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五行記憶是通過五行五色五味的關系來記憶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的壹種方式。
(1)五色記憶中醫:根據五色入五臟的關系,記憶藥物的功效和主治。比如:
青色入肝,青色藥物多治療肝經疾病。如青皮入肝經,可疏肝理氣,散結消積,治療肝氣郁結所致的肋痛或乳房脹痛等癥;青蒿能清肝利膽,治療濕熱黃疸好;清香子能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之證。
紅色入心,紅色藥物多治療心經疾病。如牡丹皮入心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治熱入血之出血證;丹參為丹參的根,色紅紫,入心經,有化瘀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對血瘀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黃入脾,黃藥多治療脾經疾病。如黃芪黃而軟,能健脾益氣,固表升陽,治脾虛氣弱,中氣下陷之證;黃精黃中帶黑,有健脾潤肺的作用,善治脾虛少食或體虛。
白入肺,白藥多用於治療肺部疾病。比如石膏可以清肺清熱,除煩止渴,對肺熱引起的咳喘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貝母具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的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稠。
黑入腎,黑藥多治療腎經疾病。如地黃為反復蒸幹後的黑色飲片,具有滋補腎陰的作用,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盜汗、消渴遺精等癥狀。制首烏是將何首烏的塊莖用黑豆汁蒸熟制成,顏色為黑色,入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烏發的作用。善治陰虛血燥,早白。補骨脂,補骨脂的黑色種子,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擅長治療下元虛寒引起的陽痿、腰痛、早泄、遺尿等癥。
(2)五味記憶中醫:利用藥物的五味:辛、甜、苦、酸、鹹,根據五味與五臟的關系,記憶藥物的功效和主治。比如:
辛藥入肺(衛)經,治肺(衛)表證較好。如: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治風寒外束好,肺氣虛衰惡寒發熱,平喘無汗。荊芥溫中解表,治肺衛表證,治感冒頭痛。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咽利咽,初治外感風熱或溫病表證。
甘味藥入脾(肉)經,治療脾胃病。如白術味苦性溫,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運化異常所致的厭食、便溏、氣短、倦怠等癥;甘草能補中、益氣、止痛,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神疲乏力、胃脘痛。山藥味甘、性平,能補脾、胃、肺、腎,主治脾胃虛弱、納差乏力、便溏久瀉。
苦藥入心(血)經,治好心經病。如:黃連味苦性寒,清心瀉火解毒,主治心火亢盛,煩躁失眠;牛黃味苦涼,清心解毒,主治溫病返心、高熱譫妄、驚風昏迷等熱閉證。蓮子為苦寒之品,清熱治溫病,煩熱昏厥。
酸藥入肝(筋)治療肝經疾病。比如木瓜酸溫,舒筋活絡,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筋脈緊繃,不能側轉;白芍味苦,微寒,有養血柔肝、平肝潛陽、止痛的作用。
鹹藥入腎(骨)經,好治腎經病。如龜板味鹹,性平,能滋陰潛陽,補腎壯骨,主要用於治療腎陰不足,骨蒸乏力,盜汗遺精,或陰虛陽亢,頭暈耳鳴。鹿茸味鹹,性溫,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壯骨的作用;蛤蚧味鹹,有補腎益肺、平喘定喘的作用。
2.不同科室擅長記中醫。
清代張任安寫了壹首詩《本草詩解藥註解》;
重量輕的進入心臟和肺部,重量重的進入肝臟和腎臟。
空心發汗,內攻實,分支達四肢肌膚,
為了心臟,為了內臟,為了無聊,為了健康,為了營地,
