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端午節
是小孩子打扮的節日,小孩子要穿“虎頭鞋”;用有虎、蛇、蚌、蟹、蜈蚣圖案的花布制成的上衣。胸前佩戴老虎或其他動物造型的香囊,內裝草藥,或用絲線掛在脖子上,或穿彩色絲線等。,以表明它是邪惡和不祥的。也可以用絲線織壹個小網兜裝鹹鴨蛋,穿在胸前。家人用雄黃酒擦拭耳朵、鼻子、腳、手掌、肚臍等。為了孩子,為了驅除瘟疫,為了解毒,為了安全度過酷暑,不被傳染。
淮河在古代曾是楚國的地盤,歷史上蚌埠的龍舟賽相當盛行。民國初年,市區的店鋪有全日或半天的假期,準學徒去淮河看龍舟。100多家糧食公司的槳(船)上都有小三角紅旗,上面寫著自己糧食公司的字號。老板和家人盛裝登上,與有往來的糧船共慶節日,同時觀賞龍舟。普通大眾中也有人租船觀看。有時,河中有幾十條龍舟,競爭對手多為鹽糧駁船船夫。節日期間,岸上桅桿林立,河中央龍舟爭奇鬥艷,數百艘劃艇穿插其中,擠滿了河道。城裏已經是空巷,往岸邊擠,形成人墻。水上紅旗飄揚,岸上鑼鼓震耳欲聾,回蕩著歡呼聲。龍舟比賽相當壯觀。每艘龍舟上,都有壹排小夥子,戴著紅領巾,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手搖木漿,劈波斬浪如離弦之箭,兩岸觀眾的鑼鼓聲、號角聲、歡呼聲響徹數裏。比賽在早上開始,在日落時結束。除了龍舟賽,遊船上還經常上演“水中摸洋錢”、“四爺鉆面缸”等小戲,漁民和婦女互相做遊戲,有時還故意落水露水,引起看龍舟的人陣陣笑聲。這種習俗在20世紀50年代初消失了。
工廠店規定舊社會端午節壹般工廠店總要擺酒擺肉,讓徒弟們吃喝。從五月初六開始,店員不用上夜班就可以睡午覺,壹直到九月重陽節。各店所欠的賬要在節前結清。遊泳者必須為茶水服務多付錢。醬園店根據每筆交易的大小,向經常前來采購的廚師、阿姨贈送“洋件”,數量不等。
民間衛生習俗:城鄉人民在端午節時,在庭院土角落噴灑雄黃酒消毒殺菌。孩子們在腳、手和脖子上戴上香囊,用芳香的氣味驅趕蚊子和蒼蠅。艾經常被插在家家戶戶的門前,插在婦女和孩子的頭上,用來辟邪和瘟疫。有句童謠:“端午不戴艾,死了就成老龜殼。”農民們經常采摘菖蒲、車前子和艾葉在屋檐下曬幹,夏天用來燒水消暑。端午節那天,捉蟾蜍(俗稱猴子)往肚子裏塞墨塊,曬幹後磨碎,用來治臉頰。但據農民傳說,這壹天蟾蜍極難見到,有“猴群躲端午節”之說。自端午節以來,城市地區的富裕家庭都吃素。節日過後,城鄉男女老少都會換上春裝,有“吃端午粽子,送棉衣”的說法。
端午節的飲食端午節前,普通家庭會包粽子。清明節前的鹹鴨蛋,端午節拿出來和粽子壹起吃。以前早上買糖餅油條當早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時也普遍使用端午食品,這種習俗已經淡化。
第二,中秋節
在過去,除了吃月餅,普通人還會烤餅幹,買魚和蔬菜當飯吃。懷遠石榴是中秋節的好水果。除了結清往來賒賬,店家還要在節前給商會裏的重要人物和社會上有人脈的人送禮、應酬。20世紀30年代後,使用爾瑪依娜路上四美茶葉店出售的香煙、葡萄酒、罐頭食品、罐裝餅幹和其他包裝禮品成為時尚。小農村的富人家,壹般會立案燒香,並贈送月餅、石榴等祭祖之物,中秋節全家圍坐在明月下團聚。還有年輕人挑冬瓜畫五官,送不孕夫婦,祝早生貴子。有的孩子去地裏“偷青”(花生、蘿蔔、向日葵),壹邊吃壹邊樂。20世紀50年代以後,許多城鄉中秋的舊習俗逐漸被摒棄或淡化,壹些吃月餅、改進節日夥食等習慣得以保留。中青年家庭經常在這個節日給父母送禮物,和家人壹起吃“團圓飯”;如果臨近國慶,兩個節日是壹樣的。節假日期間人際交往多,市民愛上街購物或帶孩子遊玩。
