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散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幹姜、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組成。加姜加蔥看似復雜,但中藥復方的功效不能孤立地從單味藥來看,要從合理配伍後的綜合協同藥理作用來看。
如本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健脾化濕、消食化積的魏萍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治痰第二陳湯。歸脊湯治療太陽表證:還有治痰的桂苓疏肝湯;苓降術甘湯與腎病;有四物湯去地黃,有活血調經的作用;麻黃、桂枝發表散寒;姜、桂、支、樸文理為氣滯;陳皮、半夏、麻黃、桔梗宣肺化痰;大麻、肉桂、幹姜、白芍、桂枝、甘草有“徐明湯”之意。
綜合方劑,結構嚴謹,實際上是上述名方的綜合復方。根據各方藥的作用,本方既能治療寒、食、氣、血、痰五邪郁結,又能治療表裏、臟腑、經絡的寒濕陰邪。
目前國內外婦兒多用於脾胃虛寒、腹痛、痰阻胸膈、嘔吐惡心;外感風寒濕、內傷風寒、心悶、頭隱隱痛、肩背緊、四肢懶動、寒熱交結、飲食不節;而且女方血氣不調,心口疼,月經不調,或者關不了方子。若寒氣奔襲,脘腹脅腹脹滿刺痛,惡心嘔吐,瀉下清谷,痢疾腹痛,加燉姜三片,鹽少許;傷寒,頭痛,身痛,惡寒發熱,頸後強痛,加蔥白三寸,豆豉七片;但如果覺得忽冷忽熱,或者身體不是很熱,四肢著急,或者手腳冰涼,就加七片炒吳茱萸片和少許鹽;寒熱不調,咳喘滿,大棗增多;女人難產的時候,加醋隨便吃。筆者在國內外婦兒門診使用過,每次都有奇效。
壹、腸胃感冒
牟偉,男,43歲,工人,1998年7月2日。患者寒戰發熱3天,體溫38.6℃,少汗,神疲乏力,四肢酸痛,頭暈疼痛,全身嘔吐,輕微咳嗽,飲食差,腹脹疼痛,壹日三四次便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膩,脈滑。該證屬暑濕侵襲、衛表郁結、胃腸不和之證,治療以祛暑濕、和中運脾為主。藥方:烏雞散加雞蘇散。吃了藥1,就會出汗出熱,減少感冒。腹脹依舊,口淡而悶。原方子是去雞粉,加陳皮6g。再服兩劑,癥狀全消,病變痊愈。按:胃腸感冒多見於夏秋季,主要癥狀為表裏不壹,中焦脾胃功能失調。治療重在解表祛濕,活動脾胃。烏雞散能溫表裏,行氣除濕,在治療本病上有多種功效。為了加強解表的功能,每次都加入雞粉、豆卷等。
二、急性腸胃炎
劉,男,5歲,2000年8月3日首次確診。前壹天,患兒出現腹痛、腸鳴、惡心嘔吐、水樣便,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重、舌淡、苔白膩、脈浮。證屬外感風寒,內傷引寒,脾陽受困。治療宜解表濕,溫中散寒,理氣和胃。肉桂烏雞散(下背)2g處方。水煎服,每日壹劑。吃了兩劑,癥狀都好了。按:此例急性腸胃炎是飲食不慎,外感風寒所致。方中有解表散寒,健脾祛濕,行氣和胃,止痛急,加肉桂溫中止痛,能解表散寒,潤澤行氣,故諸癥皆消。
第三,慢性腎炎
蘭,女,12歲,學生。患慢性腎小球腎炎兩年多,腎穿刺病理類型為輕度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經中西醫治療仍未完全緩解。3月1995,18,診斷為輕度水腫,腰酸背痛,虛風,舌胖,苔白濕,脈緩弱。尿RT: Pro (++),RBC(++),24小時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 36g/L .辨證為中陽不足,寒濕內陷。給烏雞散原方,煉蜜為丸,每日兩次,每次10g,連續服用。壹個月尿檢兩次。最初的水腫、腰痛減輕,壹個月後尿蛋白開始轉陰,癥狀消失。為了鞏固療效,繼續頂。告知繼續服用壹個月,隨訪未發現復發。總的來說,慢性腎病壹方面表現為肺脾腎虛,另壹方面在病理上表現為風邪、水濕、濕熱、血瘀、痰濁、濕濁。慢性腎臟病(CKD)由於慢性疾病或反復發作,常表現為虛實、寒熱並存。故選用烏雞散祛邪扶正,疾病不復發。
第四,風濕性關節炎
