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與尼泊爾的藍毗尼園、印度的羅庫揚、菩提伽耶、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五臺山弘揚佛教的第壹人是明法師(第三代活佛)桑王奧登,他在公元前710年親自到五臺山傳播佛教。《名山錄》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比雲表還高,山頂無樹,似置土之臺,故稱五臺。”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壹。東漢永平十年起,我帶著莫頓和朱發蘭兩位尊者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摩頓長老和朱發蘭來到山西五臺山時,發現五臺山的山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印度靈九山十分相似,於是請求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該寺建成後命名為大福靈鷲寺(今顯通寺的前身,有“世元宗親”之譽)。其中,北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達到第壹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大規模擴建靈鷲寺,在其周圍修建了山景院、榮臻院等十二座寺院。北齊時期,五臺山寺廟數量猛增至200多座。
隋朝時,隋文帝上書,要在五個梯田各建壹座廟。即東臺的望海寺、南臺的福賽濟寺、西臺的法雷寺、北臺的淩影寺和中臺的燕郊寺。
唐代,五臺山佛教發展達到第二次高潮。據《顧傳》記載,這壹時期,全山寺院多達300座,僧人3000余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佛教名山之壹,也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這是五臺山在中國佛教中占主導地位的開始,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五臺山也受到印度、日本、朝鮮、斯裏蘭卡等地佛教徒的推崇。有很多外地的和尚,他們拜五臺山,去五臺山取經,佛法。
擴展數據:
關於五臺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極其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耐,農民根本無法在地裏種莊稼。文殊菩薩恰好在這裏傳教,看到人們受苦,決定改變這裏的氣候。
文殊菩薩得知東海龍王處有壹塊名為“協龍石”的聖石,可以使幹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做了施舍僧,向龍王借了壹塊。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看到龍宮外有壹塊巨石。還沒走到前面,已經感覺到壹股寒意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了龍王,說明來意。龍王抱歉地說:“驅魔人可以借任何東西,除了這塊龍石。
因為用了幾百年才從海底打撈上來,所以異常清涼。龍族每天下班回來,汗流浹背,熱熱的,就在上面休息。如果妳借它,龍將沒有地方休息。“文殊菩薩多次聲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來求援利益世人的。
龍王不願意把聖石借給別人,不方便直接拒絕文殊的請求。估計老和尚壹個人搬不走石頭,龍王勉強同意說:“聖石很重,誰也幫不了妳。能扛就扛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聖石前念了壹句咒語,立即將巨石化為小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於袖中,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呆了,後悔不已。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長時間不下雨,大地開裂,人們深受其害。文殊菩薩把聖石放在半山腰的壹個山谷裏,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了涼爽的天然牧場。因此,這個山谷被命名為梁青谷,人們在這裏建了壹座寺廟,命名為梁青寺,五峰山改名為梁青山。
百度百科-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