上下分內外,氣血也差不多。
從這首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藥不同的藥用部位有不同的功效,利用不同藥用部位的良好功效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中藥的藥性。
(1)以皮入藥:動植物的表皮入藥,其藥性善於作用於人的皮膚或外膜、肌肉部位,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和水腫。如:冬瓜皮、茯苓皮、生姜皮、桑葚皮、檳榔皮利尿消腫;檳榔的果皮有解氣、舒中、利水消腫的作用。又如動物藥蟬蛻,是蟬羽化後脫落的皮殼,能散風熱於表,透疹止癢,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表證、麻疹初起、出疹不良;蛇蛻(皮)好祛風,能治皮膚瘙癢。
(2)以枝達肢:植物的枝、莖尖、根尖入藥,其藥性善於作用於人的四肢及末梢部位,常用於治療四肢、手指、腳趾、陰莖等疾病。如:桑枝祛風除濕利關節,主要用於風濕、四肢疼痛、麻木攣縮;桂枝發汗解表,又溫經通絡,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和肩臂四肢關節冷痛。
(3)以仁養腸:植物的堅果入藥。因為堅果中含有濕潤的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治療便秘等癥。如: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益脾,治老虛秘;火麻仁潤燥滑腸,主要用於治療胃易激惹、便秘;於立人潤腸通便,主治氣血虛弱、津液枯竭、便秘;松子潤腸益脾,主要用於治療陳舊性習慣性便秘;決明子具有祛風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腸積熱、大便不暢。
(4)通絡(筋)配藤:纏繞的藤蔓入藥,其藥性善於作用於人體的筋脈,常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筋脈瘀阻等病癥。如:羅氏藤祛風通絡,化瘀止血,治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肌肉疼痛;雞血藤具有活血、通絡、補血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手腳麻木等。海風藤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酸痛、手足攣縮等癥。千年養生具有祛風除濕、強筋健骨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筋骨無力。
(5)空心發汗:植物的空心莖稈入藥,其藥性善於作用於人體上部或肌肉表面,具有發汗解表、疏散感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痤瘡皮疹。如: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升麻有滲透性皮疹。
(6)補根:植物的根入藥,其藥性善於滋補人體之虛,治療人體之虛。由於植物紮根於土壤深處,營養豐富,故有“根多益”之說,如人參能補氣、救逆、補脾肺,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證或脾肺氣虛證;黨參能補中益氣,主要用於治療脾氣虛、厭食便溏。山藥補脾胃,潤肺固腎,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肺虛、氣喘咳嗽等。黃精具有潤肺、生津、養津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陰虛、肺燥、陰血不足、脾胃虛弱等。何首烏。能補血益精、滋補肝腎、烏發烏發,主要用於治療肝腎兩虛、精血不足。
(7)以臟養臟(以臟養臟):根據人體和動物的臟腑與器官的對應關系,通過食用相應動物的內臟和器官,達到以臟養臟(以臟養臟)的目的。如:雞肝、羊肝、魚肝等。,補肝明目,主治失明;豬腰、羊腰等。補腎壯腰,主要用於腎虛腰痛;豬肚(豬胃)、雞內金等。健脾胃,益氣養血;豬心、牛心等。強心安神;魚腦、猴腦、豬腦等。補髓健腦,主要用於治療骨髓不足、健忘失眠。再比如牛蹄、豬蹄、熊掌、鴨掌等。,具有補足力量、主治足跟痛的作用;虎骨、牛骨、豬骨、狗骨能補髓壯骨,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先天不足、腳軟等癥。
