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精神因素、病後體虛、寄生蟲病等。對於尿頻、尿路感染、外陰或陰莖局部炎癥的患兒應排除。
這種病的治療要針對病因,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不多。
中醫認為,尿頻主要是由於小兒體質虛弱,腎氣不穩,膀胱克制力不足所致。此外,疲勞,脾肺兩虛,上虛不能控,土虛不能使水,膀胱無力,尿頻。所以尿頻多為虛損,臨床應用溫肺腎、澀精可達到療效。
尿頻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尿路感染。老年人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前列腺肥大,孕婦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壓迫膀胱。
治療方法多,臨床效果可靠。感染性尿頻以抗感染治療為主;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頻可通過藥物減少或手術去除;孕婦尿頻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和適應性訓練來改善。
正常成年人壹般白天排尿4-6次,女性3-5次,晚上睡覺後0-2次。如果尿頻明顯增加,超過上述範圍,就是尿頻。尿頻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由於飲水過量、精神緊張或天氣寒冷,人出現生理性尿頻;病理性尿頻是由泌尿生殖系統或其他系統的疾病(如尿崩癥、糖尿病)引起的。
兒童尿頻的原因:母乳餵養的嬰兒水分攝入較多,膀胱容量小,壹天排尿可達20次左右,65,438+0歲時排尿約65,438+05次,學齡前和學齡兒童壹天排尿6-7次。如果尿頻太多,就是尿頻。尿頻的原因很多,要結合具體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找出原因。常見原因有:
1,尿道和季節因素:如尿頻但每次尿不多,排尿時無疼痛表現,無其他癥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炎癥,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生殖器。此外,季節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現象。
2、飲食性多尿:如果尿頻,每次尿多,但沒有其他表現,首先要註意是否喝水過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孩子。
3、神經性尿頻:兒童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白天可出現滴狀多尿,可達20 ~ 30次,但夜間排尿正常,有復發趨勢,尿檢正常。這種疾病不是由炎癥引起的。
4、尿路炎癥;如果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或發熱,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應該考慮。顯微鏡下可發現化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者伴有全身感染癥狀,需要抗生素治療。
5、特殊疾病:如尿頻伴尿量過多,以及口渴、飲酒過量、體重減輕,應註意查尿,如果尿中有糖,應考慮糖尿病,如果尿中無糖且比重低,應想到尿崩癥。
尿頻要根據病因治療。如果是炎癥引起的,應以抗感染為主,因蟯蟲而驅蟲。如果包皮過長,手術是可行的,單純多喝水,適當控制水的攝入量。另外要註意局部清潔,勤換衣服。
更年期尿頻:尿頻是女性絕經後的常見癥狀,有時是精神心理因素所致。尿頻嚴重到壹定程度,就會變成“尿急”。患者壹旦有排尿意向,壹定要盡快上廁所,否則來不及了,尿液就會自動流出,變成尿失禁。正常人的排尿行為是由大腦的命令控制的。如果是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膀胱會不聽從大腦的指揮,導致尿頻、尿量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壹般來說,80%的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都是心因性的,各個年齡段都有。主要是因為緊張的生活導致神經系統無法放松,比如工作壓力和生活焦慮。還有壹個原因是器官,比如腦部疾病使控制尿液開關的功能喪失,或者中樞神經系統受傷,比如車禍或其他原因導致偏癱,或者膀胱壁彈性變差,比如經常憋尿的人,或者膀胱感染的人導致膀胱非常敏感,尿量減少。特別是女性的尿道只有5厘米左右,細菌很容易走這條快速路到達膀胱,所以尿路感染的幾率比男性高。另外,女性的會陰有三個開口,包括尿道、陰道和肛門,其中通常只有尿道是無菌的。如果外陰衛生條件差,如白帶過多,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和膀胱炎。當尿頻嚴重到引起尿失禁時,多為急性膀胱炎的並發癥,常刺激膀胱粘膜,產生“膀胱不穩定”,會導致尿頻、尿急,甚至尿失禁。女性是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的大多數,原因不明。壹般由於患者對膀胱過度活動癥和尿失禁的錯誤認識,認為這是正常的衰老現象,或者是女性生育後的必然疾病,以至於病情平均拖了四五年才就診,就診率普遍較低。事實上,膀胱過度收縮引起的尿頻、尿急甚至尿失禁,壹般通過保守藥物治療和膀胱訓練、加強盆底肌肉等輔助康復鍛煉,壹般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腎移植患者容易尿頻:據路透社健康新聞紐約消息根據荷蘭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腎移植患者術後經常出現尿頻癥狀。在研究中,大約壹半的患者抱怨說,他們在腎移植後每天要去廁所七次以上,而62%的患者抱怨說,他們每天晚上至少要起床兩次。來自聖拉德布大學醫學中心的瑪麗安·j·a·範德韋德和他的同事將63名腎移植術後患者與74名門診患者進行了比較,並比較了他們的排尿習慣。
