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蘚:
灰白色網狀紋(皮膚表面略隆起,多見於臉頰、前庭溝和咽旁)。
環狀(由細條紋的小丘疹組成,多為紅唇、頰、舌緣、舌腹)。
斑塊型(略呈淡藍色,多見於舌背)。
水皰型(透明或半透明,有斑紋或丘疹,多見於頰、唇、前庭溝、翼頜韌帶)。
粘膜可發生紅斑、充血、糜爛、潰瘍、萎縮和水皰。
復發性口腔潰瘍好發於角質化不良的地區,多發生於唇、頰、舌的黏膜,極少發生於角質化較高的牙齦和硬腭。
皰疹性牙齦炎通常由I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
尼科爾斯基征(尼氏陽性征):在口腔中,用舌頭舔粘膜可使正常外觀的粘膜表皮脫落或撕裂。指用手指輕推外觀正常的皮膚或粘膜,可迅速形成水皰或使原有水皰在皮膚上移動。
扁平苔蘚皮損:扁平丘疹略高於皮膚表面,大小小米至綠豆,多角形,邊界清楚。多為暗紅色,也有色素減退或膚色正常的。受損部位粗糙發癢,所以抓痕多。將蠟塗在丘疹表面,在放大鏡下可見細小的白線,稱為韋克漢線。
唇皰疹的臨床表現和鑒別診斷;
復發性皰疹性口炎常發生在唇部或唇部附近,也稱為多發性唇皰疹。輕度發熱,如感冒,常發生在發病前。它被稱為多簇水泡,破裂後,侵蝕和結痂。
輕型口瘡性潰瘍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散在鼓勵。潰瘍中心凹陷,邊緣充血,表面覆蓋黃色假膜。
嚴重的口瘡性潰瘍又大又深。
唇炎念珠菌長期出現鮮紅色腐面或表現為唇紅皮膚交界處腫脹、散在突出的小顆粒。
慢性唇炎的病因:
空氣幹燥、水分攝入不足、風沙大、經常曬太陽、缺乏維生素、舔嘴唇、撕皮膚都是相關因素。
唇皰疹的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唇周圍均可出現成簇的小水皰,繼而形成淺層潰瘍,口腔周圍皮膚形成痂。
放射性潰瘍、化學性潰瘍、熱損傷均可發現,有明顯的輻射刺激、物理化學刺激、燙傷病史。可以通過全身或局部治療來治愈。皰疹性口炎是自愈的,而創傷性潰瘍如果不去除刺激因素,可能會癌變。
慢性萎縮性(紅斑)念珠菌性口炎(義齒性口炎);
多見於女性義齒佩戴者,臨床表現為義齒承載區黏膜廣泛發紅,形成鮮紅色彌漫性紅斑。可通過對嘴角或硬腭粘膜的濕白區和義齒支持區粘膜塗片並培養檢查念珠菌病來作出診斷。治療是抗真菌的局部藥物治療。
慢性肥厚性念珠菌性口腔炎可有上皮增生和微小膿腫形成。
白斑的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
慢性唇炎可分為幹燥脫屑性唇炎、濕疹糜爛性唇炎(包括光化性唇炎和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腺性唇炎和肉芽腫性唇炎(包括梅-羅征)。
創傷性潰瘍:由機械刺激(殘根、殘冠、尖尖、修復體銳邊、基托過長)或化學刺激引起。
皰疹性口炎:多見於嬰幼兒。患者首先出現前驅癥狀,如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2-3天後,發熱已大多消退,口腔黏膜出現大面積片狀充血,並有壹簇簇直徑為1-2 mm的小水皰,易破裂,臨床上不易見到。多為致密的淺小潰瘍,數量可達幾十個甚至上百個。
多形性紅斑分布於手背、手掌、腳背、四肢,類似虹膜或靶環,故稱為虹膜紅斑或靶紅斑。
口腔白斑可分為均壹型和不均壹型,不均壹型又可分為疣狀型、潰瘍型和顆粒狀。
唇粘膜並發癥的鑒別診斷
濕疹糜爛性唇炎通常發生在下唇。唇紅部分糜爛脫落,有炎性滲出物,形成薄黃痂,或出血後凝結成血痂。慢性盤狀紅斑狼瘡單獨伴唇也常見於下唇,有片狀紅斑和糜爛,中央凹陷呈盤狀。腐蝕周圍呈放射狀排列著白色條紋。病變區域可延伸至唇部紅邊直至皮膚,此時紅唇與皮膚的界限消失。
氯喹的使用:
濕疹糜爛性唇炎治療,除濕熱敷,局部黏膜下註射潑尼松龍混懸液及局部塗抹含激素軟膏,也可口服氯喹(0.25g/d),註意血象。氯喹也用於治療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的臨床表現:
病變多見於面頰部,灰白色花紋網狀為典型的病變形態,病變多呈對稱性。有些患者受辣、辣、酸、鹹刺激時,局部敏感、灼熱。皮損為略高於皮膚表面的扁平丘疹,小米至綠豆大小,多角形,邊界清楚,多為暗紅色。
球菌性口腔炎的臨床表現;
又稱偽膜性口炎,臨床上表現為偽膜破壞,局部潰瘍、糜爛,表面覆蓋壹層灰白色或黃褐色的偽膜,膜厚,略突出,致密光滑,擦去後可見,唾液增多,疼痛明顯,有炎性口臭,淋巴結壓痛或全身癥狀。塗片和細菌培養可以明確診斷。
地圖舌的臨床表現:
舌背絲狀乳頭脫落,微凹,形成光滑的紅色脫落區,其邊緣呈弧形、圓形或橢圓形,略呈白色隆起,直徑5-10 mm,白邊區略凸,舌活動和味覺正常。
導致牙齦增生的藥物:
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免疫抑制劑環孢素、鈣通道阻滯劑:硝苯地平、維拉帕米。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臨床表現:
周期性反復發作,潰瘍數量少,1-5不等,屬於淺表性。
結核性潰瘍的特點:
基底暗紅色,桑葚樣肉芽腫,邊緣鼠樣。
單純皰疹
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表現為簇狀水皰,自限性,易復發。
單純皰疹病毒I型(HSV-1);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2)
原發性皰疹性口炎(由HSV-1引起)和復發性皰疹性口炎也被稱為復發性唇皰疹(由HSV-2引起)。
鑒別診斷:
口腔炎型口瘡性潰瘍(皰疹性口瘡性潰瘍):散在小潰瘍,病程反復,分布於口腔內成角不良的粘膜,兒童少見。
急性皰疹性牙齦炎:
多見於嬰幼兒,為急性發作,全身反應嚴重,簇集小水皰,繼而形成較大的淺表性潰瘍,可發生於口腔黏膜各處,並可伴有皮膚損害。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水皰較大,皰疹沿三叉神經分支呈簇狀、條狀排列。疼痛劇烈,愈後不復發,面部和口腔黏膜受損。
手足口病:由柯薩奇病毒A16或EV71引起,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現散在的水皰、丘疹、斑疹,為皮膚黏膜病。
皰疹性咽峽炎:柯薩奇病毒A4引起的病變僅限於口腔後部,如軟腭、腭垂、扁桃體,牙齦無損傷。
多形性紅斑:皮損對稱分布,如手背、足背、前臂,皮損為紅斑、丘疹、水皰、大皰或血皰。
球菌性口炎(偽膜性口炎):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禾本科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發生於口腔黏膜的各個部位,潰瘍或糜爛的表面覆蓋壹層灰白色或黃褐色的假膜。
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偽膜性念珠菌病、急性紅斑性念珠菌病和慢性紅斑性(萎縮性)念珠菌病。
急性偽膜性念珠菌口腔炎(雪口病、新生兒鵝口瘡):嬰幼兒多發於臉頰、舌、軟腭、唇。病變區有散在的潔白如雪的軟斑,很快融合成白色或藍白色的絨毛狀斑塊,可嚴重影響咽部和扁桃體。
煩躁不安、哭鬧、哺乳困難的患兒,可出現輕度發熱,早期黏膜病變明顯充血。
念珠菌性口角炎:兩側嘴角區皮膚黏膜皸裂,張口時疼痛或出血。
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CMCC):由免疫調節基因缺陷引起,累及口腔黏膜、皮膚和甲床,好發於兒童期。
