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中醫辨證論治、內外兼治是中醫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常用方法,具有痛苦小、見效快、並發癥少等優點。筆者運用《傷寒論》經典方劑五苓散加味,結合敷料,內外兼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處方:朱令湯(壹種濕潤劑)
總結:利濕瀉熱成分: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方圓】《內經·靈蘭秘典上》:“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氣化可出。”
《內經·論醫》:“壹切濕脹皆屬脾”。
【組成】豬苓18銖【12g】去皮澤瀉126株【20g】白術18銖【12g】茯苓18銖【12g】桂枝半兩【8g】去皮。
【用法】搗成粉末,取白飲壹方寸匕首(6g)每日三次,多飲溫開水,汗自愈,如法。
【方哥】五苓散用於治療太陽服、澤瀉、白術、二苓,
溫陽化氣加桂枝,有助於緩解表癥,控制水。適應癥:1。蓄水證明。排尿困難,頭痛伴微熱,煩渴口渴,水入甚至嘔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了就停。水腫、腹瀉、排尿困難和霍亂。
3.痰。臍下心悸,吐沫頭暈,或氣短咳嗽。
【功能】利尿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太陽之邪未解,太陽傳至膀胱腑臟,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藏下焦,導致太陽過腑同病。太陽有表邪,所以頭痛、發熱、脈浮;當太陽腑的內傳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時,小便不利;當水和液體儲存但不夠時,津液就無法運輸;喝水的時候會導致喝酒;當飲水無法運輸時,會立即嘔吐,造成水倒灌。[使用]
1.此方為利尿藥,治療要點為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
2.若水腫有表證,可與越脈湯同用;水濕時,可與烏脾散合用。腹瀉伴發熱者,宜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利濕清熱。
3.常用於腎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且屬於水濕盛者。
[註意事項]
1.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患者勿用,此藥不宜常服。
【附錄1】陳印五苓散(《金匱要略》)由陳印艾蒿粉【4g】和五苓散【2g】組成。
用法:兩味混合,先取方寸匕首(6g),每日三次。
功能:利尿去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盛少熱、小便不利。[附錄二]四逆散(伊名治掌)由白術、茯苓、茯苓、澤瀉組成[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滲透水分,益水。
主治:內傷飲食潮濕,小便短赤,大便溏泄。【附錄三】淩薇湯(丹溪心法)由五苓散和魏萍散組成【各3g】。
用法:上合合,生姜大棗湯,空心服。
功能: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際,脾胃虛寒,水谷難辨,泄瀉不止。
[上述三方的身份]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五菱粉做的。四苓散,即五苓散,除去桂枝,專治輕滲利濕,主要用於治療水濕瀦留、小便不利等各種證候。淩薇湯由魏萍散和五苓散合而成,具有行氣、利水、燥濕和胃的作用,主要用於腹瀉、水腫、排尿困難等。陳印五苓散,即兩倍茵陳量的五苓散,具有利水清熱退黃的功效,適用於黃疸,屬於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