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哪種下尿路癥狀困擾著這些患者,這是由膀胱刺激或尿液流速低引起的。尿頻是這些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根據研究,他們認為腎移植後膀胱容量的減少是導致這壹癥狀的重要原因。他們推測,腎移植患者的尿頻癥狀可能表明他們的膀胱壁有疤痕或增厚。但研究人員也指出,大多數腎移植患者似乎並不關心這個問題。範德韋德和其他人說:“顯然,病人對手術心存感激,很少有人抱怨需要經常上廁所。然而,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患者可以通過恢復性訓練來改善膀胱功能。他們還呼籲進壹步研究,找出尿頻的癥狀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以及患者的感覺是否會發生變化。
女性尿頻
女性尿頻可以說是壹個很常見的話題。當然,這裏所說的尿頻並不是因為喝水過多導致的排尿過多,而是在尿量少的時候時不時地排尿,具有“量少次數多”的特點。
膀胱因素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正常情況下,膀胱足以儲存壹定量的尿液(壹般為300毫升)。而當膀胱的有效容積因疾病的影響而減少時,尿液的儲存量自然減少,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產生排尿。當尿液逐漸增多,膀胱內形成壹定壓力時,膀胱就會發出信息,人就會有尿意。如膀胱內有腫瘤、結石、異物、異位子宮內膜,或膀胱鄰近器官腫大,如卵巢腫瘤或囊腫、妊娠或子宮肌瘤、肥胖等。,膀胱會受到外界壓力,影響膀胱的有效容積,並可能引起尿頻,即使是少量的尿也會有強烈的尿意。因此,對尿頻者,尤其是老年女性,壹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咨詢醫生或進行必要的檢查,防止重大疾病“漏網”,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感染因素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尿道總長度比男性短得多,這就為細菌、病毒、病原體等向上感染創造了機會。這就是女性泌尿系統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染的原因。致病微生物壹旦被感染,如果量大或患者抗病能力差,其繁殖速度會加快,對膀胱會產生壹定的影響。炎癥的刺激往往導致排尿少的時候排尿。這種尿頻並不是壞事,細菌可以通過尿頻被“趕出”膀胱。炎癥引起的尿頻伴有特殊的尿急感(必須立即排尿的感覺)和排尿疼痛(排尿時尿道口的疼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早期有效治療是最重要的。抗生素要適量使用,除惡務盡。禁止“輕描淡寫”、停用或濫用它們,防止慢性病的形成。
精神因素人總有壹種感覺,在即將上火車、上飛機、離開的時候,習慣了小便,但很多人小便後不久又會小便。這是心理作用的結果。與排尿有關的精神壓力或神經病變會引起神經系統反射障礙和惱人的尿頻。精神病性多飲多尿和神經性膀胱炎是常見的神經病性因素。如果經常失眠、消化不良,或者嚴重的神經衰弱,往往睡前尿頻,多見於中年女性。精神因素引起的尿頻壹般表現為精神作用明顯的“征”。精神緊張導致的尿頻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後果。
如果尿頻影響學習、工作和休息,可以進行心理治療和神經調節藥物治療。特別是壹些長期的、嚴重的尿頻,要仔細檢查,不能輕易診斷為精神、神經因素引起的尿頻。
壹個女病人要經常上廁所。她壹想撒尿就要走。不去的話會遺尿,尿尿的時候尿道會不舒服。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尿頻、尿急、尿痛。壹般來說,這組癥狀大多屬於尿路感染。
患者壹直在四處求醫,在幾家醫院中西醫治療都沒有好轉。西醫曾使用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藥物治療感染。中醫吃了幾十劑,無非就是八正散等治療尿路感染的方子。這個女人有壹個腎。
腎小球造影證實尿路無異常,抗生素治療無效。很明顯,這不是尿路感染。
近年來,和其他結核病壹樣,腎結核也逐年增多。如果尿路感染治療得當,仍有尿頻、尿急、尿痛、尿中有白細胞,差不多就是腎結核了。後來女患者做了肺結核24小時尿沈渣檢查,結果顯示她得了腎結核。經過半年的治療,腎結核痊愈了。
如果女性患者尿急、尿頻、尿痛等癥狀半個月後仍無改善,應請專科醫生進壹步檢查,明確診斷,並制定妥善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