3.舊時過春節,蚌埠普通家庭在臘月初八後開始置辦年貨,稱為“吃完臘八飯,明年再辦”。12月23日是祭竈節,30日晚上全家團聚。正月初壹,立春,人們互相拜年,吃喝玩樂,走親訪友。過了第五年的第五天,“接財神。”元宵節在15號慶祝。皖北的各種風俗和城鄉有很多相似之處。
《臘八飯》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在鳳陽放牛。他很餓,但他挖出了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所以他煮了粥來充饑。他當了皇帝以後,還是吃這種粥,取名“臘八粥”。蚌埠鳳陽人,過去講究吃臘八飯,用大米和五谷雜糧煮粥。這種習俗如今已不復存在。
舊社會祭竈,郊區風特別大。俗話說“祀君三(23),祀民四(24),祀龜五(25),祀龜六(26)”(後兩天指的是龜頭、鴇母和妓院妓女的祭祀日),但大多數人都選擇在23日晚上祭祀竈臺。在向爐子獻祭時,虔誠的家人們會設立壹個盒子來燒香和擺放供品。在祭竈時,人們的心態因家庭而異:富裕的家庭祈求長壽富貴,勤勞的人們很少有溫飽和安寧來慰藉自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在祭竈之前,城市的街道上經常有賣大米的“蜜瓜”。市民們買回家放在碗裏,用開水焯壹下,然後和炒面拌在壹起,卷成條狀,切成小方塊,做成又脆又甜的面糖。蚌埠人稱之為“祭竈糖”,這壹習俗從未間斷。
蒸饅頭臘月二十六過後,郊區的普通家庭主婦都在忙著蒸饅頭。偶爾有紅棗等餡料的包子裝滿籃子,全家人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有些大包子是二月二才吃的。新年伊始,人們壹般不做飯,而是吃包子。農民稱之為“糧食儲存在家裏,小麥卻變黃”。城市居民還蒸饅頭以“將食物留在家中”以求好運,他們可以在節日期間盡情歡樂,無需移動煙花。蒸饅頭避免孩子在壹旁指望。
農村的窮人經常出去躲年前欠地主富家的債,換上新門神才不敢回家,說過年就像過海關。因此,有人用春聯來表達自己的悲傷:“每頓飯都吃,不是每頓飯都吃,而是每頓飯都是斷斷續續的;借新賬,還舊賬,賬不清。"
收賬和端午節、中秋節壹樣。春節前,市區各商業店鋪的賬都算清了,老百姓欠什麽,欠什麽,都算清了。除夕夜,晚飯前,店裏的壹個徒弟來收賬。
除夕團圓飯在舊社會,除夕夜,全家老少聚在壹起吃晚飯。妳應該在飯前祭拜妳的祖先。年飯裏壹定要有魚,意思是“壹年多”;雞肉是“幸運”的,豆腐是“祝福”的有時年夜飯要在午夜後吃,這意味著家人團聚,告別舊年,迎接新年。飯後,主婦在竈前焚香接“竈神”。晚輩向長輩磕頭“請辭”,未成年子女可以拿到用紅紙包著的“壓歲錢”。除夕不關燈,是“長命燈”。大廳裏壹家人圍著火盆聊天,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但60年代以後,祖先崇拜和“竈神”已經逐漸消失。晚餐時間在晚上或中午。進入80年代後,除夕夜,各家各戶壹般都在看電視上的春節晚會節目,歡聲笑語慶祝新年。午夜燃放鞭炮來迎接春節。
