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雖然滋補和治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的。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完善的指揮和調節系統,養就是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來抵禦外界的各種不利因素,戰勝疾病。人類的很多疾病單靠吃藥打針是很難治愈的,註意養病比治病有更積極的作用。
在現實案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慢性病患者的癥狀是極難控制的。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患者仍然我行我素,繼續著不利於疾病的生活方式,這裏舉幾個例子:
比如壹個喜歡喝酒的人,急性肝炎後接受醫生的護肝治療。但如果他仍然堅持喝酒,那麽他可能會出現急性肝壞死,從而引起黃疸、肝昏迷等癥狀;壹個愛吃辣椒的人在急性扁桃體炎後接受了醫生的抗生素治療。但如果他仍然堅持吃辣椒,那麽他可能會出現急性敗血癥,從而引起高燒、昏迷等癥狀;壹名吸煙者在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後,接受了醫生的抗生素治療。但如果他仍然堅持吸煙,那麽他可能會出現急性呼吸衰竭,從而引起憋氣、昏迷等癥狀;壹個愛吃羊肉的人在上呼吸道感染後接受了醫生的抗感冒治療。但如果他還堅持吃羊肉,那麽他就可能得了肺炎,會出現高燒、呼吸困難等癥狀。這樣的例子很多。
所以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壹定要糾正自己錯誤的生活方式,否則無法康復。這就是為什麽要求把病人分成三份和七份。
2.飲食是三分治七分養的金鑰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有“飲食宜節制,五味宜和”的名言。文章中“虛要補,藥要除,食要隨”的文字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單純依靠藥物,必須密切配合飲食調理。人生病時,臟腑氣血津液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和消耗,尤其是急性高熱、嘔吐、腹瀉以及腫瘤、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會損傷正氣和陰血。飲食調養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補充、支持和丟失營養物質和體液,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修復組織。
根據急慢性疾病的損耗特點,中醫側重於護理“胃氣”和疾病康復兩方面的飲食護理方法。
所謂呵護“胃氣”,就是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會受到影響,使其功能下降。此時不宜吃油膩、油膩、甜膩、濃稠、辛辣的食物,以免增加脾胃消化吸收的負擔,再次損害脾胃的功能,而應選用清淡、營養、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雞蛋羹、蛋花湯、牛奶、豆漿、豆漿等。這種飲食對於急慢性疾病,特別是對於急性發熱、嘔吐、腹瀉等疾病具有現實意義。正如《內經·蘇文》所說:“少熱則復,多食則失”。是指發燒時,體溫略有下降或剛治療後恢復正常,渴望吃肉或多吃點來彌補。這樣壹來,很容易使發熱復發,甚至加重,因為攝入的食物過多停留在胃腸道,難以消化,反而會留下病根,即“疾病遺留或食物復吸”的發生。事實上,在患病和康復的過程中,飲食的選擇,在“疾病遺留”或“食物恢復”的問題中,不僅僅指熱病,還包括嘔吐、腹瀉等胃腸道慢性疾病。所以,不僅要註意“禁忌”的東西,還要根據病情在呵護胃氣的前提下,選擇有利於調理和滋養胃氣、促進身體恢復的食用產品。這樣才能保證“七分修”的最佳效果
疾病恢復期,粥初推時,易消化,營養豐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粥極軟膩,兼容腸胃,為上品”,又說“粥能推陳出新,益膈益胃”,如紅豆粥、綠豆粥,有解毒、消腫、除煩的作用;蓮子粥、百合粥有健脾和胃、潤肺整腸的功效,等等。可見,粥對人體的休養和康復有著非同壹般的作用。但對於氣血兩虛,但沒有實熱的人,顯然是不夠的。當采用“精不足以補味”的原則時,鮮魚嫩肉可以適當食用,正如“藥補不如食補”壹樣,以健脾胃,使氣血之源充盈,增強抗病能力,協調臟腑功能,使各種疾病得以康復。
堅持飲食調養很重要。《本草綱目》曾記載,壹個和尚治療壹個患嚴重糖尿病的病人,長年吃梨痊愈。《西域醫熱錄》中記載,張錫純治療壹位脾虛泄瀉的病人。如果他吃了健脾止瀉藥,火就逆天了(上火),然後他告訴病人,口服幾個月山藥粥就好了。這些也是“七分營養”發揮作用的好案例。但是堅持下去,持之以恒。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說的是“氣久增,物化為常”,意思是只要經常吃壹種很常見的滋補食品,就能長期起到明顯的補氣作用。
總之,飲食調養在“七分營養”的過程中,會對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治療和康復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不容忽視。
3.好的情緒是三分治七分養的關鍵。
情緒對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疾病是由不良情緒引起的,尤其是身心疾病,壹定要調養治療。俗話說“心臟病需要心藥”。情緒引發的疾病是藥物無法治愈的。只有調整情緒,同時改善情緒狀態,才能達到身心健康。
