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兒科醫學會昨天舉行了“21世紀兒童營養”的討論。美國得克薩斯州兒童醫院兒科醫生利夫希茨博士發表了《乳糖不耐受——從基因到臨床》報告,指出乳糖不耐受是壹種常見的營養吸收障礙。很多人在攝入大量乳糖後,不能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導致腸道內大量短鍵脂肪酸和氫氣堆積,從而出現腹瀉、腹脹或腹部絞痛。這種現象是由壹種影響乳糖酶活性的隱性基因控制的,不會因外界因素改變,或者試圖通過飲食改變腸道內乳糖酶的活性。因此,乳糖不耐受患者只能通過減少乳糖攝入來避免腹瀉。
有趣的是,人類乳糖酶在胎兒期逐漸升高,在斷奶期逐漸降低;因此,除非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癥,大多數嬰兒喝牛奶時不會腹瀉,但青春期後會出現乳糖不耐癥。根據調查,有這個問題的大多數人是黑人和東方人。因為牛奶是鈣的重要來源,發育中的青少年或孕婦如果因為乳糖不耐癥不能喝牛奶,應該從其他飲食中補充鈣。
臺北榮總小兒消化科主任吳指出,該院利用700多名受試者飲用500CC鮮奶,以吹氣試驗了解國人乳糖不耐癥盛行率,發現比率高達96%,而腹部不適者占58%。從這些受試者中可以發現,六歲前有乳糖不耐癥的不到10%,但七八歲後發病率迅速上升。吳說,許多母親經常讓他們的孩子在趕上學校之前喝壹杯“愛心牛奶”。如果孩子喝酒很快,大口大口,必然會拉肚子;避免乳糖不耐癥的方法是慢慢喝牛奶,或者加兩片吐司延長胃排空時間,或者減少腹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