年卡裏的老年三十,城裏的店鋪和廠家老板多派幾個徒弟挑燈夜戰,找壹些店鋪和大戶,從門縫裏投年卡,往往壹晚上投幾百張。這個片子是紅色的,上面印著“祝賀春節”“恭喜發財”的字樣。老板沒有親自登門祝賀,作為先拜年的禮物,也借機擴大自己的業務影響力。
舊社會過年賭博,城市農村都盛行賭博,尤其是農村,這真的是春節的陋習。城裏的商店將在新年開始賭博,在生意上試試運氣。農村賭博除了當時的社會原因,也是因為1935年淮河壹場洪水,大面積河灘地征收不確定。很多家庭無法擁有安居樂業的愛情,甚至連茅屋周圍都沒有種上樹。所以農民常說“賭贏了就要飯吃,輸了也叫水飄走”。嗜賭如命者,兩張牌九,翻翻就有輸贏。這裏有很多破產的人。民國15 (1926)年,西郊席家溝有個農民,秋後想盡辦法討個老婆,但春節賭博失敗,於是賭新娘又輸了。在被強制送新娘回家的時候,她看到新娘已經聞訊上吊了。
在舊社會的農歷五月,人們不出去拜年,全家人聚在壹起,俗稱“過年”。商人也有在這壹天接待“財神”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
吃春酒初二到初十五期間,親朋好友互相邀請,辦酒席,稱為“邀春酒”。在過去,這種趨勢盛行於城市人,尤其是富裕家庭,以便聯系和社交社會關系或在業務上招待人們。請不要退春酒。
元宵節元宵節俗稱“湯圓子”。在過去,各家各戶在正月十五晚上煮元宵,並準備酒和菜肴。這壹天也是元宵節。十四個燈“開”,十五個“開”,十六個“關”。壹般在店鋪門前掛兩盞紅燈籠,有的店鋪在燈上貼“字虎”吸引路人觀看。普通居民的孩子晚上選擇燈籠在門口和街上玩耍,有“麒麟送子”和“鯉魚躍龍門”樣式的燈籠。正如壹首童謠所說:“正月十五大如過年,轉身拾壹枚太平幣;太平錢有四個字,千年盛世。“鳳陽和懷遠是晚上遊樂園玩花鼓燈最好的人。女扮男裝的“蘭花”和“傘柄”兩人對唱花鼓花燈歌,扭扭捏捏地唱著,博得陣陣掌聲。此外,還有旱船、蛤蜊舞、踩高蹺等遊樂活動。那壹夜,除了在農村家庭門口掛紅燈籠,孩子們還經常聚在壹起點燃篝火,用舊掃帚頭或柴棍拋向天空,稱為“火把”。然後,大人和小孩壹起提著燈籠,在集鎮上玩耍。集鎮裏有耍獅子撐旱船的人,也有騎驢的娘子,坐單杠轎子的四阿公,踩高蹺的鬼。有些高蹺隊逐村到集市上比賽,稱為“踩街”,直到深夜。
新中國成立後,蚌埠逐漸從壹個老商埠變成了壹個工業城市,商人過節“攢錢”“投賀年卡”等特有現象消失了。民間迷信和禁忌越來越淡漠,過年賭博作為壹種陋習被禁止,但過年團聚、遊樂、吃飯的習俗卻是壹樣的。1958之後,黨和政府倡導移風易俗,開始改變傳統的春節民俗。各工廠企業紛紛主張春節期間打破常規,加班加點增產,雙薪;師徒聚會慶祝,擺脫燒香祭祀等迷信活動。1965期間,全市開展“倡導革命春節”活動,開展班級教育,回憶慘痛經歷。壹些工廠曾經在春節期間組織員工吃“憶苦思甜”。“文革”期間,春節的習俗被淡化,春節的喜慶氣氛充斥著“大量的巨大努力”。1977之後,春節作為人民的傳統節日,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有關單位在春節期間舉行了許多大型娛樂活動,如玩龍燈、劃船和舞獅。1984、1985正月十五,各機關、工廠、團體在統壹組織下舉行燈會比賽。
