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膽、肝、胃、大腸經。
【藥性描述】黃芩味苦性寒,清燥,瀉火解毒。黃芩體弱升發,善清肺上焦止血安胎;秦子品質下降,專治大腸濕熱治痢疾。本品適用於上焦熱、血熱出血、濕熱泄瀉之證。
【功效】1。清熱瀉火用於熱毒證發熱,或瘡腫癰,常與黃連、黃柏同用。用於肺熱咳嗽,常與魚腥草、瓜蔞配伍,對肺部感染有較好療效。
2.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引起的病變,如胃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膀胱濕熱引起的小便赤痛,濕熱病引起的發熱等。
3.清熱,安胎,有熱象,可以選擇黃芩。
4.清熱止血本品性寒,可用於各種熱盛出血。
【藥理知識】1。黃芩苷和黃芩素能減輕豚鼠離體氣管的過敏性收縮和整體動物的過敏性哮喘,與麻黃堿有協同作用;還能抑制豚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和組胺皮膚反應。這種抗過敏反應是由於破壞了肥大細胞的酶激活系統(SH-酶),抑制了過敏介質的釋放,直接松弛了平滑肌本身。
2.抗菌譜廣,對誌賀氏菌、白喉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流感病毒PR8株和各種皮膚病原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3.具有解熱、抗高血壓、利尿、鎮靜、利膽和解除腸痙攣的作用。
【活性成分】含有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素,還含有苯甲酸、β-谷甾醇等。莖和葉含有黃芩素苷。
【臨床應用】1。治療小兒肺炎:黃芩和金銀花。制成顆粒劑,每粒含生藥11g,壹年半包,壹日三次。隨著年齡增長,停止使用其他藥物。(黑龍江中醫1986:(5);38)。
2.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取黃連、黃芩、黃柏共研末。1歲以內每次服用1g,2-3歲服用2g,4歲以上服用3g。輸註生理鹽水30 ~ 40 ml後,保留灌腸,每日1次,病情較重者2次,治療期間限制飲食。(《浙江中醫雜誌》1989;24(3):114)。
3.病毒性肝炎的治療:黃芩苷註射液400ml(相當於生藥20mg)肌肉註射,1次/日,或6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靜脈註射,15天為壹個療程,多數為2 ~ 3個療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8(3);166)。
4.治療急性胰腺炎:柴胡20克,黃芩20克,白芍、半夏各15克,生姜10克,大棗4枚。枳實10g,大黃20g(下背)。用水煎服。1天1劑量。(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55)。
5.麥粒腫治療:金銀花20克。黃芩20克(金銀花用量大。不適用於腎炎和腎功能不全,而黃芩用於慢性胃病者應慎用),水煎兩次。混勻分兩次服用,每日1劑量。(山東醫藥1989;29(11);22)。
【禁忌】1。毒性口服黃芩煎劑毒性小,使用安全。黃芩提取物制成的註射劑有較大的不良反應,如低熱、肌肉酸痛、白細胞減少等。
2.過敏反應有報道稱服用小劑量黃芩會引起大皰性藥疹,但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3.黃芩為苦寒之品,適用於熱證。凡虛證、寒證患者均不宜使用,以免消耗正氣,加重感冒癥狀。如肺寒咳嗽、脾腎陽虛泄瀉、瘡陰證等,使用黃芩會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