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如何治療肺源性心臟病?

如何治療肺源性心臟病?

總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指以慢性肺和胸部疾病或慢性肺血管疾病為主要表現,逐漸導致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的壹類心臟病。是壹種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數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寒冷地區、高原地區和農村地區患病率較高。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是最常見的原發疾病。急性發作多見於冬春季,常因呼吸道感染導致肺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為原發性肺部疾病的癥狀、肺氣腫和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征以及肺性腦病。心電圖、x光檢查和診斷。治療主要是控制感染,改善通氣,合理氧療。必要時可慎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少量強心劑。

此病屬於中醫的咳喘、痰飲、心悸、水腫範疇。本病除了肺咳、痰、喘三大癥狀外,還有心、脾、腎等臟腑的癥狀,如心悸、氣短、紫紺、厭食、腹脹、水腫、少尿等。病機多為實質虛,實質實。急性發作時,新感誘發外邪,使病情嚴重發展。

待遇1。外寒內飲證的主要癥狀是咳喘,不能平臥,痰白而粘不易咳出,唇、舌發青,苔黃白,脈數。方毅小青龍湯由黨參18g、桂枝10g、阿莎麗3g、幹姜6g、白芍12g、麻黃5g、五味子6g、南瓜12g、銀杏葉10g、桑白皮65433組成。

益氣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劑緩解麻黃汗出表證,平喘,增強桂枝的化痰功效;桂枝加白芍調和營衛;幹姜、細辛,散寒溫肺,化痰祛痰;加入瓜蔞清肺化痰,益氣寬胸;桑白皮清肺平喘,利水消腫;款冬花、紫苑潤肺降氣,化痰止咳;銀杏具有祛痰、鎮咳、潤肺的作用;石膏清熱;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據說這種咳喘是慢性喘息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引起的。多痰不能平臥,邪實虛,易為外感。當妳生病的時候,它伴隨著寒冷。所以益氣散寒為標,止咳平喘為標,標本兼治。具有強身健體、平喘止咳的功效。衛氣固,外感少。以活血和胃之品,調理善後,鞏固療效,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使患者恢復正常工作。方二射幹黃馬湯由射幹65438±00克、麻黃8克、幹姜65438±00克、細辛3克、半夏65438±00克、紫菀65438±00克、冬花65438±00克、五味子6克、大棗6500克組成。

功效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劑能解除射幹、麻黃,宣肺平喘,化痰利咽;紫蘇、沈香,直肅氣;幹姜、細辛、半夏飲溫肺,減少不良反應;蟬蛻、僵蠶開肺閉肺,降逆之氣;紫菀、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棗斂肺補肺。

氣虛者可加黨參、白術。

2.痰熱阻肺證主要癥狀為飲痰、外感、咳嗽、氣短口渴、自覺內熱、四季末無溫、足浮腫、苔薄膩、脈數。方壹張氏經驗方出自張伯昆醫案,由麻黃4.5g、杏仁9g、石膏24g、炙甘草3g、黨參9g、熟附子9g、炒紫蘇9g、金鎖30g、魚腥草30g、防己12g、澤瀉18g組成。

益於工作,清心益氣,化痰清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中用麻杏石清熱化痰;加入黨參和附子以補益心氣;粉防己和澤瀉;魚腥草清熱解毒;炒紫蘇子有脫氣、平喘、止咳、化痰的作用。

按照說法,這是壹種嚴重的由外因引起的痰、肺、心疾病。痰飲皆由津液轉化,成痰飲者歸罪於肺、心、脾、腎。患者以咳痰見長,為肺氣虛痰阻所致。如果他長期生病,心臟會受到影響,心臟會很虛弱。當人體的虛與外感結合時,實際上是虛,導致咳嗽、氣喘、脈象加快,飲溢經絡、脹滿,實質上是虛而實;口渴,自覺內熱,四季末溫度不足,是寒熱混雜的征兆。根據張老的經驗,任何人治療壹種久治不愈的痰飲病,都必須探其根源,標本兼治,才能救得了。如果他壹味的治標,傷害的是他的正氣,而不是他的治療。方劑在用麻杏石幹等味清化痰熱的同時,還用人參、附子等品補心氣,標本兼治,療效突出。方格麻杏石幹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12g、杏仁10g、甘草6g、石膏30g組成。

清熱化痰,宣肺平喘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潔芳重用韓信的石膏,與麻黃* * *合用,起到清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杏仁和甘草可以化痰益氣。

根據筆記,可加入薏苡仁、冬瓜子、蘆根和地龍,以清熱化痰,平喘。

3.痰瘀心肺綜合征的主要癥狀為咳嗽、氣喘、痰多、胸悶、心悸、下肢浮腫、尿量減少、四日末排便、舌苔少而紫暗、脈滑。方毅化痰祛瘀湯由桃仁12g、杏仁12g、地龍15g、昆布15g、瓜蔞15g、白術15g、琥珀3g、檀香6g、浮石65433組成。

