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肝脾失調是病根。病因主要是肝氣郁結,逆胃而行,失胃積濕,生痰,肝胃失氣,疏降逆胃,痰隨氣升,痰凝而滯於咽喉,宜健脾疏肝化痰。
藥方是半夏、厚樸、茯苓、生姜、紫蘇葉,七升水,四升水,四次溫服,白天三次,晚上壹次。
半夏厚樸湯用於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主治梅花氣。如果喉嚨裏有東西,咳不出來,咽不下去,胸悶,或者咳嗽,嘔吐。
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方中證型描述簡潔,如女子咽部有灼熱感。就像有東西卡在喉嚨之間,吞不下去,吐不出來,所以說梅子氣就好,甚至包括現在的壹些咽炎。妳說有,去醫院檢查什麽都沒有;妳說什麽都沒有,病人總覺得有什麽。
中醫習慣稱之為梅坑氣,但只有壹種氣,卻像是梅坑大小的東西卡在喉嚨那個地方,吞不下去,吐不出來。不影響吞咽飲食,壹小塊就好。這主要是由於情誌不足,氣的不適,氣滯所致。由於氣滯,津液不能正常分散,而聚集成痰涎,加重了氣機的阻滯。這種綜合征是由於局部聚集,使氣道不利。
這裏的病機不僅僅是梅核氣,還與痰的形成密切相關。痰濁是氣滯不利,津液分布異常時產生的。過去說“氣盛則火,液盛則痰”。氣盛津液並不是說所有的氣都是過剩的,而是在某些區域,抑郁是過剩的,會變成痰涎,會是熱的。所以這個方子就是理氣化痰。
方中有半夏、厚樸、茯苓、紫蘇葉,以半夏、厚樸命名。肯定是半夏和厚樸為主藥。半夏是化痰藥,能散結降氣。既能祛濕化痰,又能行氣散結。所以對於痰飲影響氣道導致的吞咽不利,無法吞咽嘔吐,這裏當然是最適合的。這裏半夏和厚樸壹起用。厚樸本來就是對胸膈之間的氣有益的,對於所有的胸氣郁結都會用。壹般來說,茯苓只強調其健脾滲濕的功效,但茯苓也可以先升後降,既能使受阻的津液上至咽喉,又能幫助半夏、厚樸降氣、化痰、生津。紫蘇葉入氣血,為肝經、肺經之藥。在這裏可以行氣、疏肝、調血。紫蘇葉少量保胎,大量止痛。
目前我們看到的梅花氣、咽喉炎,有的是熱的,有的是虛的。本方藥物性溫,半夏溫、厚樸溫、生姜溫、紫蘇葉溫、茯苓平,適用於舌苔薄白。現在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癥狀。壹方面是情誌問題,時間久了往往是陰虛發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用溫燥的藥物治療是不對癥的。還有咽炎、咽喉炎,大多肺氣虛。用這個藥只是破氣,因為行氣有效,不可能有效。需要補肺氣,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