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壹般指臨床上的許多痰證。
怪病是指臨床上很難對發病機理進行鑒別分析,無法明確確立是什麽致病因素在起作用。這個時候可以從痰來論證。名醫朱增柏說“痰多之怪病”就是這個意思。
都屬於腎,也就是說痰證的治療需要從脾腎入手,而不是看痰治痰。
“脾為痰之源,肺為藏精之器”出自清代李《以證治痰證》。這壹經典理論從痰的病理角度解釋了肺與脾的密切相關性,對痰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們通常這樣理解這句話: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有關。主肺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入肺時,容易導致肺中的津液凝結成痰。脾主運化,即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運輸到各個器官。如果濕氣侵入人體,或者想得太多、勞累、飲食不當,就會損傷脾臟,使其失去運化功能,使水郁凝結成痰。
如果深入思考,當脾失去運化功能,導致水濕內結時,水濕內結應該是“飲”,與“痰濕”不同。喝水只有經過火的錘煉才能變成痰。
如何深刻理解這句話?首先,讓我們回顧壹下脾臟的功能。
01
皮朱雲華
脾主運化,指運;吸收和消化。脾主運化,是指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吸收和運輸到所需部位的生理功能。
(1)水谷運化:脾運化食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食物和飲料進入胃後,通過胃的“分解”和蠕動,把食物變成稀粥狀的食糜,經幽門和十二指腸進入小腸。這個過程只能靠磨煉來完成。
第二階段:食糜到達小腸後,會通過小腸的“化學”作用“泌濁”,然後分解成有用的營養物質和無用的渣滓,從而徹底消化食物。這個消化過程只能靠脾臟的健康功能來完成。
第三階段:幫助腸道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在脾氣的幫助下,食物的消化和“泌濁”完成後,消化後從食物中分離出來的營養物質需要通過胃腸道吸收,才能分布到全身,供人體需要。這個過程也必須依靠脾氣的輸送功能來完成。因為脾具有消化飲食、吸收和運化食物精氣的功能,而營養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也是氣血津液生成的重要物質來源。所以《內經》認為脾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這與自然界的“土”能滋養萬物有關。
(2)津液:脾既能津液,又能水谷和精微。脾主運化水,也就是說,脾能吸收和運化水,防止水在體內過度停滯,維持人體水液的相對平衡。所以脾維持水液的相對平衡,也叫水濕之運。喝進人體的水通過脾的吸收和分布到達身體各個部位,起到滋養潤澤的作用。同時,脾臟將代謝後多余的水分及時輸送到人體的肺、腎,通過肺的推進和腎的蒸騰氣化,通過汗液、尿液、呼吸、大便排出體外。
0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