3.記住中醫顧名思義
從藥物的名稱來理解和記憶藥物的藥性和功效,不管藥物的名稱如何,都去思考其含義,是中醫記憶的常用方法之壹。比如益母草是婦科調經的重要藥物,具有活血調經的作用,所以被稱為益母之草。番瀉葉為瀉藥,產於“番”,作藥用“葉”。“瀉”是導瀉、腹瀉的意思。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筋骨斷則可續,故用於治挫傷、骨折。冷水石有冷水如冰之意,表現出清熱瀉火、除煩解渴的作用。曹彤有“通裏”之意,可以疏通下乳,疏通水道。接骨木有接骨續筋的意思,有接骨的作用。破血藥名意為阻斷血液流動,故可治療各種出血綜合征。骨碎補意為斷骨可補,腎主骨,故能補腎壯骨,活血祛風。
4.同音(近義)中醫
由於中醫知識的傳承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所以漢字的使用也與漢字的發展變化是壹脈相承的,尤其是古今字和外來詞的使用頻率很高,其中外來詞尤為常見,即兩個字的形義不同。由於發音相同或相近,A被借用為B,A和B的意思相同。比如“臟腑”引出“臟腑”,“菊花”引出“菊花”,“跳蚤”引出“早晨”,“益”引出“痢疾”等等。這種同音(近義)的借詞常用在中藥名稱中。在記憶法中也經常使用這種同音異義來記憶中醫。比如澤瀉有選擇性瀉邪的作用,所以瀉濁而不清,利水而不傷津液;“高本”是“高本”的意思,人的高本在上面,管好上面的頭疼事就好;磁石通“養石”,石五行屬水腎,故有養腎之功,主要用於腎虛耳鳴。緩解風濕痹痛就是緩解風濕痹痛。破舊紙經“補骨脂”可強筋骨,滋補肝腎,主治下元虛,手腳沈重。
5.中醫形態學標誌
為了記住中醫的屬性,醫學形態學抽象地與人體的體征和疾病證候聯系起來。比如,人參長得像人的形態,人以氣為本,所以人參是大大補充元氣的重要藥物;鉤藤喜四肢抽搐,故有平肝熄風之功;牛膝形似牛的膝關節,故有滋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腰膝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狗的脊骨形狀像狗的脊骨,所以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核桃形似人腦,腦為髓海,故有補腎助陽之功;海豹腎形似男人的外陰,故常補腎填精,壯陽使之萎軟。
6.因地制宜記住中醫。
藥物的產地和生長環境對藥物的療效有影響。根據位置記憶中藥,是通過對藥物的產地和生長環境進行分類,從而對其屬性進行分類和記憶的壹種方法。
在背陽陰寒的地方誕生的藥物,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黃連生於山陰草中,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龍膽草,生於潮濕的地方和山坡的灌木叢中,具有清熱瀉火,清肝膽濕熱的作用。魚腥草常生於潮濕的溝渠、池塘中,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作用;鳳尾草又名井邊草,生於井邊(內)及巖石蔭蔽處,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血的作用;垂盆草生長在潮濕的巖石、溝壑、溪流中,具有清熱解毒、利濕解郁、黃之的作用;夏枯草多生於竹林、樹木潮濕處,有清肝明目、散結消腫的作用。
生長在水澤湖沼中的藥物更有利於水分滲透。比如車前子生在路邊低窪的積水裏,有利於治療淋證、清肝明目;曲脈生於山腳,溪坑或濕地,能利水通淋,治滴尿澀痛。關木通生於靠近山溝或溪流的半濕潤處,具有清熱利尿、通經催乳的作用。澤瀉為沼澤植物,利小便,清濕熱;徐變生於路邊低積水處,有利於通淋、殺蟲、止癢的功能。
於海濱海洋裏的毒品大部分是軟的和硬的。昆布、海藻軟堅散結,化痰利濕;海蛤殼、富石海具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的作用,主要用於肺熱引起的咳喘;李牧平肝潛陽,軟堅散結。主要用於治療陰虛陽亢、煩躁失眠、痰火郁結、痰濁壅盛。
7.按質量記中醫。
中藥來源於不同的植物、動物、礦物,根、莖、葉、種子、花都有區別,所以中藥的質地也不壹樣。根據藥物的質地分為不同的類別,質地相同的藥物藥性相同。通過藥物的質地來分類記憶中藥的藥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藥按質取藥。
