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辨證,本病以本虛為主,兼有實與虛(感外邪或濕熱阻滯)。精氣不足有兩種:脾腎氣虛和腎陰虛。脾腎氣虛治以益氣、健脾、補腎。常用方:黨參15g白術15g黃芪15g鹿含草30g金雀花30g構樹10g牛膝10g淫羊藿15g甘草。4g仙鶴草30g芡實30g。對於厭食、舌苔油膩者,去除人參、黃芪等滋補品,先用白術、厚樸、枳殼、茯苓、米仁祛濕;口苦、舌苔黃者,加黃柏、梔子清熱;血尿加火麻根、茜草。腎陰不足常導致虛火發炎,治療方法為滋陰清火。常用方: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牡丹皮10g白茅根30g薺菜花30g旱蓮草30g鹿草30g牛膝10g防己10g徐長卿15g地骨皮15g。血尿明顯者,加小薊30克,血余炭6克,大黃30克;口苦口幹、舌苔黃膩者,宜去知母、生地黃,加蒼術、梔子、茯苓。感外邪有表證者,應先祛外邪,待外邪解後,再按上述方法治療。
臨床上沒有特殊的癥狀,中醫有時很難辨證。如果仔細診斷,還是可以分辨虛實的。這種病需要長期治療,有些不方便長期煎服的患者可以服用藥丸來減緩。若偏脾腎氣虛,可用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偏腎陰虛者,可用白質八味丸;濕熱阻滯者,可用三妙丸;脾腎兩虛易感冒者,可長期服用玉屏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