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總結外陰癰為病名【1】。也就是外陰瘡[1]。
外陰瘡:1。胼胝體下腫痛,或左或右,全身發冷發熱;2.患有外生殖器瘡的婦女;3.外科陰證;4.褥瘡。
3胼胝體下瘡,腫痛,或左或右,身寒熱,外陰瘡,外陰瘡為病名[1]。指腮下生瘡,腫痛,或左或右,身寒發熱[1]。《焦氏喉枕秘笈》卷壹:“此病多因風熱濕滯,或食煎灸,或左或右。”那些發生在左邊的被稱為左外陰瘡;右邊發生的那個叫右外陰瘡[1]。
4.女性生殖器瘡、外陰瘡、外陰瘡為病名[1]。
中醫術語(2004):外陰瘡[2]是指生於女性體內的瘡[1][2]。
中醫術語(2010):外陰瘡[3]是指以女性生瘡,甚至潰瘍,膿液淋漓,* * *腫痛為特征的疾病[3]。
如《金匱要略合治婦人雜病脈證》:“少陰之脈若滑,則瘡生於陰。”
4.1辨證4.1.1陰瘡熱毒證(外陰瘡熱毒證[3])是指熱毒侵* * *,氣血爭鳴,經絡不通,外皮膚局部腫痛,潰爛。
4.1.2外陰瘡寒濕證(外陰瘡寒濕證[3])指寒濕凝滯,痰瘀互結,皮膚失養,皮膚腫脹潰爛有* * *,觸之質硬,色暗,流膿,疼痛持續,伴面色。
4.1.3外陰瘡氣虛兼熱證[3]指脾虛濕盛,濕熱郁滯,下註* * *,外陰潰爛,瘙癢出血,膿水淋漓,瘡口持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5.病名為外科陰證、陰瘡、陰瘡[1]。指外科陰證,也就是俗稱的外陰潰瘍[1]。
6褥瘡、外陰瘡為病名【1】。也有把褥瘡叫外陰瘡或印度瘡的[1]。指長期床墊,潰瘍的壓迫部位[5]。
6.1病因病機因久病氣血虧損,氣不能運血養膚,局部壓迫摩擦中毒所致[5]。
6.2癥狀開始時,患處出現紫紺,隨後皮膚受損,逐漸壞死潰爛,腐肉脫落,形成潰瘍,難以愈合[5]。
6.3內治要調補氣血。外治法,重在預防,包括清潔受壓部位,勤換藥,保持局部幹燥或使用酒精;患部襯有墊子[5]。如為潰爛,應去除促進肉芽,外用烏烏丹,再用生肌玉紅膏[5]。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