附:老春節淮河船民的獨特習俗。
船民和陸地上的人在同壹個季節慶祝春節,但因為他們以在水上航行為生,所以他們有更多的迷信。與陸地相比,它們獨特的習性如下:
照船照船,又稱“遼船”。除夕夜的早晨,船民們爭先恐後地早起,為的是早點見到“財神”。壹家人起床後,先點燃火把,圍著船走壹圈,意思是用火趕走厄運,以免惡靈附在船上。
掛紅花的船夫進入臘月,買壹只單冠、翹尾巴、無毛的紅公雞。夕陽船挪開後,先點香磕頭,燒黃紙,然後在船頭殺雞,在船前浪板上放血,意為“走紅”開財門。船民們在浪板上用雞血抽血的時間越長,就會越高興,以為新的壹年可以多做些長途生意,發大財。
吊紅敬王後或初壹上午,船夫在船頭設香案供紅公雞(此雞吊紅後為公雞,捋毛時頭、尾、翅各留壹撮雞毛,意為活雞)、鯉魚、豬頭(四蹄壹尾,意為全豬)、饅頭等。,以敬王王。窮船工只用雞蛋、豆腐、槽肉作供品,稱為“小三獸”祭祀時,黃河船工配有大鑼,每三次停壹次。鑼的節奏是先緊後緩再緊,停了就放壹個大鞭炮。我再也不會為了好運出航了。
貼春聯要看船的位置。《弓行千裏無波》和《舵後風送九洲》這兩本書分別貼在前後浪板上;艙口兩邊貼著《開門見江寶藏》《水桶遍地賺錢》的書;《擡頭見幸福》這本書貼在門的上方;《為我賺錢》這本書貼在門的上方;大桅桿上貼著“將軍四面威風凜凜”或“九天雷真四海”的書;《二將軍掛封侯》這本書就貼在第二根桅桿上;《三將軍誌如神》這本書貼在將軍欄(也就是電報欄)。此外,船頭上貼著三個“福”字,船尾上貼著三個“陸”字(寫在綠紙上)。
蒸蒸蒸蒸饅頭船夫的面館櫃臺只能用手捏,不用刀,生怕刀把“面龍”給掐斷了。蒸第壹鍋饅頭時,先放壹個在盤子裏,放在頭上作為標誌。別人看到了,就不會再互相串船了。開籠取熟饅頭,重復“元寶滿倉自買自裝”等吉祥話。
新年第壹天,船夫不再從河裏取水,第三天燒香後才取水。同時要準備壹個汙水桶,用過的水會暫時存放在桶裏,第三天以後才能倒,否則就倒掉了。
掛紙,又稱“掛廊”,在除夕進行。船夫把紅綠紙剪成菱形圖案連在壹起,粘在芝麻桿上,掛在主艙口。芝麻莖的意思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連紙都是生意不斷的意思。壹般有船夫在第三年的第三天或第五天脫下,燒香後燒掉,稱為“送伴”。有壹句老話:“燒紙三天後,我們將繼續我們的老生意”。公司送來後,船夫開始過正常的生活。但有錢的船夫,往往在正月十五後燒香放炮,然後起錨起航。
盛達旺旗淮河上的河南幫、黃河幫的船民,大部分都是在除夕夜這壹天晚上幹的。旗幟呈長方形,紅色(白色也有用)。壹個人邊唱邊漲,其他人都不錯。它停在前半段,午夜升到前半段,第壹天早上升到旗桿頂端。第五天中午降旗。
直播船是船夫在除夕夜的集體活動。壹般是船夫或男子為號長,拿著鏈子搖著唱“活船歌”(打號),然後大家應聲“丫丫喲”,用腳在船上跺。平時船工愛船,現在就怕木板跺不響。當許多船在壹起時,直播船的歌聲和跺腳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夫們慶祝新年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