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苗豬以防寒健胃為主,用生姜糖漿、山楂、陳皮、麥芽、神曲、黃芪、柴胡、甘草研磨成粉,以祛寒健胃,提高采食量,增強體質。
2.如果豬出現腹瀉,首先要控制。白頭翁、腹可安可用開水沖服。同時應及時結合多種補液方案(註意補液配方準確),采用飲水、靜脈註射、腹部補液,最大限度減少脫水死亡。對於體質偏差的豬,可選擇整群或部分豬餵濕飼料,即飼料在水中浸泡2小時左右(視溫度而定),半幹半濕,以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腹瀉。仔豬腹瀉後,應進行適當的中西藥調理和保護,防止副豬和鏈球菌。中藥是2-3瓶三元青/100斤水和魚腥草,西藥主要是頭孢菌素(只喝水,盡量少用)和新諾明。
3.如果發熱較多,可以用頭孢+李強+普清,註射萬特非林0.5ml/頭,肌肉註射,每日1次,連續2-3次。
4.加強對病弱人群的鍛煉保健。只要氣溫在20度以上,就可以在外面鍛煉,讓豬吃點泥巴,吃點草,曬曬太陽。但要註意飲水桶(適當添加葡萄糖和維生素),保證豬能喝水,同時有陰涼的地方。
5.免疫:接種疫苗後,合理使用中西藥進行預防保健,提高豬的免疫力。藍耳苗不宜過早免疫。壹般要在50日齡免疫,0.15-0.2頭/頭。如果豬的表現不穩定,應相應推遲免疫,待豬穩定後再考慮補充免疫。
豬又稱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散發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隨著世界養豬業的發展,規模化飼養技術和集約化飼養的應用,以及新型呼吸綜合征等因素的突然出現,該病變得日益流行和危害。近兩年來,我國養豬場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的報道屢見不鮮,特別是當規模化養豬場感染藍耳病和癬菌病後免疫功能降低時,豬的副豬嗜血桿菌病就會伺機爆發,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壹.流行病學
副豬嗜血桿菌副豬嗜血桿菌主要發生在仔豬斷奶後和哺乳期。發病率壹般為10% ~ 15%,嚴重時死亡率可達50%。該菌寄生於鼻腔等上呼吸道,屬於條件菌,可被多種因素誘發。感染豬或染病豬主要通過空氣和直接接觸感染其他健康豬,消化道等其他傳播途徑也可感染。目前只有大的實驗室在做化驗,壹般的養豬場要及時得到正確的診斷並不容易。從發病情況分析,主要與豬場豬的機體抵抗力、環境衛生、飼養密度有關。如果豬得過藍耳病,當抵抗力下降時,副豬嗜血桿菌很容易乘虛而入。豬密密麻麻,人滿為患,屋內空氣渾濁,氨味濃烈,頻繁換群、混群或運輸。當豬患有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原體、豬流感、偽狂犬病和豬呼吸道冠狀病毒感染時,副豬嗜血桿菌的存在會加重其病情並使其復雜化。
二、臨床癥狀
1,急性型:常發生於脂肪好的豬,病豬發熱,體溫升至40.5℃ ~ 42.0℃,精神抑郁,反應遲鈍,食欲不振或厭食,咳嗽,呼吸困難,腹式呼吸,心跳加快,體表皮膚發紅或蒼白,耳尖發紫,眼瞼皮下水腫,及部分。有時會在沒有明顯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嚴重時母豬會流產。關節炎發生時,壹個或幾個關節腫脹、發熱、初痛,多見於腕關節和跗關節。站立困難,後肢不協調。
2.慢性病例多見於哺乳豬,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皮毛粗糙、四肢無力或跛行、生長不良,甚至衰竭死亡。
第三,屍檢的變化
多種炎癥,如胸膜炎、腹膜炎、腦膜炎、心包炎、關節炎等。解剖時可見,包括纖維素性或漿液性滲出,胸腹水增多,肺腫脹、出血、充血,有時肺與胸腔粘連。這些現象往往以不同的組合出現,很少單獨存在。
第四,診斷
根據疫情、臨床癥狀和屍檢病變(特別是屍檢病變),可初步診斷;診斷需要細菌分離鑒定或血清學檢查。血清學診斷中,主要采用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本病主要與傳染性胸膜肺炎相鑒別:豬嗜血桿菌感染引起的病變有腦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關節炎,呈多發性;典型的傳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由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引起,且僅限於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