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該病多發生在夏秋季,起病突然,勢頭兇猛。
2.臨床表現以發熱、嘔吐腹瀉、絞痛等腹痛為特征。
3.有暴飲暴食和飲食不潔史,或周圍有類似病例。
由於飲食不慎,本病常感疫邪,損傷脾胃,導致疫毒濁阻中焦,氣機失調,升降失常,清濁交雜,胃腸道紊亂。
如果氣機紊亂,開合失調,陽氣內陷,見汗出而肢冷,則為寒證;如果出現體熱、煩躁、小便黃赤、舌苔黃膩,也是熱證。如果氣機阻滯,上下不通,則嘔吐嚴重,腹瀉頻繁。上吐下瀉傷津液,筋脈失養,筋脈抽搐。津液傷氣竭,甚至導致陰陽死亡,病情危重。
霍亂治療的總原則是芳香化濁、祛濕和中。結合不同證候表現,可與溫寒濕、清熱利濕、驅風解毒、滋陰救逆、回陽扶正等藥同用。
濕熱證【證據】發熱劇烈,突然上吐下瀉,嘔吐物酸臭,瀉下如米泔水,有熱臭味,腹部絞痛,甚至肌肉抽筋,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細。
【治療】清熱燥濕,祛痰排濁。
[處方]1。主方:蠶媒湯(王孟英《重序霍亂連本帶息》)。加減方藥:黃連10g,黃芩12g,梔子12g,黃豆黃卷12g,薏苡仁25g,法半夏9g。
水煎服,每日2劑。
如果會厭和幹嘔嚴重,加入竹茹10克,蒲川10克和豆蔻8克。若手腳冰涼、腹痛、自汗、口渴、唇甲發紺、小便黃赤、六脈皆有,則為熱盛所致,可加生石膏30克、竹葉65,438+02克、天花粉65,438+05克。
2.中成藥(1)玉舒丹,每次0.3 ~ 0.6g,每日3次。
(2)行軍部隊服0.3 ~ 0.6 g,壹日三次。
3.單方:王《連普飲》(鐘熙熙《中西醫結合傳染病診治手冊》)
處方:黃連9克,厚樸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10克,炒豆豉10克,梔子10克,炭母15克,救必應25克,穿心蓮15克,佩蘭15克。水煎服,每日2劑。
寒濕證【實證】惡寒發熱,突然上吐下瀉,嘔如米泔水,瀉稀如水,腹冷痛,喜按,渴熱飲,頭身疼痛,胸滿,四肢冰涼。醫學教育網整理舌紅,苔白膩,脈緩。
【治療】芳香化濁,溫中散寒。
[方劑]1,主方:藿香正氣散(陳等《太平惠民和濟舉方》)。加減方:紫蘇葉9克,藿香10克,白芷9克,桔梗6克,法半夏10克,陳皮6克,厚樸9克,65438+。水煎服,每日2劑。
若同時見心煩口渴、苔黃,則加黃連9克,竹茹10克,幹姜6克。
嘔吐頻繁,脈象深者,加吳茱萸6克,肉桂8克,丁香6克。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加熟附子12g,幹姜9g。嘔吐嚴重,手足厥脫,筋脈痙攣者,加吳茱萸6克,木瓜9克,熟附子12克。
2、中成藥(1)藿香正氣丸,每次服1 ~ 2粒,溫開水送服,每日三次。
(2)石祥丸,每次6克,壹日2 ~ 3次。
(3)理中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1粒,每日2 ~ 3次。
3.單方:春陽正氣丸(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內科)
處方:陳皮9克,丁香6克,茯苓6克,蒼術8克,白術10克,廣藿香10克,姜半夏9克,肉桂6克,青木香6克,花椒葉6克,吳茱萸6克,甘草5克。醫學教育網安排水煎服,每日2劑。
毒證【證據】發熱,突然腹部絞痛,痛如刀割,上吐下瀉,煩躁神誌不清,甚至面色蒼白,神誌不清,四肢冰涼,汗如雨下。
舌淡苔白,脈沈。
【治療】排毒,益氣升陽。
[處方]1,主方:玉舒丹(王《齋白醫選方》),加減方:12g,地錦草8g,白芷10g,五倍子10g,雄黃8g。水煎服,每日2劑。
如果致病因素太強,可以先用燒鹽方子醫學教育網整理(只用燒鹽熱水喝,用手指吐)檢測嘔吐。吐壹次,煩悶就能減輕,竅就能疏通,然後就能喝湯了。若腹脹防止腹瀉,可加厚樸10g、大黃8g、枳實8g。
2、中成藥蘇合香丸,每次3克溫開水沖服,每日2 ~ 3次。
3.單方:瓜地三(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
藥方:瓜提、赤小豆均分,* * *研末,每次3g,配豆豉湯。對於中毒綜合癥來說,嘔吐是阻止它的唯壹方法。欲嘔而不能者,用此法導邪逾越,得嘔則煩亂,竅明。
陰傷之證【證】頻繁吐瀉,如飯泔水、神疲乏力、眼窩凹陷、皮膚皺縮、聲音嘶啞、心煩、口渴、氣短、少尿或尿失禁。舌質幹紅無苔,脈細。
其他療法【治法】益氣養陰,生津救逆。
[處方]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女方)。加味處方:西洋參15g,麥冬20g,五味子10g,生地30g,玄參18g,白芍15g,竹茹65438。水煎服,每日2劑。
如果妳很渴,加入10g烏梅和30g天花粉。聲音嘶啞,氣短者,加竹瀝水30毫升,鵝管石9 g,訶子9 g。感覺手腳都在爬,時不時想起飛的,加龍骨25g,鱉甲15g,龜甲15g。
2、中成藥生脈註射液或參麥註射液,每次20 ~ 30毫升,加入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靜脈滴註,每日2次。
3.單方:大定朱峰加減
處方:白芍15g,阿膠8g(溶化),生龜板15g,生地18g,火麻仁10g,五味子10g,生牡蠣18g,麥冬15g。水煎服,每日1 ~ 2劑。
陽死之證【證】上吐下瀉,四肢冰涼,出冷汗,呼吸微弱,聲音低沈,惡寒倦怠,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或細。
【治療】益氣固脫,惠陽救逆。
[處方]
1,主方:回陽九積湯(陶華《傷寒六書》)加減方:熟附子10g,幹姜9g,肉桂5g,黨參30g,白術10g,茯苓25g,陳皮10g,法半夏9g,五味子8g。
用水煎服。
消化不良、面紅、幹嘔、煩躁、脈搏者,加蔥10克、小兒便50毫升、豬膽汁8-10毫升。腹痛劇烈者,加白芍20克。多汗者,加山茱萸15g。嘔吐嚴重者,加生姜9克,紫蘇梗10克。
2.參附註射液,中成藥,10 ~ 20ml,10%葡萄糖溶液250ml,每日2次。
3.單方:通脈四逆湯合參附湯(中醫沈慶法外感熱病)
處方:紅參12g,附子10g,幹姜9g,洋蔥10g,廁所50 ml(洗凈),豬膽汁5ml(洗凈),白芍15g,生姜6g,吳茱萸9g。水煎服,每日2劑。
1.刮痧適用於患者的肩頸部、背部、胸部、肋骨等。醫學教育網用光滑的瓷勺蘸植物油(或花油)從上往下刮,局部皮膚呈紅紫色。有助於疏通經絡,祛邪外出,緩解霍亂癥狀。
2、治療肌腱轉移法用白酒200毫升,加入樟腦15 g,搖勻,塗於肌腱轉移較硬的部位,再用力揉搓,有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