另壹種情況是,患者的病情並非情緒變化所致,但患病後,異常的情緒活動往往會加重病情。中醫有“病則抑郁,病則抑郁”的說法。臨床上也常見久病未愈的患者出現情緒異常,出現焦慮、抑郁或悲傷的情緒,而過度的抑郁和悲傷又會反過來加重病情,甚至生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受不了精神上的沖擊。如果由於過度的壓力和刺激引起情緒波動,會引起心腦血管痙攣,進壹步升高血壓。比如生氣時血壓急劇上升,會導致中風。如果妳是冠心病患者,壹怒之下,也會使冠狀動脈緊縮痙攣,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死。還有很多腫瘤、癌癥患者是在慢性病的基礎上,受到持續或強烈的情緒刺激而誘發的。
可見,患病後,不良的情緒刺激會加重病情,但良好的情緒刺激有利於疾病的恢復。患病期間,壹種輕松的心情、樂觀的情緒、開朗的精神,能使氣血和諧、陰陽秘通,有利於體質的提高和疾病的康復。不僅如此,人體處於健康狀態,保持情緒和情感的和諧,還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4.居住居住是萬裏長城,分為三部分和七部分。
中國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日常生活。早在《內經》中就說:“古之人,知之者,陰陽和合,招數和合,飲食適度,生活規律,不妄動,所以能和神合,百歲而死。”它表明,為了保持健康和長壽,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發展的規律,適應四季的氣候,並有適度的飲食和規律的日常生活。否則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導致氣機紊亂或精氣耗盡,從而產生疾病。唐代醫生孫思邈在《錢進方》中指出:“早晚四時臥,和睦相處,乃常事。”“不趕快行動,耳朵就不聽,眼睛就不快點看,坐近了就不累,躺不下去;寒而衣先,熱而解先,餓極了不想吃,但又吃不飽;極度口渴的時候不想喝太多。”說明做好患者康復中的日常生活調理具有重要意義。
(1)住地衛生:生病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住地的衛生。人們發現,當我們在室內做飯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壹氧化碳、硫酸霧、二氧化氯等有害氣體。房子裝修後會散發甲醛等有害物質;如果妳在房間裏吸煙,它會散發出有害的煙霧...如果患者在這樣封閉的空間裏休養,後果不堪設想。此外,如果妳是感冒患者或口鼻有病菌,他們咳嗽、打噴嚏時的唾沫,可使空氣中每立方米含有約20000個細菌,而在潔凈室中,壹般只有5000個左右。
所以,在家養病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經常開窗換氣。除了使室內空氣清新,我們還應該讓更多的陽光進入室內。陽光有殺菌的作用。當它照在身體上時,它會擴張血管和加速血液流動,給全身的器官帶來新鮮的血液並排出廢物。同時,陽光還可以幫助人體制造維生素D,使妳的骨骼變得更加強壯。
(2)動靜結合:通常人們認為妳應該有養病的樣子,妳應該安靜的躺在床上。看來只有安心休息,才能養好壹場病。其實妳在養病的時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活動或者靜止。
對於那些患有嚴重疾病的人來說,躺下來休養真的對身體有好處。因為人在躺著的時候,身體的能量消耗大大降低。腹部肝臟等很多器官的血流量會增加;休息還可以減輕心肺的負擔。這些對身體的恢復肯定是有好處的。
對於那些病情不嚴重的人來說,如果他們只是躺著不活動,對他們的健康是不利的。比如身體會變瘦或者變胖;四肢無力,行動遲緩,關節僵硬,骨質疏松;有時候突然起來會頭暈目眩,頭暈目眩,甚至虛脫暈厥。人的精神也會變得壓抑和消沈。
所以養病要根據自己生病的情況和自己的體質來決定是活動還是靜止。兩種運動都不宜過度,適度結合有益健康。
(3)有病要從輕對待:中國古代養生專家提出“吃藥治病,用食物養病”。所以,在恢復期,飲食很重要。只有吃好,喝好,身體才能盡快恢復。
壹般來說,人生病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沒有食欲,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當我們生病時,我們的胃腸道也會受到細菌的影響,使其無法正常運動,所以我們會失去食欲,消化功能也會變得不好。這個時候飲食要做得更美味、更營養、更易消化,以補充人體疾病中的代謝消耗。
在食物的選擇上,沒有必要吃好吃的魚,因為身體有病,即使吃這些油膩、味道濃的食物,也不容易消化,吃多了還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得不到好的效果。相反,生病時吃清淡的食物更有益。比如發燒的時候吃粥,既補充水分,又有利於消化吸收;退燒的時候吃點“軟飯”(腐熟的食物),更有利於身體的恢復。
生病期間也要註意多吃蔬菜,因為每種蔬菜都富含各種維生素,吃各種蔬菜有利於各種維生素的攝入。但要適量食用,每餐不要過量。下午或晚上覺得餓的時候,可以適當加點零食補充。
(4)規律的生活:很多人壹生病就休息,沒有規律的生活:想什麽時候起床就起床,想什麽時候睡覺就睡覺,想什麽時候玩就玩,晚起貪吃,對疾病和健康都非常不利。因為不規律的生活會打亂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使血糖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很多並發癥就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起來;四肢會經常感到麻木和疼痛;腎損害可導致尿毒癥;因為動脈硬化會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腦血栓、腦梗塞、腦出血,嚴重時甚至死亡。而且因為好玩會讓人體過於疲勞,不適合身體恢復。所以在恢復期,生活壹定要有條不紊,有條不紊,有利於病情的好轉。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疾病預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