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國南方山澗的水坑裏或洞穴的縫隙裏,白天生活,晚上外出,主要食物是昆蟲及其幼蟲。每年165438+10月到4月冬眠。
石蛙晚上爬出洞穴,非常活躍地在山澗兩岸或山坡上的草叢中覓食和玩耍。但其活動範圍壹般不大。深夜,他漸漸回到山洞,天亮後很少在洞外發現蹤跡;白天,它們壹般會趴在洞口,或者潛伏在草叢、碎石、石屑的縫隙中,伺機在附近捕捉食物。壹旦遇到水蛇、老鼠等敵人,或者人接近洞口時,迅速退入洞內或沈入水中。
石蛙的活動與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尤其是水溫和海流的變化。適宜水溫15~25℃,活性正常;水溫過低,活動少,生長停滯,進行冬眠;水溫過高會不正常,甚至死亡。
石蛙是壹種主要的食用青蛙,因為它的肉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體積大。中醫認為,石蛙的肉味甘鹹,入肺、胃、腎經,有健脾消食、滋補強壯的功效。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厭食和虛弱。
(1)石蛙的營養成分和藥用保健價值。
石蛙是中國傳統食譜中營養成分和醫療保健價值最高的食用蛙,富含高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本草綱目》提出石蛙“治小兒癆疳積最佳”;《中國藥用動物雜誌》記載“石蛙具有滋陰強身、涼血解毒、滋陰補虛、祛癆瘦、去瘡毒、病後補虛的功效。它的蝌蚪能使頭發變黑,它的卵有明目的功效”。據中科院權威部門檢測結果,石蛙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較高,谷氨酸含量達到11.9%。現代科學研究還發現,石蛙的皮膚和肉中含有緩激肽,可以使子宮在體外收縮。可見,石蛙的營養價值和藥用保健價值是其他動物無法替代的,它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青睞。
(2)石蛙的食用史。
在中國,吃石蛙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石蛙素有“藥瘡,食後長壽”之稱,是古代宮廷禦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也是文人階層餐桌上珍貴的野味和禮品。如果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上有壹道石蛙美食,就能顯示主人的大度,賓客們也因此而感到榮幸,被譽為“難得壹見的石蛙宴”。
在現代社會,雖然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但石蛙仍因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成分獨特、具有醫療保健價值而長期為人們所推崇。