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癥狀
胃脘冷痛,時斷時續,溫熱壓迫感,吐清水,食少,口淡口渴,倦怠乏力,畏寒(註:畏寒是指有意識的身體發冷,但通過加衣或靠近火源而感到緩解者稱為畏寒。)四肢冰冷,舌質嫩或胖,脈沈弱。
病因
此證多因飲食失調,嗜食受寒,或過度使用寒涼抗切藥,或脾胃素弱,陽虛,或久病營養不良所致。胃陽不足,內寒不足,氣寒凝滯,胃氣不暢,故胃脘冷痛,少食多餐;證屬虛寒,故喜溫壓,收攝分解功能下降,水谷不變。胃氣升降時,吐清水或含不消化的食物。陽虛氣弱,身體失去溫熱滋養,故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陰液未傷,則口淡不渴。舌質淡嫩或淡胖,脈象緩弱,是陽虛引寒的象。
辨證與診斷
該證的主要病機為胃陽不足,失和。辨證以胃不和、抑郁與虛寒癥狀並存為基礎。陽虛內寒證有質的癥狀,如四肢畏寒,口淡口渴,神疲乏力,舌質嫩或胖,脈沈緩。有胃脘痛持續冷痛、間歇性發作、喜溫壓、吐清水、少食少食等胃病局部癥狀。
中藥
【治療】溫中健胃,降逆止痛。
[處方]吳茱萸湯:山茱萸、人參、生姜、大棗。
【用法】服4味,用7升水,煮2升,去我。每天早中晚1劑。
中藥方劑
(1)歸芪建中湯與傅亮丸
主治:脈弱。
[處方]炙黃芪20克,炒白芍65438±00克,桂枝65438±00克,幹姜65438±00克,高良姜65438±00克,香附65438±00克,黨參65438±00克,炒白術65438±00克,阿莎麗5根。
[用法]煎服,1劑量,每日早晚各壹次。
(2)健脾養胃湯
主治:上腹部隱痛,溫壓,清水嘔吐,少食晦暗,便溏。舌苔白膩,脈弦弱。
[處方]幹姜、白術、蓽茇、桂枝、降香、白芍、延胡索(醋炙)、當歸、神曲、枳實(炒)、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壹個療程是21天(三周)。觀察兩個療程。
(3)黃芪柴胡湯
適應癥:疲勞乏力、小腹脹氣(喘息)、放屁過多、排便頻繁而不成形導致肛門紅腫不適,腹部遮蓋不當或吃大油或飲酒後疼痛更甚。
[處方]黃芪25克、柴胡6克、升麻9克、炙甘草5克、枳殼12克、白芍10克、元胡、白術、神曲、山楂、雞內金、川楝子6克、桔梗9克、知母6克、黨參20克、川烏65438+6克
【用法】取湯劑,每日早晚1劑量,1療程30天。
針灸療法
【取穴】中脘、足三裏、舒威為主,脾俞、公孫為輔。
[處方]中脘、足三裏、舒威、脾俞、公孫。
【做法】體針,對嘔吐者用內關。每日1次,2周為壹療程。
食物療法
(1)食用食品
適合吃狗肉、羊肉、麻雀肉、海馬、幹姜、花椒、肉桂、荔枝、茴香、肉蓯蓉、冬蟲夏草、人參、蛤蚧、麅子、羊骨、牛鞭、狗鞭、蝦、貽貝、韭菜、鮮姜、蔥、丁香、肉豆蔻。
(2)不吃食物
寒性胃痛的人應忌食獼猴桃、甘蔗、蒓菜、西瓜、茭白、蚌肉、麥冬、田螺、螃蟹、柿子、香蕉、苦瓜、梨、菱角、瓜類、綠豆、柿餅、生西紅柿、竹筍、蠍子等。
食療藥膳
(1)爾瑪依娜燉肥腸
【原料】豬大腸250g,黑芝麻60g,升麻15g。
【做法】豬大腸洗凈;將升麻用布包好,與芝麻壹起放入大腸中,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文火煨至大腸熟爛,挑出升麻調味。
【功效】健脾補中。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
(2)燒麻雀
【食材】麻雀2只,冬筍250g,香菇10g,火腿10g,蔥、姜、鹽、味精、黃酒、雞湯、香油各適量。
【做法】麻雀用水悶死,去毛去雜質,洗凈,放入沸水鍋中焯水,取出洗凈,加大碗,放入黃酒、蔥、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