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又叫“痛經”,又稱“月光腹痛”、“經期腹痛”、“經期腹痛”等。“痛經”的範疇也叫“經期腹痛”。
方毅調肝湯
資料來源《傅青主婦科》卷。
由山藥15g(炒)、阿膠9g(白面炒)、當歸9g(酒洗)、白芍9g(酒炒)、山茱萸9g(蒸)、巴戟天3g(鹽水浸泡)、甘草3g組成。
功能: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主治:腎氣不足型痛經。癥見經期或經期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稀少,色淡而薄,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長,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脈沈細。
處方為巴戟天和山茱萸補腎益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止痛;山藥和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 * *起到補腎益精養血,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巴戟天能明顯增加小鼠體重,延長小鼠遊泳時間,其醇提物和水煎液具有明顯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
用水煎服。
據說阿膠需要服用。
方格黃芪建中湯
來源《金匱要略》
包括麥芽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6克、黃芪5克、炙甘草6克。
功能補腎益氣,和中止痛。
【主治】氣血不足型痛經,表現為經期或經期後小腹隱痛壓痛,經量少,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
處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調經止痛;當歸、白芍、麥芽糖養血,和中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胃活血。要想補血,先建中州。全方起到益氣養血,和中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桂皮醛具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白芍具有良好的鎮痛和解痙作用。黃芪能促進新陳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中蛋白質的更新。
用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湯
來源《醫林改錯》卷。
由五靈脂(炒)6克、當歸9克、川芎6克、桃仁(碾泥)9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烏藥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紅花9克、枳殼4.5克組成。
具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
主治:氣滯血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中腹脹疼痛,胸脅脹痛,乳脹,經行不暢,經行暗紫,腫塊下少痛,舌暗紫,或有瘀點,脈或弦強。
方傑桃仁、紅花、赤芍、牡丹皮、當歸活血化瘀;五靈脂、元胡、川芎活血止痛;枳殼、香附、烏藥行氣止痛;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藥理學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五靈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降低心肌細胞的耗氧量;緩解平滑肌痙攣。桃仁能明顯延長小鼠出血和凝血時間,水煎液能抑制體外血栓形成,水煎液能促進纖維。
用水煎服。輕者少吃藥,重者多吃藥。
聲明稱,痛經嚴重伴惡心嘔吐者,應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伴有腹脹或肛門疼痛,可加入姜黃、川楝子。感冒患者小腹冷痛,酌情加入艾葉和小茴香;對於發熱、口渴、舌紅、脈數者,酌情加梔子、連翹、黃柏。
防己溫經湯
來源《金匱要略》
包括吳茱萸9克、當歸9克、阿膠9克、麥冬9克、白芍、川芎、人參、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6克。
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中腹部冷痛,拒按,月經血少,色暗塊狀,肢冷,面色蒼白,舌暗,苔白,脈緊。
吳茱萸、桂枝為方中君藥,用於溫經散寒、疏通血脈;當歸、川芎活血化瘀,促進再生;牡丹皮祛瘀通絡退熱,* * *為臣藥;阿膠、麥冬、芍藥滋陰養血,能止血;人參、甘草能補氣、健脾、調血;沖任二經均與足陽明胃經相通,半夏能降胃氣、散郁結,有助於祛瘀通絡。生姜暖胃,降逆,散寒,助生化。上面* * *是輔助藥;甘草。協調各種藥,也當藥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主要有鎮痛、抑菌、舒張血管、抗過敏、子宮收縮等作用。在此方基礎上可加減藥物,用於多種婦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習慣性流產、更年期子宮出血、子宮發育不良、不孕癥等。
用水煎服。
註意:若腹部冷痛,可去牡丹皮、麥冬,加艾葉;氣滯血瘀者可加香附子、烏藥;如果顏色太淺,去掉牡丹皮,加入艾葉和熟地黃;黃芪等。用於氣虛嚴重的患者。崩漏患者服藥後血容量可能增加,這是正常的,瘀血排出後才能止血。