家族性早發性CMCC:常染色體陰性遺傳,新生兒或嬰兒階段,類似於雪口病,逐漸變成類似白斑的堅硬質地。
彌漫性CMCC:兒童期病變區域擴展至咽喉、胃腸道、面部皮膚、指甲、頭發、眼瞼等部位,時間長了可出現肥大增生性病變。
多內分泌型:青春期前後,常見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和慢性結膜炎。
遲發性CMCC:35歲以後的中老年女性與鐵吸收代謝異常有關。
血管神經性水腫:
可由食物、藥物、感染、物理因素、動植物因素、遺傳等因素引起。
急性起病,多在面部、唇、眼瞼、舌、口底或下頜骨的松弛區,伴有瘙癢、灼痛和腫脹,水腫呈淡紅色或無顏色變化,可在同壹部位復發。
藥物過敏性口炎:超敏反應是藥物過敏的主要原因,患者有明確的藥物過敏史或用藥史。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RAU),也稱為復發性口腔潰瘍(ROU)或復發性口瘡,主要有三種臨床表現:輕度口瘡、重度口瘡和口炎性口瘡。
RAU為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具有自限性和周期性。病變表面覆蓋黃色假膜,周圍充血發紅,中央凹陷,有明顯灼痛感。
輕度口瘡(輕度復發性口瘡潰瘍):好發於唇、舌、頰、軟腭等非角質化或角質化不良的黏膜,出現粟粒樣紅點,有明顯灼痛感,繼而形成淺表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無疤痕,散在分布。
重度口瘡性潰瘍(重度口瘡性潰瘍):潰瘍大而深,似“火山口”,周圍組織紅腫微隆,基底稍硬,表面有灰黃色假膜或灰白色壞死組織,疼痛劇烈。愈合後可留下疤痕,常伴有低熱乏力等全身不適癥狀,口腔炎損傷的局部區域淋巴結腫大疼痛。
白塞病(口、眼、生殖器三聯征):反復發作為自限性,眼部可有虹膜睫狀體炎、前房積血、脈絡膜炎、結膜炎、角膜炎、視神經乳頭炎、視神經萎縮等疾病。由於反復發作,眼疾可能導致視力逐漸喪失,甚至失明;生殖器病變,男女生殖器粘膜可出現潰瘍。
惡性腫瘤潰瘍:基部有細小顆粒狀突起,形似菜花;基部有硬結,對應淋巴結堅硬粘連。
天皰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和黏膜上容易破裂的水皰,不治療往往難以愈合。
普通型:先有口幹、咽幹或吞咽時有刺痛感,水泡易破,有爛面。破了之後有水泡壁,它向四周退縮;撕掉水泡壁,留下鮮紅的傷口。
增生型:唇紅緣常有明顯增生,病變發生在口腔黏膜受損前或受損後,好發於腋窩、肚臍、肛門的皺襞處,呈蘑菇狀、乳頭狀瘤狀增生,覆蓋有厚厚的黃色痂和滲出物,有惡臭,周圍發紅,有自覺疼痛。
落葉型:為松散的大皰,破裂後有黃褐色鱗狀痂,邊緣傾斜呈葉子狀,類似剝脫性皮炎。
紅斑型:局限型,兩頰有對稱紅斑和鱗屑。
標識:
類天皰瘡:常見於牙齦和眼連合處,破裂後可見白色或灰白色水皰膜。
多形性紅斑(滲出型多形性紅斑):紅斑,表面化膿,覆蓋灰黃色假膜,皮膚呈靶紅斑,紅斑上有水皰。
剝脫性牙齦炎:彌漫性紅斑,鮮紅,上皮脫落,牙齦疼痛嚴重,脫皮,表面覆蓋壞死的假膜,易出血。
大皰表皮松解癥:遺傳性皮膚病。
口腔白斑病:
疣狀:白色或灰白色均質硬斑塊,質地致密,紙面起皺或有微小裂紋。沒有自覺癥狀,或粗糙的感覺。
顆粒型:頰黏膜多見於嘴角區,表現為顆粒狀突起,黏膜充血,似小片或點狀糜爛,刺激疼痛,多為白色念珠菌感染。
潰瘍型:糜爛或潰瘍,有或無局部刺激因素。患者通常患有潰瘍形成。
標識:
白色水腫:無自覺癥狀,發生在雙頰咬合線附近。呈半透明或乳白色,拉時變淺,變軟。
親脂性:好發於面頰、唇部,為針至粟大小的黃色小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狀或不規則黃色斑塊。摸起來很粗糙。
