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醫錄:“微寒,無毒。主子忽冷忽熱,有癲癇病。”
2.《本草讀本》:“入肝經涼血祛風,清熱止痙,久煎則虛;味甘寒,暫服為宜。”
3.《藥性論》:“師徒嚇哭,癰熱。”
4.《草藥半雅》:“味甘微寒,無毒。主子感冒發燒,十二抽搐癲癇。”
5.《日華子本草》:“治客胎風。”
6.《本草綱目》:“味甘苦,入厥陰經。專用於息風降火,有甘草治癲癇,有紫草出疹,久煎無力。”
7.《本草綱目》:“成人頭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腹痛出疹。”
8.《本草經》:“味甘微苦微寒,除心熱,治肝風火之病,風平火停,則癲癇、頭暈、斑疹等癥自平,祛風而不燥,久煎後中性品弱。”
9.《本草綱目》:“舒筋除眩,降氣舒中。”
10.《本草綱目·有害有益》:“性味甘涼,舒筋活絡,消眩暈、心熱煩躁,和下氣,治小兒驚風癲癇,絞胎,疏肝風不燥,性溫。今除莖,純用鉤,工加倍。”
11.《本草綱目》:“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壹切手足疼痛,四肢痙攣。還治那些遠年患痛風癱瘓,筋脈急痛者。”
12.《本草綱目》:“專治嬰幼兒,不理其他科。寒熱休克癲癇,手足麻痹急尋,胎風急尋,口眼抽搐應尋。”
13.新版本草:“鉤藤,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入肝經。治寒熱驚風,手足癰,胎風,口眼驚風。”
14.可讀本草:“甘,苦,微寒,無毒。手足厥陰藥也。清心平肝風。治療成人頭暈,治療兒童驚風、癲癇、寒熱。出了疹子就停釣,乘客除外。"
15.《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味甘苦,微寒無毒,入十二經脈。主要孩子感冒發燒,各種抽搐,胎風,夜啼。”
16.《藥籠小品》:“甘苦,微寒。消除心熱,平肝風,放松肌肉,消除眩暈。治好孩子的抽搐、哭鬧、脹縮,這是俗語。”
17.《馮秘方錄》:“鉤藤,主要用於舒筋除眩,下氣廣,寒熱,驚風癲癇,手足癰,胎風,口目。”
18.顧松原醫鏡:“平肝風,除心熱,治頭眩,治小兒癲癇,散肝風不燥。年輕的家庭很珍惜它,用它來治療感冒、熱等各種疾病。”
19.中華本草:“清熱平肝;息風解痙。掌握兒童驚厥;夜哭;空氣中充滿了熱量;子癇;肝陽眩暈;肝火腫痛。”
20.《中醫大辭典》:“清熱平肝,息風定驚。治小兒癲癇癰,成人高血壓,頭暈目眩,婦女子癇。”
21.花楸藥液:“味甘,微溫,入足厥陰肝經。滌濕息風,止驚風,治麻木抽搐癰。”
22.《飲片新參》:“苦而平。平肝、解腦熱、治頭暈、鎮驚。”
23.《藥歌四百味》:“鉤藤微寒,治小兒癲癇。手足癰,抽搐口眼。”
第二,現代研究
1.成分:鉤藤堿、異鉤藤堿、去氫鉤藤堿、常春藤皂苷元、鉤藤堿、槲皮素、槲皮苷等。
2.功能:本品具有抗癲癇、鎮靜、抗精神依賴、降血壓、抗腦缺血的作用。
3.藥理: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停止實驗動物癲癇反應的發生;但沒有明顯的催眠作用。鉤藤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減慢心率。若煎煮20分鐘以上,降壓效果會降低,不宜久煎。
4.臨床:用於治療高血壓。根據100余例的觀察,多數患者服藥後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頭暈、頭痛、心悸等自覺癥狀也相應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