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歷史十景有歌有雲:
頭塘夜渡義巨鐘
三角鎮四步橋前
五裏亭壹六角形神龕
七裏井水八角石泉
九龍張山時嘉掛香
十大景點手記:
【頭塘夜渡】頭,壹也。三鄉(今梅江區三交鎮)有個叫頭塘的地方,與芹菜洋(今梅江區金山秦煌村)隔河相望。以前這裏沒有橋,船夫架起木船,穿過兩岸簡易碼頭。每到月明之夜,遊客乘船渡江,擺渡人劃槳,攪得水面波光粼粼,引起遊客興趣,沁人心脾。這個景點還是有的,只是沒有船可以過——全是橋。
【亦華居眾】亦,爾也。梅城中心腹地,金山腳下,歷來是官府衙門的重地,是義道之首。政府機關的入口大樓高高聳立,頂部有壹座鐘樓,四面都可以觀看的大鐘。人們到了那裏,就會擡頭看時間,以此宣告黎明。這個景點的名字是存在的,但是時鐘已經不是當年的時鐘了,鐘樓已經建好了。現在鐘樓是梅江區委區政府的辦公樓。
【三角鎮】梅城以南的四化裏,人稱“三角地”(今梅江區三交鎮)。以前是集鎮,店鋪多,生意旺,各種生意都有,僅次於梅城。三交鎮背靠黃沙嶂,面向梅江,依山傍水,被稱為梅南風景區。鎮下轄池塘眾多,尤其是“新塘”(原名新堰塘),周長1150英尺(約3830米),面積360畝。是當年梅縣最大的養殖場,盛產魚蝦。後來改建成“劍影公園”,截去大部分,建起亭臺樓閣,蔚為大觀。近年來,在池塘邊建起了梅州革命歷史紀念館和梅縣革命烈士紀念碑,與湖水相映成趣,是參觀、遊覽、瞻仰先烈的好去處。這個景區還存在,三角鎮已經和梅城融為壹體了。
【四駁橋前】詩縣中和圍附近有壹座“四駁橋”。橋雖然不寬,但卻是石仙去縣城的主要道路。到旅遊,可以參觀“中將水庫”(以小命名)和“景壹蝸居”(1931時任梅縣縣令的彭景壹先生修建的漂亮住宅),了解樊氏的文化底蘊。這個景點現在還存在。
【五裏亭帖】梅城(今梅江區城北鎮)五華裏北的壹個集市。舊時官員以官員或視察為目的,乘轎子或騎馬來到嘉應府,經江西相公閣到達那裏的驛站(現稱接待站)。向政府報告後,州政府官員和縣長去郵局迎接他們。後人把這個地方叫做五裏亭,這個景點名存實亡。
【六角神龕】城東(今梅縣東鎮)石子嶺瓜嶺山腳下,有壹座海瑞婆婆墓。後人為了紀念海青天的孝心,在這裏建了壹個有六盞蓮花燈的亭子,看起來像壹個神龕。人們把神社前的這個區域叫做。這個景點現在還存在。
【七裏井水】梅西水,洶湧澎湃,直奔澄江。在大坪和澄江長灘之間有壹條七英裏長的小路。當年國民黨政府曾派土壤學專家來此勘察,繪制了修建水閘蓄水發電的藍圖,但因資金不足而未能實現。解放後,人民政府號召建壹個小水電站,政府撥款投資,建起來了。機組安裝完畢,水流被成功用於發電。從此,七裏井山沿線的山村改變了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夜晚,燈光照亮整個山村,千樹“銀”綻放,又是另壹番景象。因為建了電站,這個風景區名存實亡。
【八角石泉】崗子東郊(今江北東山大道附近)墓坡下涼亭塘東北岸有壹個10平方米的湖。奇怪的是,湖洞雖小,地下泉水汩汩而出,水質純凈,甘甜可口。後人用水泥封湖,建八角欄桿。人們稱之為“八角井”,遠近聞名。這個景點依然存在,但是泉水已經不是當年的泉水了。
【九龍山】梅縣梅南(今梅縣梅南鎮)有壹座山,叫九龍山。山巒起伏,巖石崎嶇。山頂有壹個隘口,是通往豐順的要塞。整個山峰是豐順潮汕地區的屏障,是軍事重地。山奇水秀,位於梅南九龍,曾經留下紅軍的足跡,是革命聖地,值得人們觀光和追憶。目前,該景區正在緊鑼密鼓的開發中,有望成為梅縣的壹個旅遊景點。
【十裏掛香】梅城西郊(今梅城北廣美路、梅州大道附近)有個地方叫石家圩。過去,那裏的農民以在農田裏種植黃瓜而聞名。所產黃瓜皮薄、嫩、甜、脆、味美,成為當地特產,遠近聞名,在歷史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由於城市的發展,這個景區肥沃的土地在高樓大廈中流失,黃瓜也種不了了。
【萬秋樓】萬秋樓位於梅縣新城辦事處傅貴居委會吳瑕。它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馬來西亞的華僑夏先生於公元1930年建造的。夏先生的晚秋樓夜景名成,字晚秋。當時,夏萬秋在馬來西亞投胎,聘請專家找到了壹個大型錫礦,發了大財。之後,他在祖居為榮宗瑤族建了壹座名為萬秋樓的房子。
整個建築結構完整,融中西建築風格於壹體,包括尖屋頂的西式鐘樓和中國客家圍龍。它真是中西合璧,氣勢磅礴。從建築平面圖上看,從主樓高大的門樓,進入下廳、中廳、上廳,直穿龍圍,像壹個有兩條短豎線的漢字,以漢字的長豎線為中軸線,中間隔著左右兩個通天的回廊,兩個回廊的上下兩端各有壹個小門,通向左右橫屋,橫屋後面有兩個橫欄。
該建築由厚厚的墻壁和100多根直徑為65,438+0.2英尺、長度超過10英尺的花崗巖柱子組成。柱子的底座和頂部配有花卉或各種浮雕圖案,襯托著石米砌成的墻壁,使整個建築渾然壹體,莊重典雅。
樓內設施也很有講究,比如地板打磨,彩圖;屋檐上的畫和浮雕更是令人欽佩。
主樓的大門、小門、亮窗、拱廊、走廊都有鐵開關保護,天井上空甚至還有“防盜網”設施。
大廳內,各種紅木家具,豪華的燈光,白瓷盆,奇形怪狀的“哈哈鏡”。萬秋樓在那壹年真的很出名。
萬秋樓建成後,夏萬秋先生只回來過壹次。在得知夏先生回國的消息後,該報報道稱,華僑大亨夏萬秋已於昨日抵達梅。因為當時社會動蕩,在萬秋樓只呆了壹天的夏先生就立即返回了馬來西亞。此後,萬秋樓因夏先生家中無後人,壹直空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