白色角化病:灰色或白色斑塊或邊界不清的斑塊,不高於或略高於粘膜表面,光滑柔軟。去除刺激因素後,病竈逐漸變薄,最後完全消退。
白色海綿狀痣(白褶病):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除口腔黏膜外,鼻腔、肛門、外陰均有。損傷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現為皺縮、海綿狀、鱗狀的厚軟組織。觸診柔韌有彈性,像海綿壹樣。
扁平苔蘚(斑塊型):不規則白色線狀花紋,病變變化快,常充血糜爛;但白斑多為獨立病變,變化緩慢,黏膜不充血。扁平苔蘚有時會有皮膚病變。
黏膜下纖維化:常見於頰、咽、軟腭,有淡白色斑紋,似雲朵,可觸及黏膜下纖維條。後期可出現舌運動、開口受限、吞咽困難等自覺癥狀。
梅毒黏膜斑:ⅱ期梅毒患者的頰黏膜可出現“梅毒斑”,圓形或橢圓形灰白色黏膜斑,皮膚玫瑰疹。
口腔扁平苔蘚:
皮膚損害:紫紅色多角形丘疹,邊界清楚,質地堅硬幹燥,融合後有苔蘚。受損部位粗糙,丘疹間可見皮膚皺紋,因瘙癢有多處抓痕。
口腔黏膜損害:主要表現為珠光白色丘疹或對稱條紋,黏膜柔軟,彈性正常,但有粗糙感,輕度刺激。
指甲和(或)趾甲損害:對稱,甲體受壓時凹陷,有紅色針刺樣斑點,壓力診斷時疼痛。
標識:
口腔紅斑:癌前病變,易在舌腹(緣)、口底、嘴角出現頰粘膜與軟腭的復合體,有類似“天鵝絨”圓形或橢圓形斑塊的血紅色光,邊界很清楚,觸診很軟,病變略凹或扁平;沒有明顯的疼痛或不適;損傷如綠豆大小,逐漸向四周擴展。
盤狀紅斑狼瘡:唇、頰粘膜、舌背、口底、舌腹等多個部位。,粘膜損害為中央萎縮,周邊為白色放射狀條紋,邊緣不規則但邊界清晰。
慢性非特異性唇炎:
慢性脫屑性唇炎:常累及上下嘴唇發紅部分,但下唇更重要。唇紅部分幹裂,有黃白色或褐色脫屑、脫皮或細鱗片。繼發感染時,表現為輕度水腫充血、局部幹燥、瘙癢、刺痛或灼痛。
慢性糜爛性唇炎:唇部紅色部分反復糜爛,有明顯滲出、結痂、脫皮。有炎性滲出物時會形成薄薄的黃色痂,出血時會形成血痂,繼發感染時會形成膿痂。
真菌性唇炎:除潰瘍、糜爛外,還有白色的假膜或斑塊,不易清除。白色斑塊或假膜被PAS染色,可見念珠菌菌絲。
角膜炎:
營養不良性口角炎:單側或雙側嘴角濕白,有糜爛或潰瘍及橫裂,嚴重者可擴展至內側黏膜或皮膚。裂隙深淺長短不壹,疼痛不明顯。
創傷性口角炎:是嘴角區單側損害,裂隙常有滲血、結痂。
接觸性口角炎:有過敏原或毒物接觸史,嘴角區局部充血、水腫、糜爛、皸裂,滲出物明顯增多,疼痛劇烈。通常伴有水腫、糜爛、嘴唇幹裂和口腔黏膜廣泛糜爛等黏膜過敏反應。
地圖舌:絲狀乳頭脫落,微凹,紅色脫落區光滑,菌狀乳頭清晰可見,邊緣周圍有白色微凸起的弧形、圓形或橢圓形。壹般無明顯自覺癥狀,有時有燒灼感或刺激性疼痛。
槽舌:是壹種垂直的橫向裂紋,較淺,呈脈狀,稱為脈舌。如果形狀像腦回文,就叫腦舌。凹槽可以分布在舌頭的邊緣以形成縱向凹槽。不影響舌頭的活動和味覺,顏色正常,有壹定的柔軟度,舌乳頭也正常。深溝內常有細菌,食物殘渣殘留,表現為輕度炎癥。
舌乳頭炎:絲狀乳頭主要表現為萎縮。真菌性乳頭和小葉性乳頭易受創傷、腫脹和疼痛;輪廓乳頭炎癥較小,但偶爾患者會感到局部不適。
艾滋病的口腔表現: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毛狀白斑、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卡波西肉瘤:腭部最常見,有暗紅色或紫紅色結節或斑塊,用手指按壓不消退,周圍可有黃褐色瘀斑。
非霍奇金淋巴瘤:紅色或紫色腫塊,固定且有彈性,好發於牙齦、腭等部位。
梅毒:壹種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
獲得性梅毒:壹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