來源(朱良春,新中醫;1983;(11): 18)祛痰化瘀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桃仁破血化瘀,潤燥滑腸;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廣地龍清熱通絡,平喘利尿;瓜蔞潤肺化痰;白術健脾化痰;琥珀鎮靜神經;檀香調氣和胃;浮石清肺火,轉老痰。

據說口唇、舌苔黑紫,辨證屬於血瘀。痰熱瘀滯於肺,氣道不通,故發生咳喘;如果肺不能通過水的通道,就會出現水腫和心悸。大便不通的主要原因是肺,肺覆蓋肺和大腸。治療方法是宣肺化瘀,化痰利濕。方格血府逐瘀湯,源於《醫林改錯》,由川芎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殼6克、牛膝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甘草6克組成。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可解決瘀血郁結於胸,使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肝氣失軟;如果瘀血轉化為熱,就會造成瘀血熱上,胃氣上。處方中的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殼、桔梗開胸行氣;牛膝導致熱降;地黃清熱養陰;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據文字記載,此方為王清任治療胸痹、氣滯,配伍得當,療效確切。也可以選擇桃紅四物湯。

4.陽虛水濕證的主要癥狀是心悸、氣喘、咳嗽,不能平臥浮於面,下肢浮腫,甚至全身腫脹,脘腹脹滿,小便短赤,畏寒怕冷,口唇青紫,舌苔白滑,脈沈細。方毅真武湯出自《傷寒論》,由附子65438±00克、茯苓65438±00克、白術65438±00克、白芍65438±00克、生姜3片組成。

功效: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劑可解決脾腎陽虛、水氣郁滯、氣化不暢而導致小便不利的問題。水蒸氣溢出皮膚,所以四肢腫脹;濕邪下註,故腹痛不宜;筋沒了營養,身體就震動了。三焦水郁是本方的主要病機,治療應以溫補腎陽、健脾利濕為主。方中熟附子溫腎助陽;茯苓、白術,健脾化濕利水;生姜散濕氣;白芍有收斂護陰、止痛利尿的作用。

註:趙喜武名老中醫經驗方:石膏12g、麻黃3g、甘草9g、茯苓12g、白術9g、白芍9g、附子6g、生姜9g、車前子15g、白茅根30g、杏仁9g、大棗9g;浮腫,心悸,氣短,躺不下:加沈香,黑白醜,椒目,痱子。方二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由茯苓30g、桂枝12g、豬苓16g、澤瀉16g、白術10g組成。

功效:益心陽,化氣為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中茯苓為王。服用茯苓健脾利濕,潤燥化飲,既能消除聚飲,又能祛除飲邪之源。喝酒是陰邪,不溫,所以我用辛溫的桂枝,溫陽降沖動。本品與茯苓同用,能溫陽助飲,又能化氣為水,尤能平沖降逆。桂苓相和,益壹溫二,通陽化氣,利濕飲。對於水呆而飲寒者,其溫補滲益之功卓著。濕發於脾,脾陽不足則發於脾。故輔以白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脾健,水濕自除;甘草為佐,其壹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其二有恢復脾胃運化之權。藥只有四種,配伍嚴謹,溫而不熱,益而不烈。

氣虛者可加人參、黨參。

5.陽虛證的主要癥狀是面色晦暗,唇肢發紺,咳嗽氣短,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四肢冰冷,脈沈,舌質紫暗,苔白灰。方醫回陽湯來源(魏長春,浙江中醫學院,1989;(10):422)

它由茯苓9克、黨參9克、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幹姜3克、黑錫3克組成。

效果是復陽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黑西單溫柔剛強,鎮富陽;茯苓利水消腫;黨參益氣健脾;附子歸陽救逆,幹姜溫中散寒,歸陽通脈;炙甘草具有調理急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

註:加人參補氣,肉桂恢復楊燦。嚴重的可以用西藥治療。方劑2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組,15g熟附片,9g幹姜,8g炙甘草。

效果是復陽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如果藥方能解決陰陽兩虛,必然是陰寒,病情嚴重,正氣衰減。患者缺乏陽氣溫體,脾土不能溫,心神不能溫,氣血不能勵。所以要用附子,附子辛熱,能歸少陰經,以回陽救逆。方中熟附片能回陽救逆,祛陰寒;幹姜溫中散寒;炙甘草能溫中益氣,還能控制伏燥、降燥。

根據聲明,此例肺心病有哮喘的危險。勞偉認為該證雖為外邪所致,但體溫不升,無表癥,無痰熱互結之兆。屬於精氣不足、氣陽失和的久病,不需要宣肺,急需補氣、溫裏、回陽。

  • 上一篇:鄉敬老院院長先進事跡
  • 下一篇:為什麽生氣會傷眼睛?怎麽緩解上火引起的眼睛疼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