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患者適合做人工關節置換?
我們認為,除了急性感染性疾病、活動性結核和血液系統疾病外,許多疾病引起的關節疼痛和嚴重功能障礙都適合進行人工關節置換,但應考慮患者的年齡。主要包括: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畸形或關節破壞;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功能喪失;局部關節嚴重粉碎性骨折或創傷性骨關節炎;感染引起的關節功能喪失,包括特殊感染;晚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老年股骨頸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引起的關節痛;關節內和周圍的骨腫瘤。
哪些人不能接受人工關節置換?
感染病竈如癤、癰、扁桃體炎等患者。千萬不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因為感染的細菌會隨著血流到達被置換的關節,造成手術感染。感染後需要取出人工關節,控制感染後再重新安裝壹個關節。這樣壹來,不僅費用會成倍增加,還會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因為人工關節畢竟是機械性的東西,磨損後不會自行修復,即使沒有手術並發癥,幾十年後也會磨損嚴重,需要重新更換。所以年輕人要盡量避免人工關節置換,而60歲左右的人如果裝上人工關節,可能會終身使用。年紀大了置換關節也要慎重,因為老年人重要器官的功能已經下降,對大手術的耐受能力較差,但目前80多歲置換關節的人也不少。筆者為90歲以上的人完成過多次關節置換,其中年齡最大的是100歲,效果都很好。德國有壹位103歲的老人,因為外傷導致股骨頸骨折,進行了左髖關節置換,在105歲時,因為右股骨頸跌倒,進行了右全髖關節置換術。這說明老年患者也可以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只要全身狀況良好,可以耐受手術。值得註意的是,關節本身並不運動,只是在肌肉的驅動下運動,因此肌肉癱瘓嚴重的患者無法通過人工關節恢復行走能力。
如何選擇壹個好的人工關節?
不同的患者應該選擇不同的人工關節。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無論是假體本身還是手術操作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與此同時,人工肘關節、人工踝關節、人工指間關節、腰椎椎間關節(或人工椎間盤假體)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也有了很大發展。人工關節假體壹旦放入人體,就不方便隨意“更換”,即使“更換”也要花很多錢。所以,如何選擇壹個好的人工關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慎重選擇。
人工關節的使用效果如何?
人工關節手術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消除關節疼痛,大大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目前,越來越多的患者願意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目前臨床使用的人工關節,95%以上在植入20年後還能繼續使用。尤其是對於受損的膝關節,其他的治療方法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患者的運動量、人工假體的選擇、醫生的手術技術、自身條件等。
壹般治療和康復流程?
病人入院後會進行常規檢查,如抽血、拍x光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人工關節。如果沒有大問題,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通常在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從皮膚切開、全髖關節置換到傷口縫合,50-60分鐘即可完成,壹個全膝關節置換不到壹個半小時。術後第壹天,病人可以平躺在床上,活動四肢。術後第二天,他就可以坐起鍛煉了。第三天,他可以拄著拐杖慢慢走路,自己上廁所。到術後六周,壹般可以不用拐杖練習走路,逐漸恢復正常生活。老人身體虛弱,過幾天該不該下地?相反,老年人身體不好,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心肺並發癥和血管栓塞。手術後他們必須堅持早下床。大多數患者術後通常會有短暫的疼痛,但疼痛會在幾周到幾個月後消失。
人工關節可以用多少年?
如果選擇的人工關節質量可靠,手術技術達標,且患者沒有太重的體力勞動,80%的患者可以使用30年以上沒有問題,幾十年後可能會因磨損而需要更換部分部件。然而,壹些患者仍然有人工關節的其他問題。粗略估計,每年有近1%的人工關節置換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探查關節情況。主要原因是感染和關節磨損產生的碎屑導致的骨質溶解吸收,導致人工關節松動,不得不再次更換。
人工關節置換術可能出現的並發癥有哪些?
手術本身會有壹些並發癥,尤其是術後早期感染和深靜脈栓塞,醫護人員很難控制。早期感染的發生率約為1%,而深靜脈栓塞的報道不壹,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幾十不等。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肥胖高脂血癥患者越來越多,是深靜脈栓塞的重要原因。深靜脈栓塞可引起肢體腫脹,栓子壹旦脫落,可隨血流到達肺部,造成致命性肺梗死。除藥物預防外,術後早期活動可減少深靜脈栓塞的發生。其他並發癥,如神經血管損傷和術後關節脫位,可以通過提高外科醫生的技術來避免。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需要註意什麽?
出院三個月後,患者壹般會去醫院復查,拍x光片,了解關節假體的位置和穩定性是否良好。術後半年再檢查壹次,然後每半年復查壹次片子。如因意外情況出現不適或關節損傷,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術後患者還應註意積極治療扁桃體炎、皮膚感染、手足癬等感染。術後可進行騎車、散步、跳舞、遊泳等運動,但不鼓勵跑跳、長距離行走、爬山等劇烈運動。
3市場編輯
中國每年有20萬例人工關節置換。近20年來,我國關節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其中老年性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5%患有骨關節炎,我國約有6543.8+0.2億人患有此病。關節置換的數量每年增加30%以上。在我國,骨關節炎的人數占總人口的3%,類風濕患者占0.3%,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約占0.3%。雖然這幾千萬人不壹定需要手術,但需要手術的人數至少是做手術的10倍。也就是說,需要人工關節的人數在200萬以上,以每例4-6萬元的材料成本計算,理想的市場需求在800億以上。但目前需要手術並進行手術的人群比例約為10%-20%。也就是說,目前的市場規模在80億到6543.8+06億左右。隨著生活的改善,醫療改革的深入,醫療條件的改善,目前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增長率為30%。
【1】:關節、創傷、脊柱。近10年來,我國骨科行業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中國每年需要50萬套人工關節。自2000年以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收入和利潤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9%和41%,遠高於醫藥行業21%和23%的整體增長率。但醫藥制造業比重遠低於國際水平,市場增長空間很大。隨著新醫改的出臺,在醫保擴面和基層醫療體系建立的帶動下,未來三年醫療器械行業CAGR將超過25%。人工關節行業利潤率20%-30%,高於醫療器械行業。30%以上的市場規模增速高於國際10-15%的增長水平,人工關節行業增速高於醫療器械30%。對比發達的國際人工關節行業經驗,未來5-15年中國發展速度30%,市場有5-6倍的發展空間,是快速發展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