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間歇穴:理氣通絡,解郁止瘧,寧心安神。

間歇穴:理氣通絡,解郁止瘧,寧心安神。

大家好,我是九選壹人工智能的老師小九。

間歇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

使者最早見於《魂樞失守》。之間,差距也;使,使也。穴位為手厥陰的經絡和氣血,君臣互生,故名“使”。《醫宗金鏡》曰:“似鬼神練於其間,因名。”別名鬼道、鬼營,屬手厥陰心包經,為心包經氣的經穴,常用於治療厥陰氣機不暢所致的心胸精神疾病,是攔截瘧疾的有效穴位,臨床上常用於泄瀉。

定位:在前臂掌側,曲澤與大令相連時,腕橫紋中點3寸。

取穴方法:伸臂擡掌,腕橫紋中點上方3寸,取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適應癥:心痛、心悸、癲狂、胃痛、嘔吐、發熱、瘧疾、手臂疼痛等。

第壹,理氣通絡

有時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穴,善於調理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絡之氣,而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的脈氣相通,三焦是氣機的通道,所以艾灸有舒氣、通絡活絡的作用,凡是氣滯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此穴治療。若用於治療氣滯胸脅脹痛,常與鐘山、枳鉤、陽陵泉、太沖同用,理氣通絡,血瘀者加用舒歌、地積,理氣活血,化瘀通絡;痰濕者,加陰陵泉、豐隆、中極,調氣利濕,通絡止痛;血虛者,補足三裏、雪海、三陰交,養血通絡。用於治療肝氣犯胃引起的胃痛、嘔吐。常與中院、內關、枳溝、陽陵泉、三陰交穴、太沖穴等配伍,以理氣和胃、通絡止痛。治療痰氣粘連,梅核氣常與天突、鳳龍、枳鉤、太沖同用,理氣降逆、化痰利咽,肝胃不和者加中脘、陽酸泉,理氣和胃。逆氣而上者,加氣於海,通內關,寬胸益氣。

第二,緩解抑郁,遏制瘧疾

少陽主和,厥陰主寒熱,此穴擅長調理手厥陰經絡之氣,疏裏達表,祛邪截瘧,治療瘧疾及寒熱錯雜之癥。如臨床上用大椎、曲池、神藏清熱除煩,治發熱煩躁;配合大椎、桃道、枳溝、後溪,疏解少陽厥陰,祛邪止瘧,治瘧實寒熱。痰多則加瀉旺,化痰止瘧;如果氣血兩虛,要補足三裏、三陰交,扶正止瘧。

第三,寧心安神

心包經是心之臣、使,代心受邪,代心行事,所以艾灸可以寧心安神,治療癲狂等精神障礙。如臨床上與心俞、鐘山、大令、神門配伍,寧心安神,治心悸、胸悶不安;配溝、勞宮、合谷、後溪清心安神,治狂無常;配溝、鳩尾、支溝、豐隆、太沖、參麥,按海行氣解郁,寧心安神,治癲癇。

間歇療法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黃金穴位,擅長疏通厥陰經氣,理氣通絡,解郁止瘧,寧心安神。是治療厥陰氣虛所致心胸精神疾病的常用穴位,也是解郁止瘧的有效穴位。

此穴和太沖均可調理厥陰經,但太沖側重調理足厥陰肝經,平肝潛陽,傾向於治療肝氣郁結、肝陽上亢。此穴重在調理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傾向於治療精神病,祛邪,截瘧。二者都能增強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的功能。

  • 上一篇:狗耳朵充血
  • 下一篇:小兒嘔吐怎麽按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