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經熱滯:
主要表現為初起痤瘡,紅腫疼痛,面部瘙癢,口幹,小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浮。
治療以清肺涼血為主。常用方劑為琵琶清肺飲,主藥有:琵琶葉、桑白皮、知母、黃芩、金銀花、赤芍、石膏、甘草等。
(2)脾胃濕熱證:
主要表現為痤瘡,連續不斷,可擠出黃白色碎米狀脂栓,或膿液,面油光亮,混有口臭和口苦,食欲好壞,大便粘稠,舌苔黃膩,脈數治以清利濕熱為主。常用方劑為芩連平胃散,主藥有:黃連、黃芩、白術、厚樸、白花蛇舌草、茵陳等。
(3)血瘀痰凝證:
主要表現為長痘痘,質地較硬,觸碰壓力時疼痛,或面部凹凸不平如橘皮。女性可出現月經量少、痛經、經期痤瘡加重、舌淡苔薄、脈澀等癥狀。A型多見於長期慢性痤瘡患者。
治療以活血化痰、軟堅散結為主。常用方劑為大黃蟄蟲散,主藥有:大黃、蟄蟲、水蛭、白花蛇舌草、桃仁、紅花、益母草、陳皮、白術、生甘草等。
(4)不規則崇仁卡:
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調,腹痛,或皮疹增多加重,舌紅,脈細。陰虛的人往往伴有腰疼、五心煩、口渴等。陽虛的人往往四肢不溫,平時覺得冷,面色蒼白,口唇蒼白,經期小腹冷痛,發熱減少,舌淡,苔白,齒痕,脈沈。
治療以調和沖任為主,陰虛常用的中藥是白質地黃丸,陽虛常用的是桂露補腎丸。飲食:麥冬骨頭湯,當歸生姜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