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性理論與中醫防病治病原理
中醫防病治病的原理是調節臟腑功能,糾正疾病所表現出的陰陽偏向的升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藥對人體的作用有兩個方面,即治療作用和毒性作用。治療作用稱為療效和作用,毒性作用稱為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充分合理地應用中醫藥的治療作用。盡量避免毒性作用。它不僅是高效、安全用藥的重要保證,也是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
2、中醫四氣:如何確定:主要是總結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反應後,可以得出藥物為溫、涼、寒、熱,藥物的寒熱與所治疾病的性質相反。藥物性質是根據藥物反應和癥狀的寒熱來確定的。壹般來說,感冒藥或涼藥可以緩解或消除熱證。如石膏、板藍根對咽痛、發熱、口渴等熱證有清熱瀉火、解毒、利咽潤喉的作用,可說明其有寒涼之性。
此外,熱藥或溫藥可減輕或消除寒證,如附子、幹姜等,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表現為溫藥。
3、功效:感冒藥都標明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解毒的作用。所有溫性藥物均表明具有溫裏散寒、補火助陽、溫江通絡、回陽救不良反應的功效。但應用不當也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寒涼藥會傷陽助寒加重,溫藥也會傷陰助火。
寒屬陰,溫屬陽。
4、中藥五味:確定五味的重要依據:從古至今,確定藥物味的方法主要是以功效為依據,藥物的味可以與味相同,也可以與味不同。藥味是對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是藥味,是藥效的反應,即超過藥味。
辛:對,能散:散、活血、行氣。如薄荷、荊芥(治表證)、香附(治氣滯)、川芎(治血瘀,如鼻竇炎、頭痛、頭暈)都有辛味。壹個人吃多了,會有胃像吃了太多辣椒的感覺。氣陰兩虛者慎用,因為多數辛味藥耗氣傷陰。
甘:能緩,能補,能和,以行氣為主,和而補虛,調和藥性。例如,黃芪、熟地黃、核桃仁和枸杞子用於治療虛癥。甘草、麥芽糖等。,可治攣縮急性疼痛,調和其藥性。都有甜味。壹些甜味藥物也可以緩解食物中毒,如甘草和蜂蜜。所以妳觀察到幾乎所有的處方都會含有甘草。另外,大部分甘味藥都是潤燥的,善於養燥。此類藥物多能油膩膈,礙胃,常使人有中飽之感,故食積、濕阻、中氣郁結者慎用。
明天早上我給大家詳細分析壹下其他幾種藥味:酸、苦、鹹、澀、淡、香。各種藥物的作用與氣、味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