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陽虛寒凝引起指(趾)部腫痛,膚色白如蠟,繼之以青紫色潮紅,握力差,四肢冰冷,或麻木腫脹。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或夜間腹瀉。舌淡,苔薄白,脈沈細。
2.患氣虛血瘀癥的指(趾)面蒼白麻木,肢端長期發冷,繼而發青,遇溫,肢端膚色恢復正常。同時伴有關節腫脹、活動不暢、精神疲勞、氣少懶動、肌肉消瘦、面色晦暗。舌質嫩,邊緣有齒痕,脈弱。
3.氣滯血瘀的四肢長時間出現青紫或紫紅色,皮膚冰冷麻木疼痛。癥狀可隨情緒變化反復出現,手指(腳趾)皮膚可見瘀點或指甲異常,常伴有胸痛和抑郁。舌質紫暗或有紫點,脈細或沈。(1)陽虛寒凝
治療:溫陽散寒活血。
處方:當歸20g,細辛3g,桂枝6g,白芍15g,甘草3g,熟地黃12g,鹿角10g,炙麻黃3g,川牛膝12g,炮姜4g,制附子12g。
加減:關節腫痛加防己、當歸;加入膚色偏藍的丹參和桃仁;腹脹便溏加白術、木香;腰膝冷痛用淫羊藿和補骨脂。
用法:每日服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
療效:用上述方治療35例,治愈31例,好轉4例,全部有效。
常用方劑:桂枝湯、當歸四逆湯、陽和湯、獨活寄生湯等。
(2)氣虛血瘀
治法:補益氣血,溫經通痹。
處方:黃芪30g,桂枝6g,白芍15g,生姜5片,大棗20g,地龍9g,延胡索12g,白術15g,黨參20g,赤芍12g,茯苓18g,甘草3g。
加減:肢端涼,加附件、鹿角膠;夜間失眠加酸棗仁、遠誌;火麻仁、郁李仁治便秘。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治療59例,治愈44例,好轉15例,均有效。
常用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補血湯、補陽還五湯等。
(3)氣滯血瘀
治療: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9克,香附12克,白芍15克,枳殼10克,川芎6克,甘草3克,當歸12克,桃仁12克,牛膝12克,五靈脂9克,丹參20克。
加減:關節腫痛加威靈仙、防己;水蛭、劉壹奴等。嚴重血瘀者加用;胸脅疼痛加川楝子、元胡。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療效:共治療3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常用方劑:柴胡疏肝湯、血府逐瘀湯、丹參湯、身痛逐瘀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