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頭暈目眩,眼痛,面紅上火,燥熱汗出,咽幹舌燥,心煩易怒,腰膝酸軟,月經周期紊亂,量多或量少,皮膚發紅,有塊狀,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細。
治療原則:滋水含木,平肝潛陽。
處方:石決明、珍珠母各30克,枸杞子、生地黃各65438±05克,菊花、澤瀉、鉤藤、白芍、川牛膝各65438±00克,山茱萸、牡丹皮各6克。
加減:對於面紅目赤、口苦、脈數的患者,分別加夏枯草15g、黃芩10g、龍膽草6g、梔子6g;心悸失眠多夢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炒酸棗仁20克,柏子仁10克,五味子10克。
第二,脾虛肝旺生風
表現: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浮腫,食欲不振,四肢浮腫,大便溏薄,月經量多,色淡或暗,舌淡白,舌體胖,脈沈弱。
治療原則:健脾平肝潛陽。
處方:石決明、珍珠母各30克,黨參、薏苡仁各65438±05克,白術、白芍、茯苓、炒扁豆、山藥、澤瀉、天麻、鉤藤、菊花、牛膝各65438±00克,桑葉6克..
第三,氣虛痰濁上蒙
表現:頭暈,氣短乏力,言語低沈,胸悶,腹脹,納差,痰多惡心,月經稀少或不潔淋漓,或白帶色白,舌質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或濕。
治療原則:益氣健脾,化痰利濕。
處方:薏苡仁15g,姜半夏10g,白術、茯苓10g,生姜10g,車前子10g,山藥65g,澤瀉60g,陳皮、蒼術、天麻6g。
加減:痰多、惡心、目赤者,赭石15g,蒺藜10g,旋覆花10g。
第四,氣虛血瘀阻竅
證候:頭暈目眩,眼弦,頭痛如針,乏力自汗,氣短乏力,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原則:益氣活血,化瘀通竅。
處方:黃芪15g,鉤藤、紅花、當歸、赤芍、桃仁、茜草、天麻各10g。
以上給藥方法:每日1劑,水煎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