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和是臨床常見的證候。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對其病因病機、治則方藥進行了探討和發展,其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通過梳理仲景"調和肝脾"的思想脈絡,進壹步明確其定義和方法,從而指導臨床實踐。生理上,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氣疏泄,有助於脾升,促進健康。如果肝氣郁結,就會失去散氣的功能,影響脾胃的正常健康運動,導致肝郁脾虛;肝氣亢盛則可侵脾,稱為肝氣侵胃或肝氣侵脾之證。以上三種屬於肝脾失調。張仲景調和肝脾的思想和體系,其總的精神是‘調理陰陽’以恢復機體的生理平衡;根據標本與標本的關系,治法主要是治肝還是治脾,或者肝脾合治,或者先用壹法再用壹法。調理肝脾就是治療,也就是健脾疏肝。指用具有疏肝健脾、理氣功能的方劑治療肝郁脾虛證、肝旺脾虛證。張仲景名方四逆散,是調和肝脾的良方。《傷寒論》說:“四逆散是治療少陰病的主要藥物,有四種不良反應,如咳嗽、心悸、排尿困難、腹痛或腹瀉。”本方具有疏肝和胃,通陽化滯的作用。肝主疏泄,直接關系到人體內氣的暢通。肝失疏泄,肝木跨土,故腹瀉後腹痛加重,肝郁氣逆,胸陽失通,故咳嗽或心悸,氣郁水道失通,故小便不利。方中甘草為艾灸健脾,柴胡為祛邪升陽解郁,枳實為降氣破結,芍藥與柴胡合調氣機,《金匱要略》雲:“婦人懷孕,懷?痛,當歸芍藥散為主。”當歸芍藥散養血疏肝,健脾利濕,以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腹痛。因脾土為木邪所阻,谷氣不升,濁臟,傷阻陰血。多次用白芍等藥瀉肝木,通陰阻絡,用川芎、當歸補血止痛;還輔以茯苓減少排尿;白術有健脾利濕的作用,茯苓、澤瀉則是積之所為,從大便中出來。總之,調和肝脾法的目的是調節陰陽,恢復機體的生理平衡。其基本治療方法有:疏肝解郁、疏肝理氣、滋養肝血、瀉膽火、溫補脾陽、祛寒濕、通腑等。在辨證治療過程中,由於標本序列的差異,後世醫家在不同方面對仲景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增加和完善了滋養肝胃陰液、調理中焦、調理氣血等治療方法,使調和肝脾理論更加豐富和實用。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上一篇:老年人前列腺炎應該如何治療?下一篇:天麻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