曹,女,47歲,1996 65438+2月6日。四肢關節疼痛腫脹伴晨僵壹個多月。下雨天,疼痛加劇。患者手、腕、肘、膝、踝、足腫脹、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因為疼,兩個膝蓋都不敢伸直走路。右腕關節莖突處可觸及壹黃豆大小的結節,苔薄膩,脈緊。檢查ESR: 80 nm/h,RF: (+)。該證屬風寒濕痹,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輔以痰瘀。處方:烏雞散加全蟲5g,海風藤10g,青風藤10g,雞血藤15g,炙甘草10g。吃了七次藥,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腫脹基本消退,晨僵也有所好轉。原方進入壹個多月後,關節腫痛完全消除,晨僵消失,血沈15 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新聞;本案痹證持續時間較長,正能量不足,惡愛,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絡,津液停滯為痰,痰瘀互結。因此,壹方面要祛風散寒,祛濕清熱以祛外邪,另壹方面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絡以祛內邪。烏雞散具有溫陽散寒祛風、理氣化痰除濕、養血活血通絡的作用,符合病機,故療效較好。
五、痛經
丁某,16歲,未婚。月經腹痛半年多。每次來月經前,腹部又冷又痛,連上學都堅持不了。熱了就舒服,月經量少,色紫暗,有血塊,畏寒,厭食,舌淡,苔薄白,脈沈。證是寒濕凝滯。準溫經散寒,祛濕祛瘀止痛。藥方是烏雞散加茴香5克,醋元胡15g g,月經前壹周服用,連續服用三劑。服藥後小腹冷痛大大減輕,月經量適中,顏色紫紅,無血塊。之後在月經前每月服用三劑原方,持續服用半年,消除痛經。經過壹年的隨訪,沒有復發。按:痛經來源不同,情傷、起居不慎、六淫等。寒凝細胞中,多為經期淋雨涉水,或經期暴食受寒,內傷受寒,或過於貪涼,或居於濕地,風、寒、寒、濕客沖入任細胞,經血停滯。此病是由於寒濕凝滯,內阻,局限於脈,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烏雞散首治寒積,故用於溫經散寒,健脾利濕,化瘀止痛。
六、產後風(產褥熱)
唐,女,28歲,農民。患者1998於5月3日來我院分娩。產後三天出現發熱、畏寒、頭痛、四肢關節痛。血檢:白細胞12x109/L,中性72%,淋巴液26%,體溫39.8℃,西醫診斷為產褥熱。抗生素治療三天,效果不明顯。中醫咨詢:患者倦怠嗜睡,面色蒼白,四肢微寒,舌淡,苔薄白,脈細。證屬陽虛陰盛,寒邪侵襲。治療就是解表溫裏,扶正祛邪。處方用烏雞散(肉桂、桂枝)煎服,分兩劑服用。復診後癥狀緩解,加了兩劑原方。癥狀全部治愈出院。按壓:由於產婦血虛,抗病能力弱,常見氣血失調,易受外邪侵襲,出現各種病證。因此,治療壹般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為原則,用藥宜溫補。分析烏雞散的藥味,其實是由馬圭、陳二、魏萍四味藥組成,既能調理氣血,化瘀散結,又能表裏兼治,扶正祛邪。因此治療產後疾病,如產後風、產後惡露、產後腹痛等,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七、不孕不育
周,30歲。婚後六年未孕,中西醫治療無效。患者肥胖,通常腹部和腹部都有隱痛。月經後期,色少紫,有血塊,腹痛少,拒按,怕冷怕熱,恐風寒襲,白帶量多,色白而粘,胸悶,頭暈,納差,舌淡苔膩,脈滑。輸卵管碘油造影顯示粘連和積水。證屬寒、濕、痰、濁,阻滯細胞脈搏,兩精不能合,故不孕。治準溫經散寒,順氣化痰,活血化瘀通絡。取烏雞粉10g,鹿角膠6g,龜板膠6g。經期服用三劑,月經量適中,顏色發紅,腹痛大大減輕。經過壹年的治療,她於10月懷孕,並自然產下壹名男嬰。在這個案例中,肥胖者,痰濕,由於脾虛,腎虛,痰濁過多,痰濕阻塞沖任和子宮,無法懷孕。用本方溫裏散寒,行氣活血,益氣散結,通絡補腎,調理沖任,恢復健康。
應用“五三際歸”的辨證原則,只要證候屬於表裏、臟腑經絡的寒熱陰邪、寒食氣血痰瘀,均可應用加減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若患者熱重於濕,熱盛多飲,舌苔黃膩,則不宜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