(1)減肥,抑逆陽:如代赭石平肝降逆,不僅能治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還能治肺胃氣引起的咳嗽、氣喘、呃逆。磁石安神,潛陽吸氣,治療陽亢耳鳴;龍骨、龍牙能安神、平肝潛陽、收斂,治療精神失常、心悸失眠等。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的作用。
(2)馬勃的重量輕、升、浮、散:如馬勃輕如粉,清熱解毒,利咽,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火毒侵襲所致的咽喉腫痛、失音;薄荷葉清香清涼,能疏散風熱,清理頭目;桑葉祛風清熱,治頭目之病。
(3)分型降,泄降之氣:如紫蘇降氣化痰,止咳寧心,治咳嗽,逆痰平喘;蘿蔔具有消食化積、降氣化痰的作用,治食積、噯氣吞酸;白芥子能祛痰止痛,治療痰飲、胸脅脹滿、咳嗽上氣等。痱子能清肺、活血、化痰、平喘;治上氣咳嗽、水腫;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治療肺氣上沖引起的咳喘。
(4)花升散,舒緩解郁:合歡花鎮靜解郁,治情誌受挫,郁怒,煩悶失眠;玫瑰花行氣解郁,活血止痛,治肝胃不和,胸脅脹滿,月經不調;青萼梅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治肝胃郁結,胸脅脹滿,噯氣納差;菊花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療外感風熱表證、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眼疾。
(5)蟲蟻搜風,解痙止痛:如蜈蚣熄風解痙,通絡止痛,治急慢抽搐,破傷風,痙攣,抽搐;全蠍具有息風解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治療急性風吹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僵蠶能熄風止痙,治驚癇;地龍(蚯蚓)能清熱解痙,通經活絡,治療中風後高熱、癲癇、半身不遂;水蛭(水蛭)能破血、化瘀、通經,治療血瘀引起的閉經、腹塊。
(6)血肉補精血:動物藥多為血肉,能補精血。如:龜甲滋陰潛陽,補腎壯骨;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羊肉補氣,補虛,溫中溫下;鹿茸補腎壯陽,滋養精血,強筋壯骨。豬脊髓有滋陰生髓的作用;烏雞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阿膠能補血止血,治血虛頭暈出血;紫河車補腎益精,滋養氣血。
(7)炭藥,止血止瀉:殘炭止血化瘀,治血尿、嘔血、便血;側柏葉炭能涼血止血,治療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證;藕節炭止血化瘀,治各種出血證;棕櫚炭能止血,治療各種出血證,無瘀血;地榆炭,涼血止血,治各種出血,特別適用於便血、崩漏等。再比如:大黃用來止瀉,炒炭可以止瀉。
8.背歌記中醫
通過編歌編詩的方式記憶中藥藥性,是中醫傳統的記憶方法。因為中醫歌曲內容緊湊,朗朗上口,只要妳熟悉,背下來就不會忘記。早期的版本,如《藥性賦》,雖然簡潔,但不便於理解。所以在1962,北京中醫學院中醫方劑學教研組編輯了《藥性賦白話四百解》,更適合初學者記憶和理解。書中還有《十八反藥歌》、《十九藥恐歌》、《妊娠禁忌藥歌》等附錄。
9.巧用聯想記中醫
中醫每壹章都有很多種藥物。如果妳想記住所有的藥物名稱,妳必須用妳的大腦。比如解表寒的藥,可以通過聯想編成歌曲,比如:“桂瘦白,命防風。”——含有中藥紫蘇、麻黃、槁本、桂枝、阿莎麗、白芷、香薷、生姜、羌活、辛夷、蒼耳子、荊芥、防風。
這是壹種聯想記憶法,諧音意思可以讀作:“馬謖高貴精致,人生要警惕風。”可想而知,康熙朝有個姑母叫蘇(紫蘇)馬(麻黃),深受康熙寵愛。她的身高(槁本)比桂枝高,皮膚細膩(細辛),嫩白(白芷),潤澤(香薷)。為了保持潔白高貴的狀態,生(姜)活(羌活)的(辛夷)耳(蒼耳子)用哪種方法最合適?那就是保護身體免受寒冷和傷害。按照這個想象,妳會在有趣的聯想和諧音寓意中記住13辛溫解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