劍“具有西南特色”。李學勤先生認為,柳形劍已在四川成都當地商代遺址出土,張家坡劍可能起源於蜀。商代晚期江西新幹大洋洲墓中也出土了兩把劍,也與來自西南的劍有關。楊紅先生和李雪芹先生都指出,商代和西周時期青銅匕首的有效使用,實際上可以說是類似於匕首,這種短兵器只有雙方士兵在壹起格鬥時才會發揮作用。林這種風格“散發著北方草原民族氣息”的匕首,甚至可能只是狩獵或食用的利器。李學勤先生還指出,浙江長興枝城的雷雲文健長度已達35.8厘米。他推測“嚴格來說,劍可能從東南,也就是吳越開始。”“寶劍的原產地大多在南方,標準的長劍更有可能從東南方向升起,”花王公基說。"吳越之劍已移至原處,但仍可善用."“這不僅說明吳越的造劍技術發達,也說明劍在當地歷史悠久。”(青銅劍的起源,古代收藏)看來“中國的劍最初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這種說法並不容易。至於所謂的“小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包道的稱呼,而它的合唱是“劍”,這也是可以討論的。易呢?《尹柯解》說的屍體周“被魯輕襲,被斬首”。有人說“光祿”和“道”是“劍”的反義詞。但是,“光祿”,在《史記?在《周本紀》中,司馬遷寫了《光劍》。可見,“魯青”和“陸晶”是“劍”的對立物,還是“它們的組合就是“劍”的說法,仍然是不確定的。漢書?《匈奴傳》:“懲白馬,以刀金撓酒。”顏師古引英紹曰:“匈奴有好劍。金,契金也。留壹頓飯當晚餐。刮,也。”“小路刀”與“米刀”同款酒的事實,可以印證李學勤先生的說法,即這把“小路刀”可能“只是狩獵或食用的切割工具”。
據考古發現,在匈奴文物的簡易遺存中,除了鏃以外,刀是主要的武器。對於發現的所謂“劍”,用馮恩學先生的《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65438+2月版)壹書第五章“匈奴考古”中“匕首”的表述可能更合理。
在《秋實先生答記者問》的報道中,他說:“秋實引用著名科技史家馮家聲的著作,指出:‘自漢晉以來,中國所說的熟鐵為精鋼,即西域波斯傳來的印度鋼。“這些史料是張騫在話劇《漢武大帝》中從大嶽(阿富汗人)那裏獲得精鋼煉制技術的歷史依據。”《馮家聲文集》(中華書局,1987,10版)收第壹篇《契丹地名考辨》,第三章《契丹義釋》,第二節《說鐵指契丹》,是題為《鐵解》的壹段話。而卻明確指出“中”字“據我所知,最早見於梁王古冶的玉璧和魏壽的《魏書》?西域傳。“而秋實先生的引文,卻模糊了時間界限,說是“自漢晉以來”,並稱這是“張騫在《漢武大帝》劇中從大嶽(阿富汗)處獲得精鋼精煉技術的歷史依據”。這樣的解釋不僅難以說服提問的觀眾,也讓導演對“歷史劇”的自我評價有些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