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人類特有的常見病、多發病。據相關普查資料顯示,痔瘡等肛腸疾病的發病率為59.1%,痔瘡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7.25%,其中內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發病,女性發病率為67%,男性為53.9%,女性發病率最高[由於女性患者普遍不願意接受痔瘡治療,有臨床統計顯示男性痔瘡患者多於女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尤其是20-40歲,並可隨年齡增長而加重,故稱“十人九痔”。痔瘡的原因有很多。久坐、久站、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固定位置,從而影響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內臟充血,引起充盈過度,靜脈曲張,靜脈壁隆起,張力下降,這是痔瘡的重要原因之壹。如果運動不足,腸道蠕動緩慢,排便緩慢或習慣性便秘,從而壓迫靜脈,引起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使痔瘡內壓增加,靜脈壁阻力降低,也可導致痔瘡發病率增加。根據臨床觀察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不同職業患者患病率差異顯著,臨床上政府官員、汽車司機、銷售人員、教師患病率明顯較高。
為什麽會有痔瘡?
1.當人們站著或坐著時,肛門和直腸位於下部。因為重力和器官的壓迫,血液回流受到影響,靜脈容易擴張和屈曲,所以經常站立或坐著的人容易長痔瘡。
2.運動不夠,腸道蠕動減少,糞便下降慢,也會導致習慣性便秘。
3.冷、熱、便秘、腹瀉、飲酒過量、吃辛辣食物均可刺激肛門。
4.肝硬化、肝淤血、心功能不全以及腹內腫瘤、前列腺肥大等疾病,都會使腹內壓增高,形成痔瘡,包括妊娠。
5.還有壹些生活習慣問題,比如暴飲暴食,經常吃精細食物,大小便,在廁所蹲太久,都是痔瘡的誘因。
痔瘡的癥狀
內痔的主要癥狀是便血,較大的內痔伴有脫垂。由於病程長短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早期:痔核小,質軟,鮮紅,常因大便摩擦痔核而出血。流出來的血,要麽如箭,要麽淋漓,不痛不下垂,這樣就有了血的特點。
中期:痔核大而軟,痔面鮮紅或藍紫色。排便時痔核凸出肛門,然後排便後自動恢復,排便後出血或多或少。
後期:痔核較大,質地較硬,表面略呈灰白色(即纖維性內痔)。排便時,痔核會從肛門出來,即使是走路、咳嗽、打噴嚏、或站立時,也無法自行恢復。必須用手推回去,或者平躺熱敷才能恢復,大便不多或不出血。
並發癥:中晚期可出現肛門擴張、瘙癢。如痔核急性血栓性嵌塞,可引起腫痛、糜爛、壞死,甚至化膿,繼發肛漏。長期便血會引起貧血。
外痔發生在肛管齒線以下,由靜脈曲張擴大或外痔叢反復發炎引起。其表面有皮膚覆蓋,不易出血,形狀大小不規則。
外痔的主要癥狀是脹痛和異物感。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外痔、靜脈擴張型外痔和血栓型外痔。
皮膚多余的外痔:肛門邊緣多余的皮瓣逐漸增大,質地柔軟,壹般無疼痛,不出血。只有肛門有異物感的時候,偶爾中毒腫脹充血才會有疼痛感。壹旦腫脹消失,多余的皮膚依然存在。
靜脈性外痔:多為中晚期內痔反復脫出,或孕期腹壓增高,阻礙淺靜脈和皮下淋巴回流,引起肛管齒線以下的痔外靜脈叢擴張而靜脈曲張。其臨床表現:局部區域有橢圓形或長條狀腫瘤,摸起來比較軟,通常不明顯。排便或下蹲增加腹壓時,腫瘤體積增大至暗紫色,較難按壓,排便或按摩後可使腫瘤體積縮小、軟化。壹般只有脹脹的感覺,沒有疼痛。如果排便後腫瘤不縮小,則引起周圍組織水腫時有疼痛感。靜脈曲張外痔患者常伴有內痔。
血栓性外痔:由於便秘,排便時用力過猛,或劇烈運動後,外痔靜脈破裂,血液迅速凝結形成血栓。其臨床表現:肛門突然劇烈疼痛,並出現壹個腫瘤,腫瘤非常敏感,稍壹觸碰就會引起疼痛,所以排便、坐下、行走,甚至咳嗽都會加重疼痛。
混合痔:是內痔和外痔的靜脈曲張,相互溝通重合,括約肌之間的溝消失,使內痔和外痔形成壹個整體。具有內痔和外痔相同的特征。
肛瘺是發生在肛門附近和直腸下部的瘺管。肛瘺壹般由內口、外口和瘺管三部分組成。內口多在肛管齒線附近的肛竇內;外口在肛門周圍的皮膚上,有時不止壹個;瘺壁由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肛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30-40歲人群發病率較高。病程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肛瘺的主要癥狀是局部流膿、濕癢、疼痛。初期膿液較多,黃色粘稠,糞便有臭味。久而久之,膿液逐漸減少,有時無,稀如水。如果太累,膿液增多,可能會流出糞便。有時瘺管外口可暫時閉合,但不久患者會出現發熱和局部腫痛,可將閉合的外口再次刺破,膿液流出後癥狀逐漸消失。壹般肛瘺暢通時無疼痛,只是局部有脹脹感,但也有因內口大,糞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的疼痛,特別是排便或發生炎癥時。由於膿液不斷刺激肛門周圍的皮膚,可引起肛周瘙癢,也可伴有肛周濕疹。急性炎癥期或慢性並發肛瘺可伴有全身癥狀,如發熱、貧血、消瘦、食欲不振等。肛門麻痹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