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臍疝?
臍疝是指從臍部薄弱缺損處突出的腹腔內容物,是發生於臍部的腹壁疝的總稱。臍帶位於腹壁中部,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腹壁閉合最晚的部分。同時,肚臍缺乏脂肪組織,使得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連在壹起,成為所有腹壁中最薄弱的部分,腹腔內的內容物容易從這部分突出,形成臍疝。
臨床上有兩種臍疝:嬰兒臍疝和成人臍疝。前者遠比後者常見,成人臍疝少見。嬰兒臍疝是腹腔內容物通過臍環向外突出的先天性疾病。發病率僅次於先天性腹股溝疝,約為2.6%。女生比男生多。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相對較高,有家族傾向,與種族有關。嬰兒長期便秘、哭鬧也會促進臍疝的發生。成人臍疝,除少數嬰兒持續性或復發性臍疝外,壹般為後天性疾病,占全部成人腹疝的6%。其病因主要是腹內壓增高所致,如多胎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此外還有臍環閉鎖不全或臍帶結締組織薄弱。本病多發生於中年肥胖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3。疝氣的內容物多為大網膜,其次為小腸、結腸等。成人臍疝不能自愈,有嵌頓危險,應積極手術治療。
臍疝的治療原則
嬰兒和成人的臍疝治療原則不同。對於臍疝患兒,無論臍環大小,如無特殊情況,早期應采取積極的非手術治療。原因如下:
(1)非手術治療避免了手術患兒的痛苦;
(2)患兒年齡小,對手術耐受性差,術後不易護理,不易被家屬接受;
(3)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無閉鎖的臍環遲至2歲時,可隨腹壁發育自行愈合。觀察2年後,如果還是不愈合,再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癥:
(1)長期保守治療後出現癥狀的患者;
(2)嵌頓或疝內容物壞死;
(3)年齡> 2歲;
(4)疝環孔口的直徑>;2.5cm
(5)局部腹肌發育不良患者。成人臍疝的臍組織堅韌尖銳,沒有自愈的可能,容易轉為難復性疝或嵌頓,也有疝的外覆蓋組織較薄而自行破裂的可能。因此,在排除腹壓增高因素的前提下,應盡早手術。
臍疝的治療
正常情況下,出生後18個月內臍環可以繼續變窄。所以臍疝的嬰兒是有可能不用任何治療就能自愈的。大部分在2歲內自愈。據統計,隨著年齡的增長,腹肌越來越發達,臍環逐漸變小閉合。據統計,其中90%在出生後6個月內閉合,95%在壹年內自愈。
1,非手術治療壹般不需要任何治療。對於愛哭,經常被關押的人,可以試試。
(1)壓縮法:用壹根合適長度9 ~ 10 cm寬的松緊帶縫成壹個圓;讓寶寶平躺,接受臍疝;將棉球(與疝氣大小相同)或半個乒乓球的凸面對準臍疝,用彈性圈固定。
(2)膠帶粘貼法:比臍環略大的硬幣、紐扣或圓木可用紗布包裹,壓在臍環上,再用寬膠帶固定。膠帶的寬度為5cm,膠帶經過的背面可以墊上紗布,這樣不會損傷皮膚。手術時,疝內容物應先返入腹腔,使疝囊處於排空狀態,避免疝內容物膨出,便於臍孔閉合。壹般1 ~ 2周更換1次,可連續敷3 ~ 6個月。要註意局部皮膚,每次都要使臍孔變窄,逐漸愈合。
2、手術治療當嬰兒發育正常時,臍疝可以很快消失,只有少數情況需要手術治療,所以不要急於手術。
(1)適應癥: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
①疝較大,臍孔直徑大於2cm
②保守治療65,438+0年,患者2歲以上。
③已嵌頓,內臟與疝囊有粘連;
(4)臍部疼痛,推測是大網膜粘連。
(2)操作方法:在臍疝下部周圍做壹個半圓形皮膚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後遊離疝囊,從臍部皮膚下部切開疝囊,然後縫合腹膜,再用粗絲線將兩側腹直肌筋膜邊緣縫合在中線上,逐層縫合皮膚。傷口用無菌紗布覆蓋,用寬膠布固定,消除腹壁緊張。
(3)術後並發癥的防治:皮下血腫是壹種常見的術後並發癥,多為疝囊剝離後創面局部出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擴大至前腹壁。治療不當會導致感染和膿腫形成。避免的方法是仔細徹底的止血;術後要在臍窩處放壹個和臍窩壹樣大的棉球進行加壓包紮。小血腫可自行吸收,大血腫可切開去血塊,加壓包紮,全身抗生素治療。
壹種治療臍疝的偏方
1.炒茴香籽,用紗布包好,用來熨患處。可以同時做兩包更換。
2.將白附子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好敷在肚臍上,再用艾灸輔助。註意:如果這個方法掌握不好,很容易對患者造成燙傷。
3.取山楂肉、茴香籽(炒熟後)各壹兩,研成粉末,糊成丸子,每次空腹用開水送服。
4.把蔥白用鹽搗碎,敷在患處。
