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臨床特征是皮膚上出現大小不壹的鮮紅色、淡紅色或瓷白色風團。這種風團常突然出現,數小時後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
蕁麻疹可反復發作,慢性患者可反復發作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瘙癢難忍。
中醫認為蕁麻疹主要是由於風、濕、熱積聚於皮膚,或血熱、外感風熱所致。
急性蕁麻疹的中醫治療以祛風、清熱、燥濕為主;
方壹:荊芥10g、防風10g、紫草30g、黃芪30g、苦參20g、地膚子20g、蒲公英20g,水煎。
方二:麻黃10g,蟬蛻10g,連翹10g,浮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白鮮皮20g,水煎。
以上兩種成分都可以口服。
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可導致血虛,血虛導致風,形成惡性循環。中醫理論認為“先治風,血行則亡”,所以治療要輔以養血滋陰的中藥。
處方:生地20g,何首烏20g,當歸12g,白芍12g,防風10g,牡丹皮10g,玉竹10g,荊芥10g,大棗30g,人參葉30g。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主要采用內服。若皮膚瘙癢難忍,也可用浮萍、蒼耳子、荊芥、紫蘇葉、百部等1 ~ 2種中草藥,各120g煎劑外洗。
現代醫學認為,這種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機體對體內外某些刺激因素的反應性增強,表現為皮膚和粘膜的小血管擴張、通透,從而產生壹種局限性的水腫反應。當身體處於敏感狀態時,許多因素都可誘發蕁麻疹,如食用魚、蝦、蟹等動物性食物;接觸花粉、漆樹等植物;使用青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血清等藥物;受冷、熱、風、陽光等刺激。,此外,胃腸功能障礙、代謝紊亂和精神因素也可引起本病。中醫認為,該病為外感風寒濕熱,脾胃不和,血熱過盛,氣滯血瘀,飲食不當引起的蕁麻疹。臨床表現往往是先出現皮膚瘙癢,然後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風團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發生的地點也不確定。風團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消退不留痕跡,常反復或分批發出。嚴重者可伴有全身癥狀,加上高熱、頭痛、哮喘、喉頭水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過敏性休克。
生活調節
(1)按摩治療蕁麻疹有效,但對頑固性蕁麻疹應配合相關抗過敏藥物、針灸、拔罐治療。
(2)按摩前應盡量找出過敏原因,切斷過敏原,有助於本病的根治。
(3)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多喝茶水,少吃或不吃魚、蝦、蟹等食物。
(4)加強護理,避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