吳芳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添加了紅藤、敗醬草和薏苡仁。
來源:中醫婦科(第六版)
包括當歸65438±02g、川芎65438±02g、白芍65438±05g、黃連65438±05g、莪術6g。
功能: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主治:濕熱蘊結型痛經。癥狀為月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連腰骶部也有疼痛,或平時有輕微腹痛,直至經前疼痛加重,月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月經量色紫紅色、粘稠或有血塊,平時白帶多,有黃臭味,或伴有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或細。
處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利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黃、白芍能涼血清熱,止痛。全方具有清熱燥濕、化瘀止痛的功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連具有抑制胃液分泌、殺菌、止瀉等作用。莪術水提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小動脈血流恢復,完全阻止小動脈收縮,明顯促進局部微循環恢復。
用水煎服。
防六傳五溫經湯
來源《古今醫家臨床金鑒》
它由炙川烏1.5克、炒當歸12克、炒白芍和川芎12克、肉桂10克、吳茱萸3克、姜半夏9克、炒黨參15克、獨活6克、威靈仙6克組成。
功能: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癥狀為月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疼痛更劇烈,發熱減少。月經量色暗紅有腫塊或黑豆汁,量少或血液循環不暢,伴有肢冷,脈沈或遲,舌苔白。
方中主藥為溫經散、川烏溫經止痛、吳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嘔、獨活、威靈仙止痛、黨參補氣。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吳茱萸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半夏具有抑制嘔吐中樞和止嘔作用,各種炮制品對實驗動物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獨活具有抗炎、鎮痛和鎮靜作用。威靈仙具有鎮痛作用。
用水煎服。
據文字記載,血塊中常混有炒沒藥、丹參、紫莖澤蘭、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脹疼痛加香附、小茴香、艾葉;濕潤時加入蒼術和茯苓;婦科檢查後腎陽虛或子宮發育不良者,可加入鹿角、紫應時、淫羊藿、巴戟天。
齊芳景清島唐智
來源《古今醫家臨床金鑒》
它由炒當歸12g、焦白芍15g、郁金15g、延胡索15g、柴胡15g、薄荷15g組成。
功能:養血清肝,理氣止痛。
主治:肝火濕熱型痛經。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胸脅、乳房脹痛,月經量多或經期長,月經量色紫紅色,有稠或血塊,平時白帶多,氣味黃濁,或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或細。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散結調經;當歸、白芍、郁金、薩格勒布養血柔肝,理氣解郁;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紅藤、滑石、甘草、薄荷可清熱利濕通絡。全方* * *起到清肝舒肝,利濕通絡的作用。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川楝子具有松弛Oddi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柴胡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損傷、利膽和降轉氨酶作用。郁金具有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脫脂和抑制肝細胞纖維化的作用,可抗肝毒性病變。姜黃還有壹定的抗炎鎮痛作用。延胡索具有明顯的鎮痛鎮靜作用。
用水煎服。
根據筆記,這個藥方是自擬的藥方。對慢性輸卵管炎和輸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癥也有效。如乳房腫塊、皂角刺、小金丹;有五彩的香椿根皮、芙蓉花和車前草;月經量多加側柏炭和棕炭。服用本方時,既要忌辛辣刺激性之品,也要調整情緒,保證療效。煎滑石和薄荷。
方八花饃湯
朱南孫,上海中醫學院。
它由蒲黃15g、五靈脂12g、山楂12g、青皮4.5g、血竭粉3g組成。
具有行氣活血、祛瘀散膜的功能。
適應癥:功能性痛經中的膜性痛經。其臨床表現以痛經劇烈、膜狀瘀血為特征。
方傑蒲黃、五靈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氣化瘀;青皮疏肝理氣;本方起到行氣活血、化瘀散膜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朱發現膜性痛經患者總體上有血。異常高水平和血液粘度的病理改變,以及局部微觀水平的子宮內膜病理和組織化學改變,均可認為是氣滯血瘀的嚴重情況。本方集破氣、活血、化瘀之功於壹體,具有降低E?2級,改善機體血液粘稠度和子宮瘀血,促進子宮內經血通暢,使患者得到膜痛緩解,接近愈合效果。
用水煎服。
根據備註,該藥方是由朱南孫的學生徐斌超編輯出版的,並且該藥方的劑量是由編輯擬定的。熱者加紅藤、石菖蒲,寒者加茴香、生姜。蒲黃、五靈脂炒熟,取血竭粉。
