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病
如果濕氣重,特別是寒濕的侵襲,會引起脾胃疾病的高發,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胃脹、積水感、腹瀉、胸悶、咽部梗阻等。
2、患有疾病
體內濕氣過多容易導致脾虛,使濕氣下註,使女性白帶增多,白帶有異味,嚴重時甚至導致炎癥。
3、肥胖+水腫
水分進入皮膚,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的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停留在體內,加重了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壹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臟的利尿功能,嚴重時可導致全身水腫。
4、影響排泄
濕氣過多會造成“濕氣粘腸”,大便次數增多,有不幹凈的感覺。中醫說“濕氣裹身”,濕氣重會影響細胞之間的通透性,就像壹床濕被子蓋在壹個人的身上,往往會讓妳感到沈重,無精打采。
5、影響性功能
外濕多因氣候潮濕,坐臥濕地所致。內濕多因吃冷飲,貪食寒涼果蔬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濕氣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導致水氣郁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這些中成藥有祛濕的功效。
1,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幹姜、甘草。
【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胃脘冷痛,吐瀉,手足溫度等癥。
2.沈淩白術丸
本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可用於因稍食油膩或飲食稍多而排便頻繁,伴有食物消化不良,時有腹瀉,反復排便時間延長,飲食減少,食後情緒低落,面色萎黃,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脈弱。
配料: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主治:健脾和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厭食,便溏,氣短,咳嗽,四肢乏力。益氣健脾,燥濕止瀉。
3.健脾丸
健脾丸是著名的消食化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辨證論治規範》卷五中的“健脾丸”方。是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常用。
配料: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主治:健脾開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引起便溏。
人們往往對中藥有壹種特別的向往,但那是因為中藥和西藥相比服用起來特別麻煩,泡煮起來特別麻煩,中成藥的療效也無法保證。
今天給大家推薦壹種中藥的代茶飲,叫健脾祛濕茶。主要由山藥、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幹姜、桔梗、大棗、白扁豆組成。
看到這些組件是不是覺得很眼熟?是的,這些都是妳去菜市場能看到的東西。這些蔬菜水果五谷雜糧香料零食真的能治病嗎?
其實是有可能的。對於這些食物,它們和藥物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既是食物又是藥物,都是藥食同源的藥材。它們對人體完全沒有毒性,但具有祛濕不傷陰、消食不渴的特點。對脾虛濕盛的患者療效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