5.將60克吳茱萸和60克鹽壹起炒,用紗布包好,熨肚臍。冷的時候可以加熱水袋燙1-2小時。
臍疝的診斷和鑒別
嬰兒臍疝的診斷:壹般可診斷為嬰兒臍疝,有以下臨床表現和體征。
(1)寶寶出生後,臍膨出呈半圓形,多為拇指頭大小,柔軟。在腫瘤的下部可以看到臍狀標記。
(2)腫瘤在孩子哭鬧或用力時增大,安靜休息或用手擠壓時縮小或消失;
(3)用手回疝內容物後可觸及疝環,疝環直徑大多小於2.0cm
成人臍疝的診斷相對容易。壹般來說,詳細詢問癥狀和仔細體檢後可以做出準確的診斷。對於診斷困難者也可選擇超聲檢查。
新生兒臍疝的癥狀
臍疝俗稱“氣臍”,是新生兒和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壹。事實上,臍帶脫落後,由於胎兒期臍帶穿過腹壁,臍瘢痕區是腹壁的壹個先天性弱點。因為嬰兒時期兩側腹肌在中線沒有完全閉合,存在缺陷,醫學上稱之為‘臍環’。因此,當因過度哭鬧、咳嗽、腹瀉等導致腹腔內壓力增加時。,會導致腹部臟器,尤其是小腸,連同腹膜和腹部皮膚,逐漸從臍部推出,形成臍疝。
臍疝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在肚臍處形成壹個向外突出的腫塊,多為半球形或圓柱形,腫塊頂部有壹個小疤痕,為臍痕;腫瘤直徑很少超過4 cm,腫瘤具有可逆性的特點,即在哭泣、咳嗽、直立時,腫瘤飽滿、增大,摸上去腫瘤很牢固;當兒童安靜或家長用手按壓時,腫瘤縮小或退回腹腔,並伴有腸鳴音。腫瘤縮小或回流後,部分區域出現松弛的皮褶,是典型的臍疝。腫瘤有時很大,尤其是孩子哭鬧、腹壓增大時,外觀皮膚較薄,所以有些家長擔心臍疝會破。事實上,由於皮膚的彈性和韌性,除非是外傷,否則不存在爆裂的可能。大多數父母都非常關心臍疝腫瘤的大小。他們認為腫瘤越大,病情越嚴重,而醫生更看重臍環的大小。臍疝腫瘤回位時,可用食指輕輕探入臍中心,然後可觸及腹壁上的壹個缺損,通常只允許指尖通過(直徑小於1 cm)。如果臍環太大,愈合時間就晚了。雖然臍環小,有利於早期恢復,但增加了臍疝嵌頓的幾率。
與腹股溝斜疝不同的是,絕大多數臍疝患兒沒有其他不適,偶爾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腸痙攣,但只有少數可能出現疝嵌頓,即疝出的腸管卡在臍環內。此時,脫出的腫瘤變得堅硬、觸痛、阻塞;生病的孩子突然大哭並經常嘔吐,腹部x光顯示有腸梗阻的跡象。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及早帶孩子去醫院,防止卡腸絞窄壞死。
還有少數不典型臍疝患兒,腫物在臍帶上方或下方,甚至在原臍帶旁。
嬰兒臍疝的原因
1,發病原因
臍帶脫落後,臍瘢痕是壹種先天性的弱點,嬰兒期兩塊腹直肌的前後鞘在臍部未閉合,留下缺損,形成臍疝的條件。增加腹內壓的各種原因,如咳嗽、腹瀉和過度哭鬧,都可以促進臍疝的發生。
2.發病機理
臍帶是腹腔最後閉合的部分,胎兒臍帶就位於此處。臍靜脈位於臍的最上部,穿過腹壁,向內移動到鐮狀韌帶的下緣。出生後,臍區附近的壹段臍靜脈成為肝圓韌帶。胎兒時期的兩條臍動脈位於橫筋膜和腹膜之間,在臍帶兩側下部進入臍帶,出生後退化為纖維索,稱為臍外側韌帶。胎兒的臍尿管位於下腹部的中線,在腹壁和腹膜之間,出生後退化為中臍韌帶。出生時臍帶被結紮剪斷,切面上形成疤痕。上述韌帶充滿了疏松的結締組織,成為腹壁最薄弱的部分。臍環環繞著肚臍,很堅韌。由腹直肌前後筋膜和腹橫肌筋膜融合而成。臍環出生時很大,在生長過程中逐漸收縮,最後消失。臍環大時,韌帶間隙增大,帶腹膜的腹腔臟器穿過韌帶間隙,突出臍環外,形成臍疝。嬰兒,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營養不良兒和腦癡呆兒,臍周組織差或松弛,臍環大,臍環收縮閉合慢,是這類孩子容易發生臍疝的解剖因素。
其他人做組織學研究。在胎兒時期,臍動脈壁中的彈性纖維不斷向四周延伸,加強了臍帶的下部,並包圍了臍動脈和臍尿管,就像括約肌壹樣。臍帶脫落後,鎖緊臍環,臍環下部鎖緊。臍靜脈周圍沒有這種“括約肌”結構,使得臍靜脈的上部比下部弱,所以上部容易發生臍疝。
幫助臍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隨著年齡的增長,疝環會逐漸縮小,2歲時可自然閉合。因此,只要沒有腹痛、嘔吐(腸子被環勒住)或局部感染,壹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如果臍疝較大,為了加快其愈合,可以用壹條寬約4-5厘米的松緊帶,在它的中心用布固定半個乒乓球。球的凸面對準臍孔,使腸不再凸出。松緊帶的兩端固定有可調節長度的紐扣。壓力要保持在不影響呼吸和哺乳的情況下,保證腸道不再凸出。使用後每2-3小時檢查壹次,防止皮膚擦傷。
值得註意的是,曾經有人提倡用錢來壓迫或者包紮得很緊,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寶寶的腹部是圓的,包紮得太緊會造成局部皮膚壞死,所以要用乒乓來壓迫,既安全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