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濕熱蘊結於肝膽,氣機不暢,引起膽汁反流。
常用方藥:半夏瀉心湯。
用藥分析:黃連、黃芩用於解苦寒、清熱治反流,半夏、幹姜與寒熱同用,調和陰陽;黨參、甘草、大棗等。合而攻補,健脾補虛,升陽補陽,化不利為順利,使中焦得以放松,虛損得以補充,清熱利濕得以消除。諸藥合用,能起到寒熱、辛苦、益氣、和中、化痰的作用,減少不良反應。
癥狀:腹脹多於疼痛,脹痛夾擊兩側,口苦噯氣較輕,情緒波動誘發加重。
中醫治療原則:疏肝利膽,降氣和胃。
中藥:青皮、陳皮、木香、柴胡。
隨癥加減:應酌情加川楝子、延胡索、蓽茇,以緩解疼痛;右脅疼痛者,加郁金、金錢草、虎杖入肝膽;肝郁化熱者加梔子、蒲公英、木槿葉,清熱解郁;久痛入絡血瘀者,加石見穿、九香蟲、桃仁通絡化瘀。
癥狀和表現:胃灼熱,脹痛,食後腹脹嚴重,口苦,口幹,發紅。
中醫治療原則:疏肝利膽,清熱和胃。
中藥:柴胡、枳殼、郁金、法半夏、黃芩、梔子、蒲公英、紫蘇、竹茹。
隨癥加減:對腫者加茉莉花、香櫞疏肝理氣;濕濁者加豆蔻、砂仁、金錢草、茵陳;口幹舌紅者,用石斛、蘆根、北沙參滋陰清熱。
癥狀表現:氣虛患者,如腹脹腹痛、隱痛、食後脹痛明顯、乏力、噯氣頻繁、厭食、四肢無力等。
中醫治療原則:益氣健脾,理氣和胃。
中藥:黃芪、黨參、白術、法半夏、青皮、陳皮、木香、白芍、甘草、降香、枳殼。
隨癥狀加減:浮腫者加奧古斯特·薩格勒布和路路通;便溏者加山藥、蓮子;愚者,加米芽、麥芽、雞內金;肚子疼明顯的看江南、徐長卿、甘松;旋覆花、赭石、玉蝶等。是為那些嘔吐和打嗝的人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