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傳說是華佗發明的壹種麻醉劑,用於外科手術。東漢末年,魏、蜀、吳相互爭鬥,戰亂不斷,經常打仗;再加上天災人禍,軍隊和老百姓傷病很多。華佗是壹個有求必應的人。不管他是軍人還是平民,只要找到他就給他治療。他醫好傷病員後,還有截肢的,截肢的,剖腹的,縫補的,各種傷。但是,那時候還沒有麻藥。每當進行剖腹手術、截肢手術等重大手術時,傷病員都無法忍受手術的痛苦。他們有的暈倒了,有的痙攣了,恐怖得讓人無法忍受!
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華佗想了許多辦法,做了許多實驗,拜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具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許多不同的配方,終於成功地試驗出了用於手術的麻醉劑。
華佗
文明,沛國僑縣人,東漢末年名醫,與董楓、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年輕時留學,行醫遍布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學醫不求上進。他醫術全面,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的臨床診治中創造了多項醫學奇跡,尤其是開創了麻沸散和剖腹術,被後人稱為“外科大師”、“外科鼻祖”。
馬飛三的《後漢書·華佗傳》和《三國誌》都記載:
“如果疾病局限在內部,針灸和藥物無法觸及。就是先用酒把麻煮掉,讓妳醉得無眠。因為痰(kū,剖開)會把妳切開,積(坨)。”“如果疾病累積,針灸和藥物都達不到。非要切,就喝,壹會兒醉,壹會兒什麽都不知道。若病在腸,則破洗,揉腹。也就四五天,也不疼,人家也不會打自己耳光。壹月,風平浪靜。”
這種神奇的麻沸散的配方是怎麽煉成的?可惜華佗創制的散藥方早已失傳,現在有兩種說法可以追溯:壹是有人認為散可能是曼陀羅等人配制的,李友《宋史》說:“放了曼陀羅花酒,就醉了...然後殺了它。”第二,據《後漢書華佗傳補》壹書記載,“馬飛三方:荸薺、當歸、茉莉根、石菖蒲。”書中沒有具體說明這個聚會的來源。但壹般認為此方出自清代趙學敏《川雅內篇》中期的“換膚麻藥”。至於這個方子是否符合麻沸散的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處於長期動蕩和割據狀態。醫學在脈學、針灸、方藥、傷科、保健、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成就,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這個時候麻沸散的出現,讓中醫外科有了更進壹步的發展。
妳被上面的中醫故事吸引了嗎?邊肖告訴妳,想了解更多的中醫藥文化,可以去杏林大觀園的“國藥博覽園”看看!
杏林大觀園將在園區中心建設占地180畝的“國藥博覽園”,其中中醫藥文化展廳占地12畝,建築面積3600㎡。它包括五個展廳:黃奇芝藝術館、滇南草藥博物館、中國醫學歷史博物館、中國醫學歷史博物館和少數民族醫藥博物館,以及壹個60平方米的中藥經典方劑走廊。以繪畫、雕塑、文物等模擬手法,系統再現了五千年來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方法、中藥加工業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