方灸文婧三漢湯
來源《古今醫家臨床金鑒》
由當歸、川芎、金鈴子、延胡索65438±00g,赤芍、白術、五靈脂、制香附65438±02g,紫應時20g,胡蘆巴、茴香、艾葉6g組成。
具有溫經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
【主治】本方適用於沖任寒濕脈型痛經。主治:經前或經中腹痛或驚風,感寒重,壓痛劇烈,熱痛減輕,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惡寒便溏,苔白膩,脈緊。
處方中的當歸、川芎、白芍活血化瘀;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白術健脾和胃,和中燥濕,以制約上述藥傷耗氣之弊;紫應時性味甘溫,入心肝溫子宮,胡蘆巴性味苦溫,入腎補命門之火,有溫腎陰、散寒濕之功。所以與紫應時壹起使用時,能直達子宮,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和艾葉也有溫經散寒的功效。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延胡索具有顯著的鎮靜、鎮痛、安神作用。茴香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固形物含量;它還促進肝組織再生,並具有止痛和己烯雌酚樣作用。艾葉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五靈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
用法:從腹痛開始,每天服用1劑,早晚服用1次。
照話說,紫應時是先砸後炸。五靈脂炒。
方少師朱富玉堂
來源《林逸改錯》卷二
由茴香(炒)7粒、幹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沒藥(研)6克、當歸9克、川芎6克、肉桂3克、赤芍6克、蒲黃9克、五靈脂6克組成。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癥本方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癥狀為腹部包塊少,痛或不痛,或痛無包塊,或腹脹少,或經痛,小腹脹,或月經期三五次,此起彼伏,斷斷續續又來,其色為紫或黑,或血塊,或崩或漏,腹痛少,或粉紅而白帶。
方劑解釋,本方治療的證候是由於寒凝血瘀於小腹,或女子沖任虛寒血瘀內阻,血不歸經。處方中的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茴香、幹姜、月桂樹性溫溫;蒲黃、五靈脂、元胡、沒藥活血化瘀、散結止痛。諸藥配伍,共奏化瘀散結、溫陽散寒、調經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茴香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的固形物含量。它還促進肝組織再生,並具有止痛和己烯雌酚樣作用。艾葉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幹姜的甲醇或乙醚提取物具有鎮靜、止痛和抗炎的作用。沒藥首先短暫興奮離體子宮,然後抑制它。五靈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
用水煎服。
按備註,蒲黃、五靈脂炒。
方氏益血府逐瘀湯
來源《林逸改錯》卷二
由當歸、地黃、紅花、牛膝各9克,枳殼、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組成。
功能涼血清熱,通經止痛。
適應癥本方適用於血熱瘀阻所致的痛經。癥狀有月經前小腹疼痛或灼熱感,經期劇烈疼痛,月經暗紅色,血塊稠厚,月經不調,或低熱,口幹,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強。
桃仁、紅花和川芎是處方中的主要藥物。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化瘀通脈下血,三味藥為輔藥,活血化瘀;地黃加當歸能養血補血,達到祛瘀不傷陰血的目的。柴胡、枳殼、桔梗可解郁於胸,治氣滯,行氣活血,* * *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各種藥物的作用。與它結合,可以使血液循環,消散瘀血。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桃仁能明顯延長小鼠出血和凝血時間,湯劑能抑制體外血栓形成,湯劑能促進纖維。紅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度。桔梗皂苷具有鎮靜、鎮痛和解熱的作用。
用水煎服。
方氏二神同治唐菁
來源《中國婦科秘方百科》
人參9克,五靈脂15克,元胡、當歸、白芍、川芎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適應癥:痛經。
處方中人參益氣健脾,五靈脂,延胡索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當歸、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氣調經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學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五靈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當歸及其阿魏酸鈉具有明顯的抗血栓作用,當歸水提物能顯著促進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生成。
用水煎服。
根據備註,武陵胖是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